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的思想起源社会背景,韩非和商鞅,谁更具有代表性
说起法家,大家对该学派的第一印象应该是与“法律”,“法制”等词相挂钩,尤其是以严法治国为代表的商鞅更加深了大家的认识,而法家所被大家所熟悉的代表人物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商鞅和韩非,在治国思想上,商鞅重视“法”,韩非则认为“势”,“法”,“术”三者都不可缺少。
法家的思想起源背景
周朝,天子、诸侯和士大夫基本是以血亲或婚姻互相联系着,这些封建领主之间的社会、外交的接触遵循着不成文的“君子协定”,简而言之,就是“礼”。这些贵族长期以来都是从祖先那里继承其权利,而在发展中,他们逐渐觉得,这些权利并不是依靠忠君的理论获得。周朝的后几百年,以分封制为形式的封建制度(这里的封建制度是以分封为形式的政治制度,不是秦后的社会形态的封建制度)逐步解体,一些贵族都丧失了土地和爵位,反而一些平民能凭借才能和运气成为社会上,政治上的显要人物,这样原来的社会阶层的固定性被打破了,一些国家通过侵略不断壮大其身,战乱现象日益激烈,这个时候像儒家学派的治国思想是不符合当时的乱世的,这些国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法家的思想应势得到发展。
当时社会上有一种人群,被叫“法术之士”,他们提供给国君治国法术,鼓吹这些法术可以把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君一人之手,国君不需要是圣人,只要忠实执行他们的法术,就算是中人之资也能治国,并且治理得很好,这些“法术之士”的将他们的法术进一步理论化,于是构成了法家的思想,所以法家思想不等同于法律和审判。
商鞅
商鞅,法家代表人物,治国思想以“法”为核心,即法律,法制。辅佐秦孝公期间,积极实行变法,在户籍,度量衡,土地,税收等方面做了改革,制定严酷的法律,促使了秦国由一个落后的奴隶制国家转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国大一统打下基础,这一系列变革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过程中得罪了不少贵族,包括当时身为太子的秦惠王,后来秦惠王即位,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其谋反,商鞅逃回自己的封地与秦军对抗,最后兵败彤地,尸身被运回咸阳,车裂示众。
韩非
韩非是法家最后也是最大的理论家,在他之前法家已经具备三派,以“势”为重的慎到一派、以“术”为重的申不害一派,以“法”为重的商鞅一派。“势”指权利,权威;“术”指办事及用人的方法和艺术,政治手腕。韩非认为这三者都不可缺少,他说:
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然后一行其法。
明主像天,因为他依法行事,公正无私。明主又像鬼,因为他有用人之术,用了人,人还不知道是怎么用的,这是术的妙用。权威,权力以加强其命令的力量,这是势的作用,“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法》
除了集“势”,“法”,“术”一身,韩非还提出“无为”的帝王用人之道,“无为”是道家的观念也是法家的观念,但是两者却有不同,韩非:“君主应如“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君主应该无为,而命令别人替他为,以无为用天下。
韩非有点口吃,但他擅长著书,如《韩非子》《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将法家理论学说推至最高峰。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嫉妒韩非的才能和得宠,从而政治陷害韩非,韩非最后死于秦国狱中。
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大一统,而韩非留下的著作和言论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若论代表性,个人认为韩非更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