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期 3.23气象日专题:二战中的北极气象战

在此向在战争中失去生命,以及生活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气象工作者们致敬。

自苏联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新地岛(Novaya Zemlya)向西便是巴伦支海(Barents Sea),再往西,越过挪威北部,便是格陵兰海和格陵兰。北极的这一区域是北半球最大的冷源,欧洲和北美的每一次冷空气活动几乎都源于这一地区。这一地区的天气决定了北大西洋周边的天气变化。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气象条件已成为影响战争进程的重要因素。德国海军的“海峡冲刺”便利用了一个不便于英国空军行动的大雾天气;而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行动也曾因天气影响而推迟一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均封锁了气象电报,致使当时以渔业和捕鲸作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挪威遭受重大打击。在皮叶克尼斯大大(是的,就是那个皮叶克尼斯!)的倡导下,挪威在北大西洋上依靠渔船建立起了一个密集气象观测网络,这一网络的建立反倒产生了众多气象学上的新发现(论挪威学派为何辣么强)。

而在1940-1945年期间,德国和同盟国之间在这块区域展开了一场为气象观测的争夺战。


本文所涉及地区地图(极地地区因为地图投影关系能找到的尺寸都严重失真,在此只好选择谷歌地球截图,但在边缘还是有轻微扭曲)

扬马延岛与施匹茨卑尔根群岛

当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各国再一次停止了气象电报的明码发布和预报服务。因而,当1940年5月德国在挪威取得胜利后,驻扎在特隆赫姆(Tronheim)的第五气象飞行大队(Wetterstaffeln V)便开始以He-111和Ju-88轰炸机在北冰洋执行气象观测任务。他们搜集不同高度的温度、气压和风速并以密码形式发回国内。在北大西洋执行任务的潜艇也有向国内发回气象信息的任务。

He-111轰炸机

1940年8月起,德国开始向北冰洋派遣由渔船改造的气象观测船,但直到9月,才终于有一艘穿越英国海军的封锁抵达扬马延岛(Jan Mayen)。尽管双方都有计划占领这座气候恶劣的小岛,但因为天气原因,直到第二年(1941年)3月,英国人才抢在德国人之前登上扬马延岛并设立起观测设备和简单的防御设施。

而在扬马延岛东北方,则是距离北极点仅仅800多公里的施匹茨卑尔根群岛(Spitsbergen,挪威称其为斯瓦尔巴德群岛Svalbard)。在1920年以前,该岛还属于国际共管区域。而依照1920年的《斯瓦尔巴德条约》,该群岛主权被划归挪威,但其他签约国也拥有同等经济开发权利。1925年,苏联也加入该条约,并由苏联北极矿业公司在此建立了一个煤矿居民点巴伦支堡(Barentsburg)。施匹茨卑尔根还有另一个挪威居民点朗伊尔城(Longyearbyen)。

1941年4月,德军一架He-111气象观测机在该岛降落。鉴于此,英国断定德军计划占领此地,因此决定撤离岛上的居民(约1300名挪威人和2000名苏联矿工及家属)并实施焦土政策。6月,苏德战争的爆发也为英国撤离当地的苏联人提供了便利。

此次行动代号臂铠行动(Operation Gauntlet,又译“交叉射击”),兵力包括两艘轻巡洋舰(尼日利亚号与曙光女神号)和五艘驱逐舰,以及运载着645名英国、加拿大和自由挪威的645名官兵的邮轮加拿大皇后号。此次行动的指挥官维安(Philip Vian)少将曾在当年参与了对俾斯麦号的围歼。

曙光女神号巡洋舰(HMS Aurora),二战结束后曾作为重庆号在民国海军服役

这支船队于8月25日抵达施匹茨卑尔根,当地居民被通知在9个小时后撤离,之后盟军毁坏了当地在所有矿业设施和民居,并接管了当地气象站。英国工兵巧妙的篡改了当地的气象报告,发布当地的坏天气以防止德军观测飞机发现他们的行动。

施匹茨卑尔根的现代煤矿设施

直到英军安全撤离后,德国人才意识到施匹茨卑尔根发生了变故。9月末,德国人才终于重新想施匹茨卑尔根派驻了气象工作队。他们在当地重新建立起观测场,并修建了供He-111起降的跑道(德国气象专家你们碉堡了!)。10月,德国又派驻了第二批气象工作者,因其领队诺斯佩尔(Hans Knospel)教授而命名为诺斯佩气象队。这支观测队在那里渡过了一个冬季,每天定时观测并发布天气预报。这支观测队为德军“海峡冲刺”提供了准确的预报。

