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干部培训中案例教学的针对性
案例教学因其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参与性和实操性等特点,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提出,省级以上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主体班次中,运用研讨式、案例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课程比重不低于30%。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需求,充分发挥案例教学优势,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质量,是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两个逻辑转换。一是“教学逻辑”转换,即由传统教学逻辑转向现代化的干部培训案例教学逻辑。这意味着要从“教学”向“案例教学”,再向“干部培训案例教学”进行逻辑转换。要科学研究干部成长规律和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充分掌握案例教学法的特点,通过将二者有机结合,不断增强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案例逻辑”转换,即能够将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转化为“教学案例”。要特别关注“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工作案例”与“教学案例”的不同,关注不同学科教学案例之间的差别,尽可能根据学员、班次和案例特点,做到合理规划和匹配。
在教学设计上突出案例精准度。一是选择一个“好”故事。案例教学要取得成功,采编是基础。好故事首先是“对”的故事,即必须把正确的政治导向放在首位,符合干部培训的现实需求,同时具有典型性,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或难点问题。其次是故事性、体验性强,具有一定冲击性和实用性。因此,教师在撰写案例文本时需注意,案例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打造一个带入性较强的故事情境,还要具有一定“冲突”性。特别要注意的是,干部培训中的案例采写,还需把握“度”,案例选取在具有典型性、普遍性意义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前瞻性、可操作性,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改进工作。
二是针对一批“对”的学员。案例教学必须重视与教学对象的契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次授课前都要根据学员特点对案例有所取舍、有所调整,并对研讨和教学效果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方面,教师应充分考虑到,由于学员投入学习的时间有限,对案例的了解可能不全面,因此有时需要在课程中安排阅读案例和讲解案例环节,从而导致案例文本长度和呈现方式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由于学员年龄、职务、地域和职业背景不同,案例教学主题可能无法适应所有学员。因此,教师需考虑是否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或重点关注与案例主题高度相关的学员。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意识到干部培训的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的成年人,具有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加之长期在某一政务领域工作,可能存在一些思维定式。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学员的反馈信息,全面准确地掌握案例相关的所有事实和政策,研讨方式要中立、客观,总结要中肯、得当。
三是运用一些“合适”的研讨方法。“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精髓,选择合适的研讨方法能够提升案例教学实效。在案例讨论中常用的研讨方法包括头脑风暴和反向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焦点小组、咖啡论坛、团体列名、六顶帽子等方法。不同研讨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明确限定的研讨规则,如时间限制、视角限定和流程限定等等。一般而言,研讨方法的体验性越强,研讨的热烈性越强;研讨方法的结构性越强,研讨的结论越明确;研讨的思考框架越明晰,研讨的集中性就越强。研讨方法没有优劣之别,但求适合,要适合主题、对象和情境。比如,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可以使用角色扮演,而规则性较强的咖啡论坛等方法则可能不适合年龄偏大的学员等。
四是围绕一个“核心”理论。案例教学也需要有理论支撑,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往往是学员进行案例研讨的基础,完成案例教学后,学员在理论上的收获也是检验案例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理论是案例教学的“眼”和“线”,是“核心”,更是“方向盘”,它可以串联起案例教学中的主要知识点,将案例教学开放式讨论的内容进一步凝聚、整合,进而沉淀为知识。
在教学情境上关注“中国现实”。案例教学法的“形”在于其教学方法和流程,而其“神”则在于对教学情境的精准把握。现代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西方,尽管已引入中国多年,但在研讨方式、教学思路等方面仍然面临着“本土化”的问题。比如,中国文化中的内敛、中和、讲求伦理可能使课堂气氛趋于平和,更加注重以教师为中心,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如何更好地突出学员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值得深入研究。就当前我国干部教育培训来说,案例教学法要特别注意在培养目标、教师角色、师生关系、课堂氛围、评价方式等各个层面的差别,着眼于“中国现实”,体现中国干部教育培训特色。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