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长庚急诊医师集体辞职事件看“医管分工合治”运作之内幕
- 台湾长庚医院创立了“医管分工合治”的医院管理模式,备受大陆地区医院管理者的推崇,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也以此管理模式荣获2014健康界影响力TOP10第二名,并在2014百度健康大典暨百度健康风云榜评选活动中荣获年度“医院创新奖”。
- 清华大学副秘书长王志华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开幕式上介绍说,清华长庚医院的“医管分工合治”是借鉴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管理模式,实行医疗专业人员与管理专业人员分工合治的双轮驱动机制,有效地提升专业水平、改进管理效率。以院长、科主任为代表的医务专业人员,致力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医学教育与研究;以执行长、各行政部门主管为代表的专业化管理团队,全力配合、服务医疗部门的经营需求,全力推动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的优化,完善组织激励制度,降低组织管理成本,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实现医疗与行政服务的职业化、专业化、精细化。
- 根据长庚医院官方网站上资料,台湾长庚医院的主要组织构架如下:
- 长庚医院最高单位是董事会,由台塑家族、社会贤达、长庚体系所组成,但以往过去运作主要靠决策委员会,历任主委张昭雄、吴德朗和陈昱瑞也都是著名医师。决策委员会协助董事会研究审议重要决策,并监督其它部门的执行,附设12个专业医务委员会,人员包括了各院区正副院长及行政中心正副主任。决策委员会正副主任由董事长派任。行政中心是决策委员会的常设执行机构,同时也是整个医疗体系的总幕僚机构和服务部门,正副主任及执行长均由董事长派任。
- 从官方的组织架构图来看,正如清华大学副秘书长王志华所介绍的那样,行政中心职能是“全力配合、服务医疗部门的经营需求”,但这种管理模式真有各种报道中所描述的那么美好吗?作为医管分工合治模式的创始者,台湾长庚医院是如何运作的?在权力设置上,是“医”大,还是“管”大?2017年台湾长庚医院急诊医师集体辞职事件为我们揭开了这种模式的实际运作内幕。
- 2017年6月,有台湾媒体爆料,在“台湾急诊”的 LINE 群组中,有医师贴出对话截图,林口长庚医院急诊科已经有 23 位医师递出辞呈,而且可能会多至 40 人。此次事件之所以吸引台湾媒体及医劳盟(医疗劳动正义与病人安全促进联盟)的极大关注,是因为林口长庚医院是医学中心,必须符合重度级急救责任医院标准,以长庚的急诊规模来看,约需要 45 名专科医师。林口长庚急诊科是台湾地区排名第二拥堵的急诊科,仅次于台大医院,急诊治疗超过 48 小时的患者占了 3.9%,因此大量急诊医师辞职会严重影响区域内患者救治能力。
- 针对此次事件,林口长庚医院急诊科医师发布了一个完整声明,并得到了其它医院大量急诊医师的声援:
- 长庚医院为进一步平息各界质疑,请回一手创造急诊专科制度的医界大佬、曾在长庚服务30年的首任决策委员会主任张昭雄出任董事,并召集成立董事与革新小组。但张昭雄在几个月后却含泪辞职,其表示“身为医者之核心价值及医院治理理念与董事长的期待差距太远,难胜任所托”。所谓董事长的理念是指行政中心与决策委员会平行,均隶属于董事会。张昭雄与每位中生代医师深谈发现,行政中心的行政职能越来越弱化,但权力却极大化,医院氛围变成“行政凌驾医疗”,行政很不尊重医疗人员的意见,例如有医师向行政中心建议被退了四次,但回覆都只写“退件”两字,未附上任何理由。
- 根据后续的深入调查,进一步揭露了长庚医院在管理模式上的严重问题。急诊部部长邱德发在加护病房看诊时,院方一通电话,10分钟就将他免职,且名下所有病人随即消失在系统中,全然不顾患者诊疗流程的连续性和患者诊疗安全;以莫须有有罪名惩处两名急诊科主任,却无任何证据,后在律师干预下撤销处分决定,向社会大众道歉,并宣布撤销急诊部原受惩处所有人员处分,从中可见行政管理上的独断与随意以及对患者权益和医师工作权的漠视。在事情闹大以后,医院董事会为转移矛盾,宣称决策委员会主任李石增对此承担全责,并已主动辞职。几日后,决策委员会主任李石增却召开记者会表示,“两位前急诊主任免职后,引起全体急诊医师联署并酝酿集体请辞,董事长王瑞慧见事态严重,为求自保,竟然牺牲本人,声称本人已先行辞职,让我成为代罪羔羊”。记者会后,有大量民众前往卫福部声援,要求卫福部出面介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