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狂人”谢建光:35年拉板车走30万公里,59岁止步黑河
电影《罗马假日》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台词,“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或者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而谢建光便是那种身体和心灵都一直在路上的人,也有人称他为“天下第一疯”。
“拉着小木屋,走遍全中国”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
他说,“我从天上来,住在荒野之中。与大海为伴。吃青草石头。”
谢建光
没有人敢像谢建光这样,他就是个名副其实的“徒步狂人”。
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谢建光拉着他的板车一共走过了30万公里的路程,直到他59岁那年,他的人生旅途终于是在黑河止步了。
从最初的流浪汉,再到后来的旅行家、作家,在这条不断行走的路上,谢建光也不断充实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似乎他也不再是那么孤独的一个人了。
这一路走来,他看过的景色,他领会的感悟,最终全部都糅合在他写的那本书里——《疯行天下》。
谢建光说: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自己究竟能走多远,但是我知道,从我决定开始这段旅程的时候,这就是一趟空旷且漫长的持久战。
我以为我是一个孤独的旅人,但我很荣幸,在我这一路走来的路上,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盟友,也收获了不少陌生人的善意,我愿称之为这是一趟不平凡的旅程。”
谢建光的早年经历
谢建光,1959年生,浙江宁波人。
他成长于一个局势动荡的时代下。
谢建光说,他也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
八岁那年,因为父亲的原因,别人处处都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
读中学的时候,谢建光爱上了写作,那时候他还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
但一个对他有偏见的政治老师,让他感受到了校园的恶意。
从那之后,谢建光开始讨厌校园,讨厌那些口口声声的“规矩”和“制度”,便坚决不肯再回到校园里去了。
不去读书了,谢建光便决定出门去做工养家。
他先后跟过好几个师傅学手艺,有刷油漆的,有当学徒的。
十七岁那年,谢建光去当木匠,因为干活的时候操作不慎,刨板的机器残忍地削去了他双手的食指。
那时候谢建光觉得,“自己的命运真是糟糕透了。”
生活就这样到了不知所措的境地。
即使那几年的日子过得一塌糊涂,但一直以来,谢建光的心里还有一个读书梦。
在他心底,他热爱读书,热爱文字,如果将来有机会,总有一天,他还是要回到校园里去的。
谢建光说,“如果不是发生了那些不如意的事情,或许我会在学校里'读破万卷书’,就这样一直读下去。”
之后没几年,高考的春风重新吹过来了。
谢建光跃跃欲试地前去报名,然而荒废了这么些年的学业,想再重新考上大学并非易事。
那一年,不出意料的,谢建光落榜了。
怀着无比郁闷的心情,谢建光颓然地回到了老家。
工作也丢了,大学也考不成,谢建光不知道,自己还能再做些什么?
再加上没有经济来源,每天只出不进的花销不断,他手里的积蓄也在一天天地日渐减少。
在家里呆的那段时间,谢建光每天都觉得无比悠闲,随之而来的,却是无尽的茫然与落寞。
这位正值23岁大好时光的青年,竟觉得人生是那么地彷徨与无助。
而来谢建光的父母看来,在他这个年纪,既然事业没有着落,那就可以先找个合适的女子来组建家庭。
谢建光的父母劝过他很多次,“既然工作找不到,那就先结婚好了。都说成家立业,总是要先成家,再立业的,结婚才是你现在人生中的头等大事,谁的人生不是这样子过来的,工作过段时间再找不就是了。”
而在谢建光看来,他以往那些日复一日的生活平平无奇,没有任何波澜与转折,如此枯燥的人生并不是他想要的。
他想摆脱这样的困境,他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
为此,谢建光对父母撒谎“去外头做生意”,而后便独自一人开始了那漫长的旅程。
谢建光说,“只有土地和大自然才能给我带来安慰和满足,而且这些都是不需要我用金钱去买的,也只有它们不会来指责我又做错了什么。”