这支工作队于1942年6月乘机返回挪威,在离开前,他们架设起一个可以工作9个月的自动气象站(德意志,掌握核心科技……),可以每天通过无线电向本土发报两到三次。于此同时,德国海空军还向北冰洋各地投放了大量气象观测浮标。这些浮标系留于100米深的水面下,每天可以上浮2-4次进行气象观测并以无线电密文报送(笔者此时已经斯巴达了)。而为了清除这些浮标,英国政府不惜悬赏1000英镑打捞每一个浮标。

德国在施匹茨卑尔根群岛派驻的气象观测队位置

也是在这一期间,德国海军在西里西亚的戈德霍厄(Goldhohe)设立了一所专门的训练基地来培养极地气象考察人员。这里的学员既要学习气象知识,还要学习诸如登山、滑雪、狩猎等野外生存训练,还有进行格斗、武器使用等战斗训练,从手枪到毛瑟步枪和冲锋枪,甚至也包括MG42机枪和StG-44突击步枪。之后,毕业学员将被编组成气象观测队前往北极。这些观测队通常包含一名军事领队、一名气象学家领队、2-6名观测员和几名无线电操作员。

1942年秋,一支由气象学博士努赛尔(Franz Nusser)带领的观测队(代号努斯鲍姆Nussbaum)再次来到之前建立的观测站,德军潜艇为他们运送了新增的设备、零件和燃料。他们在这里度过了又一个冬季,但在1943年6月,他们发现了一支进入这一区域的挪威部队,在向后方发出警报后,他们躲藏了起来。而后,德军一架Fw-200轰炸机飞抵此地,并炸沉了挪威运输船,挪威部队指挥官也被炸死,通讯用的电台也遭毁坏。

直到7月,一个营的挪威军队抵达施匹茨卑尔根登陆。不过,他们也还是没有找到努斯鲍姆观测队。这支观测队最终在8月底被潜艇接回,在撤离前,他们还在岛上埋设了许多自动观测站。

Fw-200轰炸机

在与德国观测队进行着猫捉老鼠式的战斗期间,挪威人也在岛上设立起了同盟国自己的观测站。但好景不长,9月7日,提尔皮兹号战列舰和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在另外9艘驱逐舰的伴随下抵达该群岛,仅有几门3吋炮的挪威守军迅速在大口径舰炮的打击下溃不成军。随后,德军自朗伊尔城登陆,与当年英军一样在岛上实施破坏,营房、仓库、发电站和气象站被炸毁或烧毁,巴伦支堡也在炮击下完全毁坏。这场名为西西里行动(Operation Sizilien)的突袭仅仅持续了4小时便大获成功。

提尔皮兹号战列舰

直到10月中旬,英军才重新在朗伊尔建立气象站。而另一边,德国也在10月25日在远离盟军活动的西岛西北角派驻了一个六人的气象工作队。12月,又一支名为十字军骑士(Kreuzritter)的气象观测队,在北部一个从陆地和海面都很难被发现的理想位置建立了一个气象站,通过德国空军的定期空投进行补给。两支观测队都工作到了第二年(1944年)夏季,十字军骑士观测队在此期间还进行了220次无线电探空。但在撤离时,诺斯佩尔教授不幸意外触雷死亡,长眠在了这座寒冷的北极岛屿上(搞个气象容易么!QAQ)。

弗朗茨-约瑟夫群岛

1873年,一支奥匈帝国探险队在施匹茨卑尔根东北方发现了一个包含190多座岛屿的群岛,因此他们以当时奥匈皇帝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弗兰茨·约瑟夫。

在1943年9月8日,一支代号掘宝队的气象观测队在一艘潜艇护卫下乘坐拖船第一次抵达了弗朗茨·约瑟夫群岛,他们在群岛最西面的亚历山德拉岛建立起气象站。

这支观测队顺利地一直工作到了第二年五月,但最终迫使他们撤离的不是盟军,却是意外。因为厌倦了空投的罐头食品,厨师带领另外几人狩猎了一只北极熊,结果因为没能剔除肉中的寄生虫,观测队成员除霍夫曼博士外均患上了严重的旋毛虫病。或许就是由于这次事故,戈德霍厄的培训基地后来也包括了从猎物的肉中剔除寄生虫的课程(再次重申:搞个气象容易么!!!QAQ)。

