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读——《工厂化制造住宅与住宅产业化》前言
本文是我2004年出版的《工厂化制造住宅与住宅产业化》一书的前言。
该书已经出版10多年,早已销售殆尽。
10多年前我所关注的住宅产业化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今天看来仍然存在,甚至是原地踏步,毫无起色。
旧文新读,希望能够加快中国的住宅产业化步伐。
前言
虽然其它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些差距,总还可以用“先进与落后”来描述,至少在应用层面上是与世界同步了。而住宅建造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不能简单的用“先进与落后”来描述的。因为住宅的地下工程施工早就在采用先进的大型工程机械进行三通一平,地上的建筑物施工也是采用非常的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差别在什么地方?差别是建筑体系,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因为我们的住宅建造产业与发达国家互相走的是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二股不同的技术道路,当然就无法对比其先进与落后了。
在20世纪之前的“古典”世界中,世界上的建筑基本都是砖石结构的,除了我们已经熟悉的西方建筑外,印度和伊斯兰建筑也都是砖石结构的,只有以中国为代表的,起源于农耕文明的东方(还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受影响的国家)建筑体系,千百年来一直是采用木梁柱作为建筑支撑体系,用粘土砖作为建筑维护体系。
人类社会早已告别了中世纪的农耕和手工劳动为主的时代,迎来的是一个社会化机器大生产时代。在这个被称之为“现代”的社会里,每个产业都在与时俱进。人类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建筑学,不论是作为一门专业工程技术还是作为一门文化艺术,都应该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
在人类社会进入了钢铁时代后,尤其是20世纪初叶,包豪斯建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学校任教期间,便致力研究如何使建筑设计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房屋设计标准化和预制装配的理论和办法。瓦尔特·格罗皮乌斯1937年定居美国后,就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尤其是住宅制造业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迈入了21世纪,为什么还只知有秦(秦砖汉瓦),不知有汉(各种新型建筑体系和建筑材料),乃至魏、晋(工厂化制造住宅与住宅产业化),几乎所有中国住宅都还是清一色的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柱作为建筑支撑体系,用红砖作为建筑维护体系呢?原因大致如下:
一、虽然钢筋混凝土梁柱建筑支撑体系要比古老东方传统的木梁柱建筑支撑体系晚了数千年,但它们的建筑力学思想——墙倒柱子不倒——却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所以不需要对木梁柱建筑支撑体系作任何调整,就可以简单的用钢筋混凝土梁柱来替代木梁柱,使得它成了中学(秦砖汉瓦)为本,西学(钢筋混凝土框架)为用的典范。当H型钢出现在中国建筑市场后,很快就有人再接再厉,期望用H型钢梁柱替换掉钢筋混凝土梁柱,让秦砖汉瓦继续担当着建筑维护的角色。这在技术上几乎是没有任何问题,因为H型钢可以建造上海金茂大厦这样的超高层建筑,建个二,三层高的矮房子还不是小菜一碟,问题是用H型钢建造低层住宅实在是大材小用了,就像没有人会把大货柜车当作出租车用一样。由于很少有人这么去用,所以也没有一套成熟的维护体系与之相配套。
二、对于20世纪,乃至今后的世界建筑产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包豪斯建筑学派在中国影响甚微,既缺少工程实践,又缺少教学研究。即便是钢结构建筑,由于设计时没有认真的去考虑装配问题,所以到了工地上离了手电钻,砂轮锯,水电焊也还是照样玩不起来。建筑业一直沉浸在“希腊柱”与“斗拱”之中,孤芳自赏,与其它学科(机械制造,自动控制,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管理科学与人文科学)老死不相往来。
三、国人(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发商,消费者)似乎早已约定成俗,认为“住宅”就是多层或高层公寓(Apartment),而“House”就是别墅和豪宅。遗憾的是发达国家的住宅产业化所说的住宅就是“House”,而非“Apartment”。因此我们所说的住宅(Apartment)产业化也就具有了中国特色,与别人所说住宅(House)产业化并不是一回事。当然,关起门来谈住宅产业化,大家都很清楚说什么,但国际交流就不能这么随便了,这里就会出现了一个国际交流方面很头痛的问题,你说“苹果”,他说“梨”,虽然都是水果,差别却很大,容易引起误会。
四、由于种种原因,50多年来我们基本放弃了对低层住宅的研究与开发,以至于改革开放后,我们要大兴土木建造“别墅”时,在技术和式样二个方面均与世界脱节,一些所谓的“别墅”,实际上只是把高层公寓单元作一个简单的分解,再平铺到地面上,成为“迷你”型钢筋混凝土公寓。更有甚者,只是把多层公寓挤一挤,变成一门一户,一户四层的所谓Townhouse,真的是圆了我们50年前曾经有过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之梦。从客厅(一楼)到卧房(四楼)还要爬三层楼梯,老人和孩子根本就无法享受这种住宅。而这50年正是低层住宅制造产业高速发展的50年。如果不是有我们的亚洲近邻——国土狭小,人口众多,但劳动力仍感不足的日本作比较,我们真得会误认为上帝只安排地大物博的美国人住“House”,别人都得住公寓。其实不然,日本就不用说了,我们自己也有近10亿人口住在低层住宅里。
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在20世纪50~70年代进行过多层和高层公寓的产业化方面的探索,比如前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就进行过预制混凝土公寓的试验,我国北方部分城市在20世纪60~70年代也进行过类似的尝试(大板楼),但由于它与现代住宅发展模式(工厂化制造,住宅产业化,高效节能,自抵御灾害,可持续发展等)分道扬镳,孤军奋战,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所以没有成功,基本都放弃了。巴黎曾经为了急于解决部分居民的居住问题,在市区建造了一些钢筋混凝土高层公寓,至今都后悔莫及。而同属巴黎的马尔拉瓦地区,由于引进了北美的低层住宅社区理念,形成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从而吸引了迪斯尼乐园,微软等诸多国际大财团进驻,如今已经成为国际上一个极为经典的住区成功开发案例。
我们不能把可持续发展简单的解释为缩衣节食,而是要把可持续发展贯穿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运行和报废的全寿命周期中,在产品度过了它的寿命期后还要如下图所示,能回收,再生和重复利用。从围湖、毁林(或草)造田到退耕还林(或草),我们花了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才弄明白。住宅产业千万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了,早在深圳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专家就曾以“过来人”的心得提示了“石屎森林”的危害。红砖,水泥,砂石三位一体的高层住宅建筑模式不但其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住宅的建造过程损耗能源,破坏生态环境,毁田烧砖和开山取石,使得几乎所有城市附近的山都被剃了头,住宅在使用时的能源消耗也非常大,达到寿命期后还需要爆破销毁,并要占用大量的农田去掩埋,因此在发达国家早就杜绝使用粘土砖。世界各国都能很好的利用住宅生产的高峰期来完成产业的技术升级,积极推广新型建筑体系和材料,今天的中国年竣工住宅达5亿平方米,如此巨大的建筑量,已经令全世界为之瞠目结舌,如果这还替换不下秦砖汉瓦,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