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中国玩具自己的故事

去年此时,我们围绕读库Notebook(笔记本)采访了画家老葛(《我能从中获得一种纸质满足感》),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要策划一本NB,你会选择什么主题”。
没想到这一问成了预言。如今,老葛的策划兑现,《铁皮时光机》诞生,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
《铁皮时光机》里收录了十款中国玩具,从五十年代的“手扶拖拉机”到六十年代的“宇宙汽车”,你能看出国家在工业和太空探索上的努力;从七十年代的“敲琴娃娃”到八十年代的“打滚狮子”,你能看出改革开放后人们在生活和娱乐上的变迁。
读库NB《铁皮时光机》内页展示
很多人都不明白,老葛为何要画这些老玩具,以及为何要用图解的形式。
于是,我们请老葛来到读库办公室,聊聊他创作前后的故事,以及这一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接受采访的老葛和他的玩具们

一本NB带来的变化
 
读库:记得去年此时,我们也有过这样一次长谈。当时你还是作为读库NB的读者和使用者,如今成为NB的作者。从读者到创作者的转变,带了哪些不同之处?
老葛:的确,去年此时读库的九连问,我还记忆犹新。从读者到创作者的转变就如同从品酒到酿酒,是一个美妙又辛苦的发酵过程。之前是遍访深巷的疯狂寻找,现在是备好酒曲艰辛的劳作,都在等待一个不可知的结果。
不变的是主观能动性,对内容和品质的追求,以及如何把老玩具生动流畅地刻画出来,呈现给NB的使用者。
变化的是心理预期,大家对图解化的老玩具,是否会徒增陌生与不解?这种纯个人的侧面解读与图像表达,是否适合以NB的形式面对人们?这些略显矫情的情绪,在实体NB到手前的一分钟还在。直到后来,摸着、闻着、翻着这本NB,下意识冒出一句:“是个好本子!” 这也许就是我最大的转变了。
读库:看到《铁皮时光机》后,朋友和家人有什么反应?
老葛:对于在家画画的中年大叔,外界对你的看法和预期都可以用“你懂的”这三个字概括。家人是很好奇,从去年11月到今年3月,一个大男人成天鼓捣这些生锈的老玩具,琢磨什么呢?
我只得一边捣鼓一边解释,“这都是中国工业设计重要组成部分”“你看狮子打滚的涂装,妥妥的China Art Nouveau”“把农业机械融入到发条玩具里,多好的出发点啊”。
她们翻开《铁皮时光机》,默默看着里面的十幅跨页,之后就总提醒你别老熬夜,画成这样太费眼睛了,以及问上一句这个本子在哪儿买。
这些平实的温暖,务实的询问,就是家人对我最大的支持,感谢这份理解,让我还能再多画些想画的东西。对了,因为这些图的原画很大,所以我女儿说:“爸爸,你的画缩小了,这个给我一本吧!”
读库:你自己会用这款本子吗?
老葛:肯定用啊,而且已经用上了。不知道为什么,以往的新NB我会放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小心翼翼涂上几笔。这回《铁皮时光机》一到手,很快就正式上岗。前几天做了一个梦,醒来后念念不忘,于是趁着热乎劲儿把梦境的虚幻纪录在了这个本子上,而以往我都是画在几个近期的速写本上。
在下笔前,新NB平静地躺在画板上,散发着布面精装的诱人气息,我翻开淡淡微黄的内页,心想:“那我就不客气了!”马克笔、签字笔、漆笔、彩铅都招呼上。对待空白之处,我一向是主动且充满画力的。姑且把拆开的这本叫梦境1号吧。
马克笔、签字笔、漆笔、彩铅都招呼上
在“梦境1号”上记录的梦境
不图解不痛快
读库:《铁皮时光机》不仅刻画了玩具本身,还细致描绘了结构设计与运行原理。在创作时,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老葛:的确,“图”是尽量客观描绘玩具的主体形象,展现基本的三视图等外观元素,而到“解”这一步,才是这个系列的核心特征。玩具属于工业设计范畴,沾上工业二字,就不得不严肃地弄出点解构主义的调调,但并非装腔作势。
老玩具的玩法,也就是基本的运行原理,里面包含着大智慧,而这正是让我一个学渣最为感动的地方:拆开外壳,大小齿轮与发条的错落互动,电机马达和发光灯泡的有序连接,驱动装置与铁皮外壳的位置互补,散发着机油的铁质内核,都透着中国老一辈玩具人的精彩与职业高光点。
我带着崇敬,试图把一些基本的驱动和结构描绘下来。最大的困难就是,数理化的屏障始终在那里,我只有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画下去,用我能理解的方式展现尽量多的图像解释。
读库:为何会选择图解这种形式?
老葛:小时候,我们走进副食店肉类柜台,上面悬挂着鲜艳的猪肉、牛肉解剖分类图;再大点,看长辈维修电子管收音机,打开后盖露出神秘的内核部分;暑假看动画片,《国王与小鸟》里的机器巨人,打开胸膛自动演奏走调的婚礼进行曲。还有老特种部队的包装背卡,日本昭和时代的怪兽哥斯拉剖面图,宜家的组装说明书……
