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中的“莨菪”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马诗瑜
越是美丽的花越是有毒。
茄科植物莨菪其花,紫色钟冠中似淡黄色点缀,妖娆媚生;其子,名曰莨菪子,过食使人神明迷乱,如登仙般浑浑噩噩,因此又被称为“天仙子”。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列为下品,性味苦、辛,温;有大毒,治齿痛出虫,多食令人狂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莨菪其子服之,令人狂狼放宕。”作为古代医学中极为有名的致幻且有毒中药,目前天仙子在《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3 号)中依然将其列为毒性中药。天仙子的毒性主要源于所含的托烷类生物碱成分所致, 使用不当可引起中毒。
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莨菪植物全株各个部位均含有影响神经系统的托烷类生物碱,即莨菪碱(亦称天仙子碱),东莨菪碱及阿托品,但以根部及种子中含量最高,达0.06%-0. 2%。目前,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规定,天仙子饮片按干燥品计算含东莨菪碱和莨菪碱的总量不少于0. 080% 。其临床用量为0.06- 0.6g,且心脏、心动过速、青光眼患者及孕妇禁用。
天仙子毒性试验发现,按照成人体重60kg计算,天仙子在41.67-266.67mg/kg即可产生中毒症状,致死量约为666.67mg/kg。天仙子的中毒症状主要由莨菪族类生物碱引起,其中毒机理主要是通过麻痹副交感神经的神经末稍,产生典型的毒蕈碱样作用,主要表现为思维障碍、短时记忆缺失、幻觉、兴奋口干、心动过速、瞳孔散大等,与古书记载中的“浪荡不羁、举止狂乱”如出一辙。中毒后,推荐使用毒扁豆碱进行解毒。
在古代天仙子的主要有解痉止痛,安神定喘之功,《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历代本草中记载“主齿痛出虫,肉痹拘急,使人健行见鬼;疗癫狂风痫,颠倒拘挛”。
2015版药典中记载用于胃痉挛疼痛、喘咳、癫狂。由于其安全剂量范围较窄,历代炮制本草中也记载了不同的炮制方法来减轻天仙子的毒性,《雷公炮炙论》、《证类本草》中主张使用醋制减毒;《本草纲目》、《外治》中主张炒制减毒;《肘后方》、《圣济总录》中主张酒制等。目前药典中尚无统一的天仙子炮制方法,各地的炮制方法中主要以炒制和醋制为主。
有文献报道中发现,清炒法会使天仙子中氢溴酸东莨菪碱、硫酸阿托品的含量随着清炒温度的升高及清炒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但莨菪族类生物碱对于天仙子来说,作为既是毒性成分又是有效成分,应在控制有效成分的同时,减轻毒性,来保证一定的作用效果,即减毒增效,这也是大多数生物碱类中药炮制的根本目的。
1.天仙子,也称为莨菪子,主要含有托烷类生物碱(莨菪碱、东莨菪碱、阿托品为主),其中莨菪碱也称为天仙子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也是药典规定的有效成分和质控成分。
2.天仙子,为医疗毒性中药饮片,临床用量为0.06- 0.6g,过量中毒现象为毒蕈碱样作用,主要表现为幻觉、兴奋口干、心动过速、瞳孔散大等,解毒方法:推荐使用毒扁豆碱。
3.炮制方法:清炒法和醋炙法为主。可能醋制品更“减毒增效”,但尚需进一步论证和使用。
■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采编
(上海医药集团特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