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天安门秘密重建,周总理特意指示:国徽要和北京中轴线对齐

1969年,人们发现一件怪事:威严又显眼的天安门,居然被一层层包围了起来。

谁也看不见里面发生了什么,只能听到建筑工地常有的隆隆声。

几个月过后,这些遮挡一道道撤去。映入人们眼前的天安门还是往日的模样,但不同的是:这几百年不变样的天安门城楼,好像“长高”了。

木头做成的城楼怎么会长高?这几个月里,天安门广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重建前的天安门城楼

一、必须修缮的天安门

其实,许多人的猜想并没有错,天安门广场上确实进行了重建城楼的工程。

那么,为什么突然要重建天安门城楼呢?

自从1949年,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上顺利举办之后,天安门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国徽上的设计中包含天安门城楼的图案,足以说明不能把它和普通的建筑物一同看待。

再加上,每到每年的国庆、劳动节,重大典礼中国家领导人都需要登上天安门城楼,说明天安门城楼已经是我国的一种象征。

因此,保证天安门城楼能正常使用,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天安门城楼从顺治八年(1651)建成,到1970年为止已经经历了整整三百多年的风雨。

自它建成开始,经历过无数次的修缮。

但天安门城楼这座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等到1970年时,还是出现了立柱腐朽、梁架朽裂、天花板倾斜、角梁脱位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且,三百年来发生的多次地震对城楼造成了严重的损伤,连屋顶都经常会漏雨。

此外,1966年河北邢台还发生了一场7.2级地震,波及到了北京。

对于年纪大了的天安门城楼来说,损坏了它的结构,更是雪上加霜,。

重建中的天安门城楼

当时,经过专家鉴定:

在现有的条件和技术水平下,如果不对天安门城楼进行大的改造,只是小修小补的话,要维持城楼的牢固,那么几乎是不可能保证安全使用的。

因此,国务院1969年下达了指示:拆除并且重建天安门城楼。

在做出这个决定后,相关工作人员还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方案:

其一是全部保留旧城台,城楼仍旧保留木结构,并且对木结构做出适当的加固。

这是最能保留天安门城楼原貌的方案。

但是在冬天使用木结构施工,要面临木料容易损坏,雨雪寒冷等恶劣天气的影响,难度非常大。

其二是只保留原来的旧城台,但把城楼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属于比较中庸的设计;

第三个方案则更加激进,提出整个城台和城楼全部拆除后再重建,而且还要把城台建成防空洞。

如果按照这个方案来施工的话,到时候人们所看到的就完全是一座崭新的城楼。

经过多番思考后,周总理最终决定采用第一个方案。

这样,在保证安全和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天安门城楼原本的风貌,保留历史的痕迹。

可这其实也是最难的方案。

天安门是明清时代建成的,而图纸没有保留下来。

而且,天安门城楼的工艺十分高端复杂。

过了这么多年,想要在重建天安门城楼的时候不过分改变它原有的风貌,是非常难的。

更困难的是:虽然天安门城楼的外观不能改变,可里面却要加上许多的新功能,例如供电、供暖、供水、照明、电梯以及通讯、消防、新闻播报、电视采访等等来满足现代社会对它的需求。

因此,本就不容易的任务变得更是艰巨。

那么,要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谁呢?

他们想到了一个人,之前负责过天坛、中南海等许多古建筑复原、修缮等工作,经验丰富的孙任先。

接到这个重大任务以后,孙任先很快就开始了“扎小样”的工作。

所谓的“扎小样”,就是在建造大型的,或者结构复杂的木建筑之前,先用相近的材料,相同的结构去做一个缩小的模型。

这样,来防止不必要的返工等麻烦。

可惜的是,当他能到城楼上参观的时候,旧城楼已经拆的差不多了。

二、惊喜不断的拆除

在困境之下,孙任先找来了另一个得力助手——八级木工姚来泉。

天安门拆除重建是需要保密的,姚来泉也参与了这个过程。

最开始,工人们打算按照传统方式,搭建脚手架拉起篷布来遮盖。

可天安门城楼长达66米,高37米,宽32米,真要搭脚手架要花整整一个月!这么大的工程可等不起。

最后,工人们想了个新办法:

架子工把杉蒿绑在一起,中间连上绳子,然后拿苇席搭起了一个巨大的天棚。

在大家的辛苦工作下,巨大的天棚才用了六天便搭建了起来,比起搭脚手架省了半个多月的时间。

天棚一搭好,既能保密,还能保温防降水,让施工起来方便了许多。

可是,搭好了天棚,一个新的问题又来了。

北京的冬天动辄零下十多度,木料等建材又极容易受到温度湿度的影响。

此外,让工人在这样的天气下工作,也容易出问题。

于是,人们在天棚里通了暖气,外面是隆冬,可工地上却温暖如春。

这样以来,解决了很多问题。

前期准备做好之后,姚来泉带着两个人,帮着杉蒿做成的梯子一路爬到了城楼最高的脊瓦处,准备拆除城楼顶上的琉璃瓦。

按照指挥部的命令,他站在正中的脊瓦上,让两个人分别从东西两侧数着脊瓦往中间走。

在还剩最后五块瓦的时候,他命令工人们停了下来。

这个时候,指挥领导、专家、公安等人也登上了城楼,准备亲眼见证这重要的一刻。

不过,脊瓦高60厘米,每边宽达80厘米,又因为材质密度高,一块瓦就有几十公斤重,两个工人试着抬了几次都抬不起来。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抡起撬棍,连敲带砸,好不容易才把这块脊瓦给弄碎了。

脊瓦碎了以后,工人们发现下面有一个精致的、刻着二龙戏珠图案的木盒子。甚为惊讶!

在领导的指示下,姚来泉撬开盒子。伸手一摸,居然摸出了一个金元宝!

他再一伸手,又发现一块拇指大的红宝石!

拆除中的天安门城楼

姚来泉在盒子里搜索了半天,最终又摸出一块一捏就散了的朱砂和五彩粮。

所谓的五彩粮,就是黄豆、黑豆、高粱、谷子和玉米,是过去祈求五谷丰登所用。

很快,盒子里所有的东西都被上交给了国家。

原来存放那个盒子的地方,重新放了一块汉白玉石板,上面刻着:“1970年1~3月重建”的字样,以纪念天安门城楼的这次重建。

重建前的天安门城楼

想不到,拆除工作带给人们的惊喜并未就此停止。

工人们干着干着,居然又从西山墙里找出了大宝贝:一个高45厘米,直径约在9.5厘米的炮弹!

这可把在场的人们吓了一跳,公安的工作人员赶紧来到现场带走炮弹,顺便把周围的土壤也带走一部分调查。

可谁也没想到,公安挖着挖着,居然又挖出了6枚炮弹。

工人们都惊讶极了,纷纷猜想着这些大铁疙瘩都从哪来?为什么会出现在天安门这里?这些炮弹又是干什么用的?

可到了最后,也没讨论出个所以然来。而炮弹,同样交给国家存放起来了。

三、长高的天安门

拆除工作完成后,接下来便是重建工作。

单单是木料,就花了好大一番功夫。

最初,人们在西双版纳等地已经找到了满足需要的木材。

可当时中国的交通网络还远远没有搭建起来,要把木料送到千里之遥的北京难于登天。

最终决定用于重建天安门城楼的木料从加蓬和北婆罗洲进口。

负责加工新的木质构件任务的,是北京光华木材厂。

他们保证:新的木质构件防腐、防蛀、防水,足以撑起新天安门城楼的重量。

做完了柱子一类的大件,接下来开始准备精细活。

像天安门里随处可见的菱花格扇,就是个浩大的工程。

在以前,这些部件都是要能工巧匠手工制作的,一扇窗格折腾好多天都算正常。

可是,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却等不了这么久。

就在人们头疼的时候,菱花格扇加工机横空出世,一下子把加工效率提升了一百多倍。

这下,数量繁多的菱花格扇就不再是重建工程里的绊脚石,木工的进度也瞬间加快了许多。

在木工活做完后,油工师傅们登场了。他们要负责贴上金箔。

这项工作也非常困难,说不定手一抖就要坏事。

油工们十分耐心地拿着竹子制成的夹子夹起金箔,一张张敷在没有完全干掉的油漆面上,最后拿特质的细毛笔一点点把金箔抹平。

一整套动作下来,工人们常常累得腰酸背痛

但同时,直到六公斤的黄金全部用完,他们期间没有出任何岔子。

此后,琉璃瓦的制造也让设计师们耗尽了心血。

当时,有人提出要改掉天安门城楼的设计。

他们说,原本的吻兽全都是封建时代的象征。既然要重建天安门城楼,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原来威风凛凛的龙是不要再用了,不如替换成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和北京这五个革命的里程碑。