这些让我发现,任何事物的内部构造和组成,真的都非常迷人。后来,我就特别想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概括把从前的老物件,整合为一幅可以读的图像。
到创作老玩具时,我希望在一张有限的横幅画纸上,尽可能把老玩具的外观、玩法、驱动、包装美术、时代特征等元素都涵盖到,构成一张老玩具“说明书”。让未接触的大小朋友可以尽快了解到中国老玩具最基本的概貌。哪怕只让别人多了解一点点,我都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浪费,还能继续图解下去。
“宇宙汽车”的铅笔稿
“宇宙汽车”的排线稿
对于老玩具,我还没画过瘾
读库:为什么会想以老玩具为创作主题?
老葛:说到创作动机,就要提到我一本即将出版的作品《漫步八十年代:老北京拾遗》。这本书从创作到出版历时三年,内容上是一个孩子从生长到成长的记忆闪光点,生活虽然平淡无奇,但细节处处藏着温暖。
我想通过自己的画笔展现这些快被模糊的记忆,想把儿时坐过的小竹车,看过的《故事大王》,玩过的铁皮跳鹿,都一并分享。于是,我本着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普读物的致敬,试着用图解的形式,从侧面描绘那些人们曾今拥有和熟悉的事与物。
在创作这本书的尾声,机缘巧合参与了去年读库NB的访谈,被问及若有机会自创主题时,我提到了老玩具,便与编辑一拍即合。
对于老玩具,我还没画过瘾,铁皮的、塑料的、木制的玩具包罗万象,如同把发条、电动、惯性这三者合成一股驱动力。我想,何不把中国玩具的故事讲下去?
读库:《铁皮时光机》之后会有其他系列和延伸创作吗?
老葛:嗯,经过这次《铁皮时光机》的尝试后,无疑坚定了我的中国老玩具图解之路。既然已经到了山下,拜了庙门,热情依旧,何不操练起来。
图解这种创作形式,可能与我处女座的特质非常登对。这两年来我画了几十种品类,其中玩具又是我异常喜爱的,所以在画这本NB时,我就已经有了把中国老玩具图解系列化的原力。近期,我创作了二十多种玩具图解和周边元素,计划以独立成册的形式更完整更系统地展现出来。
尽管我知道的老玩具也很有限,可还是想把一些老铁皮的伟大可爱,科普给更多朋友,尤其是孩子,用图像还原一个中国老玩具的世界,对这些老工业下的老玩具做一个纸面纪录。虽然有一点武断,但身为一个六岁孩子的父亲,我觉得有责任要做这件事。
一件锈迹斑斑掉漆的老铁皮抑或一个褪色残缺的不倒翁娃娃,它们当初的精彩在何处?起码在纸上,我想试着还原它们曾有过的精致和美好。
老葛作画
我是读库魔力的一份证明
读库:读库NB已经走过十二个年头,你有什么感想或建议?
老葛:读库NB不是书,是笔记本。我认为合理的解释就是,有实质内容可品读写画的精致小本。有幸见证了一个文创系列有序良好的生存了十二年,作为读库品牌中的一环,NB绝对是名持久战斗的生力军。
作为每年的保留项目,期待它的上市,至少在我个人已是读库魔力的一份证明:去年我建议,希望读库NB多些空白留给书写涂画,这不,今年《铁皮时光机》如期诞生了。玩笑归玩笑,希望NB保持自身一贯,再战下一个十二年。
读库:今年的几款NB里,你最喜欢哪本?
老葛:今年的NB大家庭中,我尤其喜欢自然科学画大师曾孝濂老师的《自然原稿》。首先,我很喜欢以前动植物的图谱、图鉴,翻开淘来的旧书,一幅幅线条精致、色彩质朴的插图,本身就是一份严谨可爱的科学浪漫,为此我一直痴迷到如今。十几年前,我淘过一本贾祖璋编写的《中国植物图鉴》,对其中的线描植物画印象深刻,后来也淘过《中国植物志》的个别分册,纯粹是冲着插图去的。
作为资深库娃,当初《云南花鸟》出版时,还原了一个中国自然科学画师的立体形象,我也了解到曾孝濂老师参与过的植物志绘制工作。不过从某个角度讲,草图速写是比原稿还要精彩的,因为有份画者本我原初的灵动,非常鲜活。
《自然原稿》里收录着曾老师的若干速写,在我看都是极好的精华,甚至有点奇怪读库为什么不单独出一本专属的速写草稿画集。
读库:如果再创作一款本子,你会选择什么主题,说说看,万一又实现了呢?
老葛:哈哈,万一、假设、如果我还能创作一个主题,肯定还是用图像来讲中国人的故事,那些特有的时代美感:科普丛书里的浪漫、父母不舍得穿的卡其色风衣、百货商店的夜间橱窗、副食店的猪肉柜台、学校门口的贴纸展板、奶奶家八仙桌上的麦乳精、窗台上的荷叶边金鱼缸……
若要创作,我马上可以动笔,因为它们都是刻在我心里的感动,我很想真诚地画出。
而具体的主题,可以是商品,字体,包装,店面等,有太多可以视觉化的元素了,可单独画一样,也可找一条主线综合起来,唯求诠释出这些美好的一面独当。

(本文图片除NB封面和采访照片外,皆为老葛提供)

受访人:老葛,微博@punkge
采访/撰文:读库编辑·李蓓蓓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