徒步出走,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谢建光就这样揣着兜里仅剩的150块钱人民币,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他唯一的一件行李,只有他身上的一个大背包。
背包里面除了装着几套换洗的衣物之外,还有一本他最爱看的《海涅诗选》。
还有一支钢笔和一本笔记本。
不难发现,一直以来,谢建光都还是非常热爱阅读和写作的。
他脑子里总是会出现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就如现在的徒步旅行。
要是谢建光的父母知道真相,肯定又会骂他是个疯子。
想到晚上还需要一个过夜的地方,谢建光又准备亲手给自己造一架“房车”。
要知道,他以前可是当过木匠的。
为了出行方便,他把家里的平板车拿来改装了一番。
这个板车是家里用来运送农作物的,后面有两个轮子。
谢建光就在板车前面焊上了两个支架,这样才方便停靠。
板车的三个边上谢建光都打了架子,在扶手方向留了一个用来进出的地方。
板车做成了上下结构,上层放的是一些生活的必需品,下层就是谢建光拿来过夜和睡觉的地方。
板车外面,谢建光还拿一层铁皮包了起来。
“这样就不怕风吹日晒和雨淋了。”
白天的时候,谢建光就拉着板车和自己一起徒步行走。
夜晚的时候,板车就是他唯一的归宿。
而之后这辆板车,也一路修修补补,陪伴谢建光走过了好几十年的光阴。
从宁波老家出发,谢建光的第一站走到了温州。
温州站过后,谢建光又一路从福建的宁德走到了福州。
一路走走停停,一路风餐露宿。
路上的日子说不苦是假的,但谢建光的内心却感到无比满足。
刚开始的那段时间,谢建光还对这种日子感到非常新鲜。
那时候身上还有钱,一日三餐还不算问题。
但慢慢地,钱花光了,谢建光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一个潇洒的徒步者,开始变成了一个流浪汉。
他开始四处在田地里随便找口能吃的东西,有时候是几个土豆,或者是地瓜,又或者是芋头。
板车上带着一个铝制的大盆。
这就是他所有的锅具,同时也是他吃饭用的餐具。
有时候路过镇子上,他还会在小吃店里吃别人剩下的饭菜汤面。
在外人看来,谢建光就和流浪汉没什么不同。
回忆起那段“流浪”的日子,谢建光仍旧觉得记忆犹新。
谢建光说:
“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打算先去外面走几个月,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然后再回家去。
后来却发觉这是一种对我来说非常理想的生活状态,不用担心被人责骂,也不必担心会丢了工作,陪伴我的都是大自然中的虫鸣鸟叫。
刚开始风餐露宿的时候也有很多不习惯,但后来却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心里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想法和向往。”
谢建光拉着他的板车住过天桥底下,也在山洞里面过夜过。
每天一觉醒来,他都要先回想一下自己来到了哪里。
谢建光每天都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看过了漫山遍野的青草野花,也拥抱过晨曦里初升的太阳。
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突然要学会在野外生存,这对谢建光来说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每天都要费尽心思考虑晚上在哪里住宿,在哪里停下来休整,哪里方便生火做饭。
他是一个凡人,面对疾病的时候,他也无能为力。
谢建光走到福州那次,身上所有的钱都花完了,他走到一座山上,那时候他心里想在这个地方就这样安安静静地等死。
他在一个山洞住了下来,没有饭吃,渴了就喝点山里的泉水。
几天几夜的苟延残喘,最终却被一个来旅游的好心人给救下了。
从这以后,想活下去的信念又重新充满了他的身体。
好心人给了一笔钱让谢建光去买回家的车票,他却乘火车来到了杭州。
结果谢建光还没走出火车站,因为这不修边幅的流浪汉模样,杭州当地的警察又把他当成疯子在收容所里关了整整两个月。
这段时间以来,谢建光的父母都在找他,但他却从来都没有联系过家里人。
他身无分文,只能继续像个幽灵一样在杭州的街头上走着。
好在谢建光遇到好心人很多,这次他终于买了回家的车票。
35年拉板车走30万公里
某天的一个傍晚,谢建光如幽灵一般的身影出现在了家门口。
家里人总算松了一口气,“这个让人不省心的孩子总算是回来了。”
