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柳田:中药箍围疗法在皮肤科如何应用,治疗疮疡又一法
中药箍围疗法在皮肤科应用
箍围疗法是借助于箍围药的截毒、束毒、拔毒作用而起到清热消肿、散瘀定痛、温经化痰等治疗效应的一种敷贴方法。
【功效】
清热消肿、散瘀定痛、温经化痰。
【适应证】
疮疡各期、肿势散漫不聚、无集中硬块者。
【禁忌证】
局部大面积破溃、感染、流脓者;对箍围药物过敏者。
【操作步骤】
(1)知情告知:向患者详细介绍中药箍围疗法的治疗特点、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
(2)选取合适药物:
在选用箍围药时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辩证论治。痈疡疮肿表现为红、肿、热、痛之急性过程者,应选取金黄散、玉露散等药性寒凉诸方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瘀;痈疡疮肿表现为漫肿不高,不红不热等慢性过程,或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者,可选用回阳玉龙膏等药性偏温诸方以温经散寒、祛瘀化痰。介于上述热证与寒证之间而表现为半阴半阳者,可选取药性平和的冲和膏等方,以疏风行气、活血定痛、散瘀消肿。
(3)药物调制:
根据患者病情性质与病变阶段,箍围药可选择各种液状赋形剂调配,将箍围药调和至于湿适中的药糊,以增强其药效作用。常用的赋形剂有醋、酒、蜂蜜、葱汁、姜汁、麻油、各种新鲜草药汁等。
箍翔药与醋调敷,能增强其解毒祛瘀软坚等作用:以酒调敷、可促使药性散发,并增强其活血通络等作用;以金银花、蒲公英等汁调敷、则取其清热解毒之性:以葱、姜、韭、蒜等汁调敷,则取其辛通散邪之长:以麻油、蜂蜜调敷,取其清热解毒之功效。
如果箍围药物自身含有汁液,如鲜仙人掌、鲜芙蓉叶等、则可捣烂成糊状后直接敷用。
(4)治疗前准备:
病人取能够充分暴露敷贴药物患处的体位,医生将患处洗净擦干,有创口者则应清创消毒后,用干棉球或纱布覆盖创口。
(5)箍围贴:
上箍围药时,如果是痈疽、疮疖初起,或肿势散漫者,可满敷其患处;若其毒已结聚,或破溃后余肿未消,宜敷贴其四周,中间留一小孔,以干棉球覆盖保护,以便箍围拔毒。涂抹箍围药时,其范围一般应略超出其肿起外缘。有些部位在服药后可能污染衣物或容易脱落,则应用纱布或胶布包扎固定。
(6)药物箍围3~4小时后,或患者自觉药物干燥,与皮肤有摩擦刺痒感,将药物取下。局部用柔软的湿纱布或毛巾擦拭。
(7)操作完毕,清理用物,洗手。
【疗程】
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1)在运用本疗法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合适的箍围药和赋形剂。就其基本原则而言,阳热证不得选用以温热药为主组成的箍围药,以免助长火毒;阴寒证不得选用以寒凉药为主组成的箍围药,以免导致寒痰凝瘀不化。
(2)调配箍围药时,要注意掌握好药物的干湿程度,以既不至于流淌又不至于脱落为适宜。敷贴之后,箍围药应保持湿润,如果药已变干或脱落,则应随时更换,使其药力持续作用于患处。
(3)治疗1个疗程后,若症状无明显改善,应加用或改用其他治疗方法,以免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