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原创”文章谢绝转载,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那些忙不迭替“传统文化”哭丧煲鸡汤的人,正是最后扼杀并为“传统文化”送出殡的人。不晓得大家还记得2016年1月份,某节目热炒的#陈道明发飙#事件否?反正我还记得,因为我被骂得特别惨!△ 360条评论里,一半是骂我的,一小半是我反驳的引起争议的表演节目内容是这个叫做“高台花鼓”的传统鼓舞(定义来自《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的开幕式仪式前表演,2009年参加春晚,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可以算是成绩斐然啊!这个节目评审分为“导师团”和“青年团”,一开始就确定要双方对立争鸣的节目形式,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找回远离了的文化之根,激活潜藏着的文化基因,唤醒丢失过的文化之魂”。这些都是写在他们自己的百度百科里的。所以,陈道明的发飙也好,也是后来大量通稿一边倒指责青年团也罢,其实都是这个节目既定的路线以及乐见的效果。那么青年团到底说了什么,从最后剪辑出来的短短几句话来看看吧(这个节目剪辑也很倾向性,基本上没让“青年团”发表自己的论据)——其实就以上发言来说,我觉得没有人的观点是值得非议的。有人提到了“创新”,“创新”是“传统”的对立吗? “创新”是将来的“传统”啊,“传统”是过去的“创新”,没有那个将凳子堆起来的创新者,怎会有今天的这项非遗?有人提到推广方式,可能他用的“个人英雄”这个字眼在我们的文化理解里很刺眼,但是谁不喜欢“个人英雄”啊?难道你们周末去看的《复联》是为了看他们的整齐划一?这是一种大众传播的理念而已啊!其中一位嘉宾谢巍,就是那位说这一个个舞台无法给这些孩子一口饭吃的那位,在事后的微博长文《高台花鼓本身并不可耻》里提到了非常值得留意的几点。①这个表演是“青春饭”,由于高台承重有限只有童男童女才能表演;②这个表演对于排练时间的要求大于技巧,浪费孩子们宝贵的可以发展其他技能的年华;③高台花鼓只是社火的一部分,原本只有两三层,现在之所以有十几层的声势,并非是文化的传承,而是吉尼斯文化;……他后面几点是吐槽这个节目故意制造对立的手法,前面已经提过了这些是这个节目的剪辑可曾告诉过你们的吗?在那个话题被热炒的微博下面,有些人写了这么一段话——(注:那条微博只有导师团和青年团的争论,没有高台花鼓的画面,所以这位网友才说这个节目连视频内容都没有。)为何没人扪心问一问我们怎么都变得不敢批评传统了?在《祭祀让女性走开?别让传统成为男尊女卑的庇护伞》里我曾表达过一个观点,无论我们彼此对于传统中何为糟粕存在巨大的分歧,但是我们都承认传统并非全然的正确、完全的进步。但是现在我们为什么连“创新”都不敢对传统说了,不仅如此,很多在传承中点点滴滴作者创新的人,也很害怕别人告诉它你在创新。这是为什么呢?
然而陈道明却说——
知乎里很有名的一个回答不正叫做——科学和迷信的分界点是“我错了”。为什么传统文化就不容批评?难道它等同于迷信了,还是高于宗教了?不容置喙的文化,没有立足之地啊!更何况,这里没有批评啊。完整的视频我也贴了,有批评,我不信这个节目组会不嫌事儿多的不剪进去,咳咳。真抱歉啊,你是很多人的男神,也做过一小段儿我的男神(《绍兴师爷》那会儿,我点比较怪),然而啊,真的要离作品近一点,离本人远一点……因为我想说,你把别人对于某个节目的连意见都不太能算得上的建议,上纲上线到什么“中国鼓文化”的样子,真!难!看!!!