本以为谢建光再也不会想吃这样的苦头往外面去跑了,但谢建光骨子里的倔强脾气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由于第一次徒步的经验不足,导致谢建光在很多方面都吃了亏,就连自己的身体都损耗极大。
在家里足足休养了半年多的时间,谢建光徒步的心思又逐渐活络了起来。
他心里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能徒步去到云贵高原,仿佛那是来自他心灵深处的呼唤。
在家里这半年多的时间里,谢建光一直在反复推敲和积累去云贵高原所需要的经验和功课。
而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徒步走到了云贵高原。
到达云贵高原的那一天,谢建光由衷地感叹,“我早就应该从我那贫穷落后的小村庄里走出来,去中国各处的大好河山看一看。”
直到1993年,谢建光已经逐步徒步走过了中国的许多地方。
在这日积月累的旅程中,他早已练就了一身在野外仍能泰然自若的生存本领。
谢建光早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了真正属于大自然的人。
他走过最远的地方,到达过漠河和北极。
谢建光拉板车走了35年,一共累计有30多万公里的路程。
从23岁开始徒步行走,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为了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每去到一个地方,他都会把当地的风土人情给记下来。
后来他逐渐养成了每天都写随行笔记的习惯。
他一边走路一边思考,整理出来的故事成了在2016年出版的那本《疯行天下》。
谢建光说,“这一路走来,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朋友伙伴,虽然彼此只是萍水相逢的过客,但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同的意义。我们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我会经常给这些人发短信,大家时常还保持着通信。”
59岁的生命止步于黑河
不少人感到十分疑惑,这三十多年来,谢建光生存的费用来自哪里?
对此,谢建光说:
“徒步的旅程中,我每天都有一件必做的事情,那就是捡破烂。
我随行的行李有两样,一个装着我的生活用品,另一个行囊我就是拿来装废品的。
别人丢掉的垃圾,那些易拉罐或者废铁什么的,在我眼里都是宝贝。
每次到一个新的地方,我都会先找到废品收购站把废品卖掉来换钱。
到了农忙的季节,我还会去给人帮工挣钱,或者插秧,或者收稻谷,这些都是我支撑我徒步的经济来源。
我每天的支出很少,除了有时候需要买些常用的药品和一些书籍之外就没什么了,所以这点钱对我来说也够用了。
可以说,徒步已经成为了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大事。”
即便生活清贫,收入的来源也不多,对于谢建光来说,书籍却是他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每个月也有一大部分的支出是花在买书上面的。
或许是因为小时候没能实现“读万卷书”的愿望,长大之后谢建光才开始了“走万里路”的过程。
趁着夏天来临,谢建光再次一路往东北的方向徒步行去。
出发之前,谢建光却好似突然有了预感一般,对身边的朋友们说道:“我觉得以后我可能会在某一个黄昏的傍晚间突然停止心跳,我似乎已经看见了我最后的生命。”
在黑河休整的时候,谢建光还发了一条微信的朋友圈。
他提到他的身体状况不太好,“下肢浮肿且全身乏力,还有些呼吸不畅。”
据谢建光身边的朋友回忆说,谢建光走到黑河的时候,身体就已经出现了不良的反应状况。
“消化道应该是出现出血状态了,他那时候已经持续拉黑便半个多月,身边的人都让他去医院里检查一下,但是他不肯去。
后来没几天,他的脚部就开始出现了浮肿情况,然后慢慢全身看起来都出现了水肿,呼吸困难。
最后还是宾馆的老板给他打了120直接送到医院,医院检查出来就说要立即抢救,但是最终还是没救过来,人就这样走了。”
还记得谢建光生前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说过,“我会在徒步的路上一直走下去,直到我再也走不动的那一天。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路上。”
孰料谢建光的这句话后来却真的一语成谶。
59岁那年,谢建光的生命就这样止步于黑河,止步于他热爱的大自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