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圣”柳下惠与坐怀不乱的传说
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叫“坐怀不乱”,说的就是中国古代最正经的男人柳下惠。
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就是现在的泰安新泰市宫里镇西柳村。他不姓柳,姓展,名获字禽,又字季,因食采柳下,谥号惠,故世人称作柳下惠。
很多人知道柳下惠,主要是源于著名成语“坐怀不乱”。对“坐怀不乱”故事记载比较详细的元人陶宗仪,他在所著的《南村辍耕录》卷中写道:“夫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投,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为乱。”这一段佳话流传至今,妇孺皆知,于是柳下惠在人们心目中成了标准正派男子的代名词。然而汉墓出土的西汉壁画却为我们讲述了“坐怀不乱”的另一个版本,壁画上乌云滚滚,一女子被淋的晕了过去,柳下惠看到就把女子揽在怀里,懒了一夜使她苏醒过来,也没什么非礼行为。
其实柳下惠能被千古传诵,主要原因不止是他作风正派的君子行为,更重要的是他有治国安邦之才能。但他生不逢时,又因执法严明,刚正不阿而多次被撤职。据《论语·微子》记载:“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这段讲述了柳下惠任士师三次被撤职的故事,表现了柳下惠的爱国情怀,对国家不离不弃的品格也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端倪。
柳下惠有一段智退齐师的历史,《左传》和《国语》都有记载。大约在鲁僖公二十六年,齐孝公率军来犯鲁国,走到鲁国边境的时候,鲁国执政王卿臧文仲非常紧张,请求柳下惠用言辞退兵,柳下惠答应之后,叫乙僖以犒军的方式慰劳齐师,他说齐国的先君就是太公,和鲁国的先君周公曾有和约,如果你要灭鲁国就是违背了周成王和两位先君的盟约。同时在各诸侯面前怎么说?怎么去镇服诸侯各国?齐君听后就没有进入鲁国国境,退兵而去。
柳下惠是在蒙受三黜之辱时授词退齐兵的,显然他是把国家利益放在了个人荣辱之上。孔子用“仁”和“智”的高标准来衡量,称“柳下惠之贤”;孟子则尊其为“圣之和者也”,即“和圣”。作为西周文化的代表,柳下惠是先孔子而出的忠诚卫道者。由此可以退之,春秋时期鲁国以儒家为主体的道德思想有因袭传承的关系,柳下惠被誉为儒家的开蒙先师,也是后来儒学思想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柳下惠退居柳下之后,招授生徒,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人爱戴,死后葬于濒临汶水的柳下西村北,也就是今天的泰安新泰天宝镇的南汶河村。
两千多年来围绕柳下惠墓和墓的保护衍生出很多故事。因焚书坑儒而唾骂的秦始皇居然对柳下惠尊重有加。据《战国策》记载:秦王伐齐,曾下令和圣墓“有五十步而樵采者,杀无赦。”说明柳下惠是秦始皇所崇拜之人,此后历朝历代对柳下惠墓均加以保护。
在清朝光绪28年,也就是1902年,泰安知县毛蜀云曾三次整修和圣墓,并在四周立上界石,为防汶水冲蚀,还在墓南西北三面各筑土堤,东南垒石坝三十丈加以保护,并植杨树千株,使柳下“碧玉千树,青丝万条”的古风重现。
作为一代先贤、儒家思想的开拓者,柳下惠生前没有受到重用,但是在他去世的这几千年里,从历代帝王到平民百姓,从思想准则到生活楷模,柳下惠的故事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