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选盖碗的正确方法,村姑陈总结3点,你都挑对了吗?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前阵子,有茶友过来反映。

说是在泡茶时,盖碗真的是太难驾驭。

他之前在网上买了个轻便的白瓷盖碗,据说是手工拉坯薄胎的,泥料特别好。

但在注入沸水泡茶后,他发现了一个头疼的事。

那就是,每当注水完毕,合上盖子打算出汤时。

盖子与碗沿,就像正负两级的电磁相遇那样,牢牢吸附在一起。

想要调整出合适的出汤开口,不是那么容易。

一言概之,他遇到的盖碗,盖子不够灵便。

试问,这究竟是怎么了?

很显然,结合茶友的表述,是整体器型出了问题。

对一个盖碗而言,当盖子不能做到灵活调整时,无疑是太失败。

这也正巧应了托尔斯泰的那句话。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实用好用的盖碗都是相似,华而不实的盖碗各有各的缺陷!

那么,适合泡茶的盖碗,它们到底有哪些共性?

《2》

材质上,白瓷为基础。

村姑陈的选盖碗经验,坚持一个原则,不选毛孔粗大的。

简单修正一下。

如果喝茶只是为了风雅,为了姿态好看,为了显示所谓的格调。那么选什么材质都没关系。

但如果,为了试茶、品茶、喝懂茶汤里的香气和滋味,那么还是选瓷质盖碗为上。

紫砂与粗陶做成的盖碗,存在的共同问题是没有上釉,毛孔粗糙。

内在的毛孔,如同海绵那样。

在泡茶时,毛孔们会纷纷化身为贪婪的大嘴。

不断吸收茶汤里的香气,影响茶汤风味的纯正性。

相比起来,瓷质,才是盖碗主流。

瓷质盖碗泡茶,有很多好处。

首先,它表面光滑,不像粗陶那样表面坑坑洼洼,摸起来有颗粒感,人人都能接受。

其次,它的釉面光滑紧密,不吸香,不吸味,能让茶汤的滋味得到完整保留。

能让试茶、品茶的人,感受到原汁原味,没有被修饰过的茶汤。

再次,它的风格多元。

最简单最基础的素白瓷,因超高性价比,牢牢稳占盖碗界的头部位置。

此外,瓷质可粉彩,可单色釉,可手绘,可写字,可画梅兰竹菊,可青花,可斗彩……

丰富多样的选择,完全能满足各种性别,各种年龄段的茶客审美偏好。

最后,它的内壁颜色以白为主,以瓷白色作为背景,便于观察干茶与汤色。

当你在泡茶时,还能辅助你辨别一款茶的品质。

且,瓷质细腻,摸起来接近刚剥壳的鸡蛋,不易积下茶渍茶垢,便于清洗。

可以说瓷质,尤其是白瓷,才是盖碗选购入门的基础!

《3》

选盖碗时,容量也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110毫升,才是标准。

在武夷山,满大街的茶叶店、茶具店里,都能看到这样的标准碗。

它的容量不大不小,刚刚好。

用于冲泡8克的武夷岩茶,正好合适。

同时,正山小种、金骏眉等,作为武夷红茶的佼佼者,也适用这样的标准碗。

只不过,泡岩茶是投茶8克。

而红茶是投茶5克。

再到后来,发现泡5克的白茶,也相当适合。

随后,便一直用到现在。

再到后来去景德镇,发现当地的盖碗,普遍都偏大。

早几年,要想做一批110毫升容量的标准盖碗,得专门定做。

一开始时,觉得纳闷,后来也就释然了。

毕竟,景德镇里常年做瓷器的师傅,他们对茶产区不了解。

设计出来的盖碗,自然不适合冲泡福建的岩茶、白茶、红茶。

于是,做出来的盖碗容易偏大。

不是130毫升,就是160毫升。

和标准盖碗一比,显然成了庞然大物。

这种大盖碗,其实不适合现如今的功夫茶冲泡。

通常,只有在年代剧里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老爷端起一只盖碗,轻巧地吹了下碗边的茶叶,喝入一口茶,嘴里说道,送客……

但是直接用这样的大盖碗泡茶,不仅过时,而且不实用。

盖碗过大,投茶量就得跟着加大。

具体是增加两克?三克?还是五克?

这很容易让人算晕,彻底拿捏不准茶水比例。

另外,大盖碗的普遍弊端是,太重手。

本身的重量,和标准盖碗比起来,已是不轻便。

泡茶时再加上水的重量,更是笨重。

拿起盖碗倒出茶汤时,稍不留神,没能拿稳。

容易失手打翻盖碗,弄得一地狼藉。

不管怎么看,还是选标准盖碗更为稳妥!

《4》

很多茶客在挑盖碗时,容易忽略器型。

其实,一个盖碗好不好用,器型很关键。

传统那种,高高瘦瘦的器型,美则美矣,但出汤并不方便。

碗底的茶水,难以沥干。

而茶盏造型的盖碗,深腹,圈足。

整体造型神似放大版的斗笠杯,上宽下窄。

这种盖碗在用起来时,存在这样的尴尬弊端——放不稳。

因为整体上,头重脚轻,浑身上下的重量全部集结在窄窄的底足。

整个盖碗,好比是踩着高跷那样。

即便是平放在茶桌上,稍一受到外力影响,便立刻东倒西歪。

从实用性上,着实不推荐使用。

从多番对比看,适合泡茶的盖碗,造型如下:

扁身,滚圆,阔口,模样看起来像矮胖娃娃,敦厚可靠。

这样的盖碗放在茶桌上,因底盘足够稳,可以稳稳当当放置。

且阔口的设计,便于投茶。

不至于说,只有窄窄的一个口,根本放不下蓬松的散茶。

投一把干茶进去,还容易洒落在外。

与此同时,“口大”的优势,还体现在出汤上。

倒出茶汤时,滚烫的茶水顺着撇口,呈现瀑布状倒出。

用上这样的盖碗,即便平时泡茶动作不够麻利的茶客,也会比平常的出汤速度快上许多。

手脚动作慢,盖碗口大可以提供弥补。

出汤快,不易坐杯,不容易将茶汤闷浓,更能喝到浓淡适宜,鲜醇怡人的茶汤。

一连串数下来,选对造型敦厚的“大肚子”盖碗,显然好处不少!

《5》

喝茶的过程,离不开仪式感。

好比古人的拜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拜月时,一桌一垫,香烛供品,糕点佳肴,一样不能少。

在过去,王公贵族们在喝茶前要沐浴更衣,泡茶时更是有“江心水”与“江中水”的差别。

到了现代,虽说喝茶的流程已经一再简化,没有这么多的刻板规矩。

但品茶的基本规格,还是少不了的。

比如盖碗,比如公道杯,比如品茗杯,比如杯垫,比如茶盘,比如茶巾茶夹茶匙等。

太过随意,太过简略, 那泡茶流程就会出现缺陷。

少了茶夹后,在大庭广众下,直接伸手去拿客人的杯子来烫杯,这画面着实失礼。

又比如,正准备跟客人们炫耀自己买到的新盖碗。

但材质器型不对,放在茶桌上就像华而不实的花瓶,一点不实用。

点滴细节,最能暴露出问题。

无形当中,就会被人默默贴上不懂茶、不专业的标签。

毕竟,连一个实用好用的茶具都没有,哪能谈上爱茶呢?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