霍华民|知青的故事之(七)拉粮食

霍华民老师和他的知青咱友们
拉粮食
                              ――知青的故事之七
1
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第一年,我们的吃和用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身背肩扛运来的。这种艰辛,也许只有体会过的人才能明白。在有条件有路的地方,用部队的解放车运一段路程,没路的地方我们就只能动员大家像“蚂蚁”搬家一样,运送所有的东西。所以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力气是生存的前提。
其实人啊,在改变不了条件的时候,就只能适应条件。古人云:适者生存。这话非常有哲理。要不然,我们就没有办法在这高寒禁区生存,更谈不上什么发展。最初,铁道兵进山的时候,所有用品都是靠身背肩扛。准确地说,比我们知青还要苦。大概,这是创业的传统,也是我们这批人日后不惧困难的历练。也应该说,这就是大兴安岭精神的培育过程。
哥俩好


现在想起来,不是那个时候我们不修公路。那个地方的公路,实在太难修啦!我在62.5公里(现在叫绿河工区)设营的时候,就遇到了特殊的地理情况。那是一个山的缓坡,是一个向阳的地方。山下是清澈见底的额木尔河。就是这个地方,清理植被之后,露出黄泥和石头。人踩在上面,犹如踩到海绵上,能踩出水来。可是,要用铁锨挖还挖不进去。有人发明称这叫“王八泥”,也软也硬,神仙也拿它没办法。
可以想见,在这样地方如果要修公路,太难了。起码短时间,别想修出高等级的公路。后来,当我们修公路时,得知这里地下都有永冻层……
在最初的一年里多,我仅去过樟岭(终点的火车站)二三次拉粮食。这种活儿,是各班轮流去。所以,基本上人人都有体会。
七仙女


我刚到大兴安岭的时候,不满17周岁,体重只有95斤。可是,我能扛起180斤重缝口的麻袋,而且走跳板装汽车。那个年龄,好像有永远用不完的力气。也不知道惜力气。可以说基本上,不太知道什么叫累。主要是缓解过来的快。
到樟岭拉粮食,别以为这仅仅是一个力气活,这里也有技巧。等汽车把粮食拉到连队前面的山腰上,把粮食卸到路边。到这个时候,真正累的时候来了。漫长山坡,有石头有树木,我们要靠拖、拽和拉,还有在徒坡时,把麻袋往下滚,所有的办法都用上,还得把我们累得筋疲力尽。不过,我们躺在地上,休息一会儿,又有劲儿了。
瞧我们三


一次也是从这个山坡上往连队般东西,曾有几个人抬一口大锅。实在抬不动了,把锅往山下滚。结果,大锅滚到山下的时候,撞漏了。真是败家子!
东西的损失,是集体受损失,当年大家很有责任感;生活的笑料,是存贮在了个人记忆里。在那特殊的时代和特殊的条件下,我们实实在在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感悟,也有属于自己的感怀。有些知青,身体或多少也都积累了一些病。但是,饱受生活锻打的人们,思想大都是非常健康的。知道什么叫奋斗,知道什么叫拼搏。这是粗野生活教会我们的认知。人的意志,需要这种磨练。
是的,应该说每个人承载了各自的困苦,也就承载了那个时期的历史意义。我在这里,只是在字里行间寻找淡忘的和被历史擦抺掉的细节。借此,重新寻找自己当时的感受,发一点现在的感慨。
亲如姐妹


作为人类的生存现状,付出应该是第一位的,不要什么都想索取,更不能什么都破坏。是资源,就要保护,就要珍惜。这是后来,越来越被人们谁知的普遍道理。
可以说,当过知青的人,大都是能够付出的人,不太计较,因为受这种教育是深刻的。准确地说,应该是深深地烙有那个时代的人生印记。
1
作者简介
霍华民, 男,汉族,1954年8月出生。
在黑龙江省先后当过知青、记者编辑和媒体管理者。曾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活力》杂志社社长、总编。2004年洛阳引进人才,现任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新闻系教授。现已出版专著9部,完稿待出版2部。迄今,发表各类作品和文章600余万字,获国家和省部级奖20余项。
投 稿
A、微信投稿版块:http://www.dajiawenxue.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22&page=1
 B、《大家文学网》投稿网址:www.dajiawenxue.com 
..
已有1048位文学爱好者关注大家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