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时刻不会重演!央媒发文:保护供应商、施工方、购房者和银行

地产商的债务危机,成了最近市场上关注度颇高的一个话题。

这个事在发酵以前,去年蓝白就反复跟大家聊过,这家房企的房子尽量别买。

比如去年借壳上市失败写了恳请信,陆陆续续的商票拒付,不少上市公司开始跟它打官司,直接降价五折卖房。

到现在,理财兑付不了,工地停工,十多万员工处境迷茫,上千家供应商拿着商票兑不到钱,地方土地款支付不了,施工方的垫资打水漂。。。

当然,最惨的肯定还是购房者。

期房停工,对掏空储蓄付出巨额首付的家庭来说,心理冲击之大,无法言说。

来看看央媒对这件事是怎么说的。

9月22日,经济日报产经版发了一篇评论文章,叫《房企行至十字路口:个别房企出现债务危机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其中提到:

1,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项目停工,已经支付购房款的购房者不能如期收房,将面临资金损失,大量企业员工离职。

2,一些建筑材料供应商、施工企业等难以拿到货款或结算资金。

3,在房企难以偿还贷款的情况下,银行或将面临一定坏账,从而带来财务困境和风险。

短短几段话,提及了供应商、施工方、购房者、银行四大群体。

保护这四大群体的利益不受损,就是保护我们的就业和经济。

有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住房市值为62.6万亿美元,明显大于美国的33.6万亿美元、日本的10.8万亿美元、英法德三国合计的31.5万亿美元。

从住房市值与GDP的比例看,2020年中国为414%,高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的148%、233%、271%、339%、354%。

要解决大量的农民工、大学生就业,靠快递、外卖当然是不行的,还要靠房地产。

楼市上下游产业链高达几十个,按投入产出延长表来计算,房地产对建材、金属、化工、金融、批发零售、交运仓储等行业的拉动作用超过了20%。

房地产+建筑业,一共为中国今天提供了5000万个就业岗位,2010年是2100万个,这10年增长了2.4倍。现在达到了5052万人就业。

因此,当巨型房企出问题,供应商、施工方、购房者、银行,都会受到冲击。

基于某大的龙头地位,直接影响了整个行业的信心,越来越多的地产商陷入信任危机,爆雷的开发商越来越多,很多人开始担心会不会重演“雷曼”时刻。

在这里,蓝白可以明确地说: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太平洋证券研究院固收分析师陈曦发报告指出:某大与雷曼有四大不同。

1,雷曼是居民加杠杆,大量购房者持有次级贷,哪怕是要饭的也能加杠杆买房,居民资产负债表出问题,进而使消费急剧下降,产生危机。

某大毕竟是地产商自己加杠杆,包括蓝光、泰禾、华夏幸福、建业也都一样,我们的居民买房虽然也加了杠杆,但严格执行了高比例首付,二套房、多套房的首付比例更高,跟雷曼完全不同。

2,雷曼时刻之后的关键是房价崩盘式下跌,导致抵押品快速贬值,我们只是房企出问题了,不涉及抵押品。

别看最近两年开发商爆雷不断,但房产作为信用抵押品的价值几乎没有缩水,大城市出二手房参考价限涨,小城市出“限跌令”控制价格,房产的流动性没有影响。

3,我们更有处置大型企业债务的经验,包商、华融、明天、安邦、海航等体量跟某大差不多,处置方式基本都是国家接管、业务拆分、切断传染,个别房企资不抵债,远远不会产生扩散。

4,银行是缓冲/加速债务危机的关键环节,中国的银行大多数具有国企背景,或者对监管、对政府的响应要比美国强得多。

比如去年3-4月刚复工,谁也看不清企业能否活下去的时候,中国的银行体系可以大量放贷,还是放中长期贷、甚至信用贷,足以表明中国的银行与美国的银行有巨大差异。

央媒的评论里也提到,降杠杆、降负债应成为房企的头等大事,房企应该认真对照“三线四档”规则,这不但是一项管理规则,也将成为消费者选择房企品牌的重要参考,房企或能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住房租赁、物业管理、社区养老等方面赢得更多发展机会。

这句话,点出了以后房地产的出路。

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住房租赁、物业管理、社区养老,涵盖范围非常广,偏偏就是没有“卖期房”。

卖房子,真的已经不是吃香的行业了。

统计局前几天的回应更意味深长。

发言人付凌晖原话是这样说的:一些大型房地产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对于整个行业发展的影响还需要观察。从房地产市场运行来看,今年以来随着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持续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整体运行保持平稳态势。

这话有两个意思:

1,大型房企出问题还需要再观察。

2,房地产行业整体运行很平稳。

换句话说,单个孤例并不会引起行业波动,即便体量大一些,也不会影响大局。

反过来说,现在房企爆雷违约,对整个行业其实是一件好事。

只有加速出清,让地产商对卖房子这件事有所忌惮,让全社会认清楚房地产已经告别暴利时代,善莫大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