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40丨名儒缘何缺席改革?
△幕后黑手
兴太学,养儒仕,优化人才选拔制度,这一系列举措对于儒学在百家之言中地位的提升有着莫大的意义。看着刘彻和公孙弘进行得如火如荼,似乎少了一个人的身影。
起初在刘彻说要全国范围内推行儒学之时,是谁最积极地拥趸?是董仲舒。可是为什么如今却不见了他的身影呢?
其实,在刘彻“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之时,作为儒学忠诚捍卫者的董仲舒,却早已被调离京都,远离了中央。
先前说过,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三策”之后,便被刘彻派去了江都,在易王刘非手下为相。刘非生性蛮横骄奢,而董仲舒的到来,不但没有给刘非“想入非非”的机会,更是将其教化得忠君孝祖,浪子回头了。
可未曾想,刘非这个难题是解决了,但董仲舒的处境只是暂时好转,没过几年,灾祸再次降临。公元前130年,董仲舒被刘彻投入大牢并下令斩首。而此次祸端的缘由,是先前发生在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的两次大火。
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是皇帝祭祖的地方,先后曾发生过规模不小的火灾。董仲舒认为这是他推行“天人感应”的好机会,便抱病起身,就此事写了篇奏章。然而这奏章的内容,却是有些不太妥当,因为董仲舒将“天降灾火”的示警归咎于皇帝与朝臣不当的言行举止,并由此针对朝中一些弊病提出了建议。
虽然董仲舒并没有将这份奏章顺利呈上,但它却被别有用心之人偷盗了去。而这偷盗之人,正是先前我们说过的主父偃。
主父偃和董仲舒都是当朝重臣,但在学识上,主父偃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董仲舒确有过人之处,让自己更是心生妒意。因此,那日去府上探望董仲舒,当主父偃无意间看到了这份奏章时,他的嘴角闪过了一抹暗笑……
主父偃很清楚刘彻推行儒学的目的并不单纯,而董仲舒却不同:他对学术天道的研究,要远远地高过对世间权力的欲望,甚至皇权的威慑。你董仲舒不是总说“君权神授”么,然而如今你却站在君权之上指指点点,对于君临天下的刘彻来说,他会怎么想……
在这里插一句话,虽说朝堂之上的斗争并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但就此时的作为和行径来看,主父偃早年间四处碰壁、无法安身也是有些原因的。
写好的奏章,被主父偃“积极”递交给了刘彻。正如主父偃所料,刘彻果真愤怒不已。只是刘彻并没有急于治董仲舒的罪,而是特意安排了一场好戏:召集朝中儒生,传阅这份匿名的奏章,并给与评价。
朝中诸儒并不知这奏章出自于闻名天下的董仲舒之手,但有趣的是,众人看过之后,纷纷表态说此文有讥讽朝政之意,定是哪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无知之人所写。
看着堂下众人议论纷纷,刘彻突然向一个叫吕步舒的发问:“你觉得这篇奏章写得如何?”
吕步舒思考过后,认真答复:“此乃下愚之作!”
听完吕步舒的评价,刘彻突然冷笑一声,说道:“既然大家都已有了评判,朕心中便有数了……来人!将作此愚作的董仲舒押入大牢,择日问斩!”
这一时之间,朝堂上是炸开了锅。万万没想到,他们口中的无知之人,竟是名满天下的大儒董仲舒。而被刘彻单独提问的吕步舒更是脚下一个踉跄,因为董仲舒正是他的授业恩师!
没错,吕步舒正是董仲舒的弟子。而今他不仅当堂贬斥了恩师的文章,甚至还成为让恩师面临牢狱之灾的主要推手!
演完了这场戏,刘彻也不理会满朝惊诧不已的臣子们,只是施施离去。
或许,刘彻仍是怜惜董仲舒的才学,最终赦免了他的死罪,只是降职为中大夫。自此,董仲舒也不敢再“妄言”。
然而,没过多久,死里逃生的董仲舒再次被推入了火坑。而这一次的幕后推手,并非主父偃,而是换成了公孙弘。
公元前125年,胶西王刘端的国相之位空缺了下来,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向刘彻进言:“胶西国相之位,非大儒董仲舒不可胜任。”
于是,董仲舒再次出任诸侯国的国相。只是,这胶西王刘端,却如先前的江都易王刘非一样——“性蛮横、骄奢甚”,甚至在凶狠残暴的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令人胆寒的是,先前朝廷派去的数名国相,都是死于刘端之手。
这哪里是委以重任,分明是要置董仲舒于死地!
公孙弘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和主父偃暗盗奏章的原因相同:嫉贤妒能。
董仲舒四十岁便名满天下,成为世人尊崇的大儒。再看公孙弘,四十岁时才刚刚捡起书本,在学识上,公孙弘根本无法与董仲舒相提并论。况且,董仲舒向来不喜公孙弘的阿谀狡诈,不屑与之为伍,公孙弘更是因此心存怨怼。
然而,没想到的是,那些想要陷害董仲舒的人又一次失望了。那胶西王刘端自是残暴,对董仲舒却是礼遇有加:“世人谁不知先生您的才高德厚,您来担任国相,刘端欣慰不已!”虽不知刘端此话是真是假,但至少,董仲舒再一次虎口逃生。
俗话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董仲舒对主父偃和公孙弘二人,从未做过不义之事,却反遭他二人的陷害,小人之心,狭隘阴狠,尤其公孙弘的道貌岸然更是令人防不胜防。
反之,如刘端、刘非一般恶名在外的人,却能对一个桃李满天下的大儒真正以礼相待,着实是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