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坚:人生随感三则
作者:王力坚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是一部前苏联影片,说的是一个乡下女孩到莫斯科闯天下,从一个女工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一个大工厂的厂长。该片曾获得前苏联国家奖,并还获得美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该片在大陆上映,引起极大轰动。
那时,文革刚过(其实很多东西还在惯性进行中),我们刚进大学,该影片给我们的震撼更大:居然可以这样子,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刚经历过文革的我们感受更深:这个社会不会同情弱者,哭(眼泪)没用,只有咬紧牙根,自己努力,自己奋斗!相信当时很多同学都跟我一样有同样的感受,都深受这部影片的激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国不相信眼泪!于是,就这样闯过来了,走到了今天。
今早,将这个影片的事情告诉儿子。意图明确:新加坡不相信眼泪!在信奉、实施精英主义的新加坡,弱者绝对不会得到真正地同情(排除作秀)。因此,“新加坡不相信眼泪”的说法绝对成立。其实,在哪里都一样,哪里会真正同情弱者?甚至可以说,哪里会有真正的公平正义?因此,也就可以说:台湾不相信眼泪!世界不相信眼泪!与其将自己的命运交给社会∕他人的同情∕怜悯∕开恩,不如紧抓在自己的手里,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奋斗。成功,幸甚;失败,从头再来。
唱了半辈子的“革命歌曲”,基本上都不再相信,唯《国际歌》中的一句深刻烙印在心: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当乡下女孩成为厂长
这是对《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借题发挥。试想,当《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的女主角,从乡下女孩成为一个大工厂的厂长,那她就不再是弱者而是强者了。作为强者,她的处世待人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当然,影片没有交代。那么,经受这部影片激励而侥幸“成功”的我们呢?固然,面对整个社会,尤其是社会上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盘根错节的官僚体制、无孔不入的办公室政治、文人相轻的倾轧排斥,再“成功”的我们显然还是弱者;但是,面对更广泛普遍的尚未成功者,我们又毕竟算是强者。作为这样一种“双面人”,我们如何处世待人呢?
事实上,当处于前一种状态中,我是较为有自信处理得当的。即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盘根错节的官僚体制、无孔不入的办公室政治、文人相轻的倾轧排斥时,虽然也不时会有愤怒∕气馁,但更多时候是会激起我的抗争意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情意结油然再起。于是,再度发愤再度努力;于是,“愤怒出诗人”,又会有新的成就。再不济,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也可使自己抖擞一番精神。
然而,当处于后一种状态中,我往往会彷徨无措,似乎很不能适应“强者”的身份。比如,在跟研究生交往时,总会下意识告诫自己要和气公平;在面对无可避免的竞争场面中的失意者时,更是拙于言辞,像研究生入学口试∕助理职位面试等,特别不懂如何对待失败者(落选者)。
一时不慎,这种彷徨无措还会沦为言行失当,如一次在母校校园明湖餐厅朋友聚餐,服务生小姐上菜程序有误,我一时气急,脱口斥责,老姐当即制止说,人家打工不易,你怎么那么嚣张啊!想起来,那时我真是有点指颐气使的嚣张劲。由是,有时候会很恐怖地想到:我那样一种小心翼翼,是否就是潜意识在抑制“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心态?
穿上了红舞鞋
《红舞鞋》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写的一个童话,关于一个受神秘命运驱使而被强迫在红舞鞋里跳舞的女孩的故事。《红舞鞋》被改编为其他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包括舞蹈、舞台剧、电影等。虽说是童话,但对成人世界“异化”人生黑暗面的揭露与批判十分尖锐,以致有“黑童话”、“恐怖童话”之称。
《红舞鞋》的影子,在新加坡亦有所显像。新加坡《联合早报》曾有两篇报导新移民的文章。一是有关原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属下的分子与生物细胞研究院(IMCB)担任细胞遗传学首席研究员(Principal Investigator)16年的蔡名杰(译音)去年5月不被续约,结果转行当德士司机。这名原籍中国、目前是新加坡公民的55岁科研人员,拥有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他在以《一个新加坡德士司机日记》(A Singapore Taxi Driver's Diary)为题的博客中说,接获不被续约的消息后就开始找工作,向其他机构寄出无数封申请信,无奈一直没结果,最终决定当德士司机。
另一文章介绍来自上海的权全(35岁,工程师)在宣誓为新加坡公民,拿到公民权后,订好机票准备全家一起回上海探亲,却在出发前,妻子与两个女儿遭遇车祸入院,妻子为救女儿伤势严重,先后接受8次大小手术,就在妻子接受第8次手术当天,权被公司裁退。
上述人士皆为从成功人士沦为弱势人士,可谓遭遇冰火两重天,都是现代社会“异化”人生的不同版本,似乎也更能诠释前述“新加坡不相信眼泪”的要旨。对于上述人士的遭遇,东家老板都有一个堂皇的理由:按照制度办事。而该制度的行事准则便是竞争。
竞争,说好听了,是择优汰劣;说不好听,则是弱肉强食。暂且不论这个竞争过程是否公平公义,就说这个“汰劣”吧,说得很轻松,然而被汰的不是物不是垃圾,而是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要生存,甚至是支撑一家的支柱。制度的牺牲品?一句话,一个家庭就面临灭顶之灾。
眼下各地大学都热衷于评鉴,不就是说要竞争吗?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竞争,一定要争个高低?和谐共存不好?没有竞争,社会就不能发展,人类就没有进步。很高调,很动听。可我就不明白:社会发展,人类进步,非得竞争?
竞争合理化的根本目的是繁荣富强。繁荣富强,这是台面话。说白了,不外就是财富∕物欲的无限制的追逐。从人类、国家、社会、群体、个人,都纠缠在无穷无尽的物欲追逐怪圈之中。
在我看来,所谓通过竞争促进发展进步,就相等于给家禽家畜打激素,加速生长过程,缩短生命周期,用广东人的说法,赶着去投胎!
于是,近年来有人提倡“慢活”。尽管如此,又有多少人能自外于竞争这个怪圈?于是,都穿上了红舞鞋。
【作者简介】王力坚,原籍广西博白,国籍新加坡,文革中有多年知青经历。广州暨南大学学士与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逾10年,现为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暨历史研究所特聘教授。曾任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台湾元智大学中语系兼任教授,以及加拿大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广西大学访问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