孙任先到工厂时,就发现他们已经烧制了新的图案精美的瓦件。

他见状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周总理。

周总理一向珍惜文物,在得知这个方案后,用“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为理由,要求他们按照原样烧制吻兽。

这才保留了城楼的原貌。

同时,为了折衷,周总理没有完全否决那些人的方案。

他同意在重建的天安门城楼的彩画上,选用西番莲和玺的图案替换掉原先的金龙彩画。

直到1984年重新修缮天安门时,彩画的图案才被换了回来。

最后,等天安门广场上的遮挡去掉后,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还是那座原汁原味的城楼。

如果不走进去,谁也不知道里面其实已经装上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

这座古老的城楼在新时代,绽放出了新的生命力。

不过,有人看着看着,却发现了不对劲。这天安门几个月不见,好像是,长高了?

这确实不是错觉,相比于重建前,新的天安门城楼整整高出了83厘米。

不过,这却并不是工作的失误,而是恢复了它原本的威严风度。

经过三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后,天安门城楼发生了建筑沉降。

内部木质构件之间的缝隙在重力等等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小。城楼在这样的重负下,逐渐变矮了。

在重建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天安门城楼“变矮”的秘密,在设计中就决定让它重回往日的高度。

于是,重现在人们眼里的天安门城楼,变得精神了很多。

自1969年12月15日拆除工作开始到1970年劳动节前,这个浩大的工程终于顺利完成了。

四、必须对齐中轴线

在重建完成后,下一步就是重新布置。

而布置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就是重新挂上国徽。

此时的天安门城楼对于中国,就如同一个人的脸。国徽一定要好好放在城楼上,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偏移。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国徽必须悬挂在北京中轴线上,不可出现丝毫偏差。

为了保证精准完成任务,工人用经纬仪,站在北京中轴线上反复左右调整。

花了整整一天时间,他们才终于确定好挂上国徽的位置。

在国徽就要挂好的时候,姚来泉在国徽背面发现了6个铅笔签名。

他需要擦掉这些名字,可石墨已经渗入了木头的纹理,哪能简简单单地擦掉?

姚来泉拿着湿布使劲地擦,用尽了浑身力气,才把这几个签名痕迹擦去。

可这些人为什么要在新国徽上签名呢?

经过多番询问,签名的人很快就找到了。

这几个工人解释道:接到做国徽的任务后,不由得心潮澎湃。完工以后,他们一商量,觉得自己做成了一件大事,就想要把名字留下来。

同为工人,姚来泉能理解他们激动自豪的心情。

可是国徽是要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供全国人民瞻仰的,并非个人或某个团体的私有物,无论如何也不能留下这些人的名字。

经他这么一开导,工人们也高高兴兴地接受了现实,忙活去了。

终于,国徽最后结结实实、端端正正地挂在了它该在的地方,天安门城楼的重建工程彻底落下帷幕。

后来,这些参与重建的设计师和工人们,都得到了一个纪念品:“重建纪念”的镜框。镜框内,有一张天安门重建后的彩色照片。

照片上有毛主席的手书寄语,写道: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

天安门城楼重建至今,已有51年。

这座重建的城楼矗立在广场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和日新月异的新中国。

参考资料

[1]李沉. 40年前,天安门城楼重建始末[J]. 紫禁城,2010(04):28-37.

[2]马炳坚. 天安门城楼重建历史补遗[J]. 古建园林技术,2017(04):5-9.

[3]阿禾,姚忆. 1969年天安门重建琐记[J]. 建筑工人,2008(07):56.

[4]史之. 1970——秘密重建天安门[J]. 陕西审计,2004(01):40-41.

[5]江北雪. 秘密重建天安门城楼始末[J]. 党史纵横,2004(01):31.

[6]俞珉文. 天安门重建揭秘[J]. 金融信息参考,2005(10):56-57.

[7]贾英廷. 天安门曾“秘密重建”[J]. 小学教学研究,2014(36):23-24.

编辑:林凌

责编:Thali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