你跟他说服饰,他跟你谈民族;你跟他说历史,他跟你说国家……那还玩什么呢?因为你就没打算“就事论事”嘛!不是不让你上升高度,只是你管你升华,别摆出一顿纲常伦理种种来堵我的嘴。
是的,节目组端了好大一碗鸡汤,包括陈道明后来讲的自己的故事(截图好累)。但是永远会有人被鸡汤感动的,你信不信,别说《国宝档案》了,《地理中国》我也能哽咽给你看。我不是认同你,我就是爱哭而已,容易感动罢了……一扭头,我该吐槽还是继续吐槽,该反驳还是反驳。这个节目叫《传承者》,如果这个两方观点对撕,两边都超有道理的,我也要“无理取闹”地站在青年团那边啊,为什么?因为年轻才是传承啊!年老的叫拯救和保护啊!(说实话,我国很多东西说起来似乎是传承,其实就是保护濒危而已)……再设想一下,假如不是陈道明“拔刀”相助,人们对高台花鼓的理解会不会被青年评论员的一己之见而引入歧途呢?……电视节目中,青年评论员“恪守”的毒舌风格,其实在今天的大众传媒上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甚至成为一种博眼球、吸引观众的必备方法之一。传统曲艺要想形成新的社会影响力,就需要借助大众传播平台,可如此就难以避免遭遇各种评价,甚至是外行的评价和故意的误读……如果一个节目观众看不到,为什么是观众错了?如果一个错误观点被偏听偏信,又是谁的问题?黄执中在武大参加论坛的时候就说,中国电视人心里有一群很奇怪的“一般观众”,他们愚蠢、理解力低下,他们险恶、好哄易骗。想想也真是啊!
没有人能既想在人群前发光,又不在人群里挨刀,传统文化也是如此。
我不觉得陈道明叫做“拔刀相助”,他只叫做“站队”,因为我的腕儿比你大,所以我说的时间比你长,青年团里还站着几个专业辩手呢,站起来都是华语圈里数一数二的。但是陈道明我给了什么可以让这个节目更有生命力的建议么?没有哇!所以你们哇哇哭着感动什么呢?没有多少种传统是轰轰烈烈地死的,绝大多数的传统都是死得悄无声息,就像地球上那些来等不及我们去发现就灭绝的物种——你都不知道它可能存在过,它就死了,还炖什么鸡汤、站什么队啊,到时候这些今天感动如哭丧的人连丧该几时哭都不知道啊!就像一个人因为瘫痪多年以至于全身都得褥疮了,只有那一双眼睛因为消瘦而突出,鼓溜溜地转啊,这时候你说这双眼睛真美啊,我要好好保护这双眼睛。然后你们为了这对眼珠子吵架,为了这对眼珠子掐架,却忘了在这人瘫痪多年缓慢死去的过程中,其实你们都没有珍惜过。“高台花鼓”是社火的眼珠子,“变脸”是川剧的眼珠子,“耍牙”是宁海平调的眼珠子……每一次上演,看似是想为这个瘫痪病人翻翻书,让褥疮好一点吧。其实做得了多少改善我们都知道的呀!何苦骗自己呢?为什么非遗要有传承人,因为那是非遗的“个人英雄”,国家已经在努力了,为什么要用鸡汤的方式去反对?
△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我们不希望,只用眼珠子被保护下来,因为眼珠子是无法单独存活的。“耍牙”无论多么轰动,如果宁海平调没了,它也只是一种独特的杂耍罢了。所以“青年团”为高台花鼓出了许许多多不那么“眼珠子”、当然也不怎么成熟的建议。没有人想毒舌或者吸引眼球的,更何况这个事情里眼球最大收获者是谁呢?连这样的渠道都关闭,后来我们才成了跪着才能求着别人停下来看自己一眼的那种令自己轻视和悲悯的“传统文化”。还注意到这个声音里有什么吗?是的,“小我”!这个似乎从来不该在任何“传统”里出现的词汇,像“个人英雄”一样刺眼。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是可以任意摆布的人口数字了,他们尊重自己,也尊重个体。所以“青年团”里出现了许多为了这些孩子思考的角度,他们希望“传统”好,更喜欢传承传统的人好,看起来是不是很自私的样子?由于在现在,鸡汤的段位还是可以为了传承提倡牺牲和隐忍啊,不论是这样的群体形式,哪怕是一些个体可以传承的传统,也是如此啊。我们搞吉尼斯,搞万人太极,搞各种这样声势浩大的事儿,都很有本事。全世界都承认我们超厉害啊,但是结果呢?要用美去动心,然后才能用情去动人,那些每天要求别人不可以嫌弃传统土、传统丑的人,其实骨子里他最嫌弃!同样的,一路为传统唱着挽歌的人,是哭不活在你心中已经死了的传统的。有句同样很鸡汤的话说,你怎么看世界,世界就是怎么样。不敢说全部对吧,但是你用特别的心态去看待某件事物,这个事物便难免会有一些扭曲和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