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用典最精辟的一首词,三问三答,让人回味无穷

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最富盛名的当然是那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它节奏明快,态度鲜明,悲怆怀古,朗朗上口,更是因为包含极大的爱国热情而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长年累月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多,而最为人诟病的也是用典太多。在当时抗金名将岳飞的孙子岳珂,就像辛弃疾提出了这个问题,辛弃疾也表示赞同。

因此,尽管后来对这首词赞颂不已,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还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列为辛词第一,但实际上,这首词在用典上是褒贬不一的。反观辛弃疾在同时期另外一首怀古词,却被认为是用典最精最好的。它就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创作于开禧元年前后,辛弃疾正担任镇江知府,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同时创作的。而且两者在题材上都有惊人的相似,都是怀古之作。说是怀古,其实更多的还是感叹时政。辛弃疾出身于山东,而且他出生时当地早已被金国所占领。然而,辛弃疾却更认同南宋朝廷,响应了耿京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又显出非常卓越的指挥才能,带领一支部队跨越千里,辗转投奔了南宋。

在辛弃疾心中,他做梦都想建功立业,打回中原收复故土。但是,由于南宋朝廷的软弱,这个愿望一直不能实现。直到开禧年间,主战派开始占据主流,这才让辛弃疾看到一线曙光。

虽然没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那么出名,但许多人普遍认为,这首词中,辛弃疾用典十分精辟到位,更为含蓄自然,而且也有经典名言点缀,同样是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词中的三问三答,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在上阕开头,词人就劈头一问“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当时金与南宋以淮河界,而辛弃疾站在长江边,极目远眺,自然是在以此按时,原来的神州已经山河变色了,国家的边境也就是在这北固楼,在镇江这处险境。

此时此景,就连普通人也会发出很多感慨,更不用说包含深情的辛弃疾了。但他话锋一转,又是一问:千古兴亡多少事?这个问句,很明显将作者的思绪由空间转移到了时间上。千古兴亡,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到底经历了多少往事?

作者马上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原来,诗人从长江水的奔流不息,联想到它与历史长河是何等相似,千古的人和事,都如同这江水一样,奔腾万里,一去不返。这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源自于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有悲怆悠远之感。

上阕写的是景,下阙一开始主人公就出场了。“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说的是三国时期孙权,他只有十九岁就继承父兄之志统治江东,统领千军万马,在江南百战建功。此处,辛弃疾极力渲染孙权的雄姿英发,更是又以一个问句发人深省:天下英雄谁敌手?

马上,词人就将答案揭晓,那就是曹操和刘备。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青梅煮酒论英雄”,但当时《三国演义》并没有成书,辛弃疾应该是从《三国志》中曹操对刘备所说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这句话产生的灵感。

辛弃疾将占据北方广大土地的曹操以及汉朝宗室之后的刘备作为配角,来衬托孙权的伟大。并且再次引用《三国志》中曹操对于孙权的评价,高呼“生子当如孙仲谋”!

其实,在辛弃疾的一些著作中,特别是在著名的《美芹十论》中,对于孙权的评价并不高。但在此时此地,辛弃疾却放大他不畏强敌,勇于挑战的优点,不惜代价地夸张,就是为了能够唤醒朝廷的进取型,能够实现恢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只可惜,南宋朝廷甘于偏安一隅,即使有韩侂胄的北伐,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贴金,完全没有全盘计划。面对这样格局的朝廷,辛弃疾也只能徒叹奈何,并在数年之后,抱着极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