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女记者更适合传媒业?丨传媒老炮儿
欢迎收看本期传媒老炮儿
附文字版
大家好,最近听到个新词,叫“相亲鄙视链”。不是很明白,就问一个相熟的女记者。没想到我这次一问,她就不太高兴,说窦老师你怎么也学会挖苦人了?我就是那鄙视链当中的最底端。明白是什么意思在之后,我就费力去哄她:你看都二十六了,赶紧找一个男朋友嘛,咱这么大一单位就没有对眼的?她说嗨窦老师,我打上大学到进咱们报社,几乎就是生活在母系社会当中!
也是,不知不觉当中,传媒行业性别比例失调成了一个现象。我在单位有个兼职,就是为新来的实习生当辅导员。最新的一批实习生是九个,其中七个女生两个男生,还有一个男生跟大姑娘一样。工作中偶尔需要跟院校进行一些交流,同样发现新闻专业的教室里坐满了女生,有男生吗?有!但是得仔细找。现在的报社、电视台、电台、刊社是这样,新媒体同样如此,北京几大新媒体孵化器那么多人,也是女生多男生少。
传媒这行业,从一开始起就没有性别偏重这一说法。它根据选题不同、采访对象不同、采访环境条件的不同,使得男女采编人员都能有自然的分工,都能找到自己发挥的空间。2002年到2003年非典,那时候进禁区的女记者占大头,发挥作用非常好。为什么?进到医院里头可以和护士结成一组,接触病人了解情况。当时进到禁区里必须穿防护服,每天都得从里到外的换,在这种情况下和女护士结成一组,女记者就非常方便。
女记者还有一个特征,漂亮、年轻、显眼、有亲和力。要是参加诸如两会等类型的大型发布会,这些特征非常管用。再适当的发个嗲撒个娇,很灵。你看两会里头拦部长的、喊着李克强总理名字采访的都是女记者,男记者你试试?你找抽啊。陈道明坐在地上给女记者改稿这是一景,是美谈,大伙儿把那照片都传疯了,你换我?准砸!
其实在更长的时间里,新闻单位的拳头产品是那些原创的硬新闻,叫“平地抠饼”。发现新闻、跟踪新闻、到现场采访等,在这个时候男记者发挥的作用就更为方便一些。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所在的城市的政府给困难职工在城郊结合部盖了一批简易小二楼,当时有人在这里偷工减料,还隐瞒不报。我们部主任就派我到现场浅深摸情况。正赶上那时候部里来了个小师妹,自告奋勇愿意参加,那就一块去吧!来回四十公里的路程,你别说,她干活的时候没的说,非常棒。可回去的路上不行了,大顶风!她体力不支骑不动车了。废了半天劲,才找到一辆面的,那会儿面的上海可以搁一辆自行车。她坐车走了,我接茬骑自行车。在一些情况下男记者的作用是没法替代的,为什么都不愿意干这行呢?
细想起来,现在的新闻单位,像我刚才说的那种“平地抠饼”的硬新闻越来越少,更多的是跑口、跑会、上镜、接传真。女记者女编辑愿意干这类活儿,工作量并不是很大,但是挺很风光。一说到风光,其实难度和风光是成正比的,难度下降了,实际上你这行业的门槛也降低了。而且,现在这媒体人的收入真的是大不如前。
一面是理想情怀不得挥洒,一方面还有养家糊口的压力。以负担家庭主要责任的男性来说,在他们的职业选择当中,新闻行业真的是越来越不具备吸引力。新人进不来,而入行久的人还想离开,我们也曾多次说过他们,像吴晨光、陈朝华、郭光东等等。近些时日,女性也开始呈现这方面的趋势,譬如胡玮炜、咪蒙等,都是。
在媒体融合的当下,说老实话,新闻业务从自采为主逐渐的变成了搜集整合为主。愿意做深度的记者还有吗?有!但是少了很多。愿意高薪留人,继续做这种深度报道的新闻机构也是所剩无几。虽然难度降低了,但是这行业对亲和度的要求仍然越来越高,这正适合女性职业选择的需求:安安稳稳但风光依然,所以说媒体行业里头男少女多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传媒老炮儿:有料、有趣、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