此时时值夏季,海面多冰山,因而无法采用舰船或水上飞机救援,飞行队不得不采用Fw-200实施救援。观测队在附近修建了临时跑道,但却依然难以满足条件。最终飞行员选择了在岛上5公里外另外一处还算平坦的沼泽强行降落。但在降落中还是损坏了尾轮,并造成一侧起落架爆胎。

救援队带来了必要的医疗救助,但搬运物资又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另外一方面,在挪威待命的一架Bv-222大型水上飞机则空投来了新的尾轮和零件。在经历了异常艰难的80多个小时后,救援队才终于重新在新平整出的跑道起飞,将观测队带离了弗朗茨·约瑟夫群岛。

BV-222水上飞机

此后双方均未向该群岛派出气象观测队。

格陵兰冻原

在北大西洋的西北部,便是巨大的格陵兰岛冰原。战前,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岛屿由丹麦政府的总督府管理。然而当1940年4月9日挪威政府向德国投降后,格陵兰便处于无保护的状态。丹麦总督原计划请求英国的帮助,但此刻英国本土正面临本土被登陆的危险,无暇顾及格陵兰。

最终,在丹麦公使的呼吁下,美国于当年5月宣布格陵兰适用于门罗原则:即在欧洲的战争中如果相关战事发生于美洲,美国将视为具有敌意之行为。随后,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巡逻舰开始在格陵兰周边巡逻并进行水文测绘。而到1941年4月,丹麦公使在华盛顿宣布由于丹麦政府已不能自由行事,故愿意代表丹麦将格陵兰置于美国保护之下。

而在此之前的1940年11月,战火已经蔓延到了格陵兰。当时由挪威护渔舰拦截的一艘德国渔船上,俘虏了一支准备在格陵兰建立气象站的观测队。1941年6月,美国海岸警卫队组建格陵兰巡逻分队,包括三艘武装破冰船北国号(USCGC Northland)、熊号(USCGC Bear)和北极星号(USCGC North Star)。这支巡逻队也负责护航、破冰、水文调查、信号中转、运送给养和搜救被德国潜艇击沉的船只船员。

美国海岸警卫队北国号武装破冰船

9月11日又发生了格里尔号事件。美国方面声称格里尔号驱逐舰(USS Greer)遭到德国潜艇攻击,而德国则宣称己方潜艇遭到美国海军驱逐舰追逐和深弹攻击。这一事件使罗斯福命令对德国潜艇看见就打,美国海军事实上与德国海军已经在北大西洋处于战争状态。

而就在第二天12日,北国号便在格陵兰东岸拦截到一艘挪威渔船。最终渔船船长承认自己曾向格陵兰运送一支德国气象观测队。后来,根据渔船的指引,美国海岸警卫队以“非法移民”的名义成功抓捕了三名德国士兵和挪威气象观测员(当时美国尚未加入二战)。这次行动的另一个收获便是缴获了德国的密码机和气象密码本,这对日后破解英尼格玛密码起到了很大作用。

格陵兰地图及德国气象观测队位置

1942年8月底一支代号木眼(Holzauge)的气象观测队搭乘萨克森号渔船前往格陵兰,他们在萨宾岛(Sabinen)附近被浮冰包围。于是,27名队员分为两支,一支等俺搭建小屋建立气象站,另外一支则在船上负责探空观测和调遣北冰洋的潜艇群。

这支观测队在第二年(1943年)被丹麦雪橇巡逻队发现,短暂交火后巡逻队一人阵亡,其余两人被俘。不过,两名丹麦俘虏后来逃离了德国人的营地。他们花费了两个月时间穿越了1000多公里的格陵兰冻原,才在5月回到后方。盟军迅速作出了反应,北国号与北极星号在驶往萨宾岛期间,四架B-26轰炸机找到了木眼观测队的营地并实施了轰炸,毁坏了他们的气象观测设备(除了防雷还得防轰炸啊。。。)。

不过,德国空军的水上飞机赶在美国人之前接走了木眼队。这次事件让美国人意识到在广袤的格陵兰地区,更为关键和急迫的问题不是摧毁德国的气象站,而是如何找到他们。而最有效的方法则是空中巡逻和无线电定位。

果然,美国很快又发现了一支代号低音提琴(Bassgeiger)的观测队。这支观测队因为在丹麦海峡不幸被浮冰冻住,只得将计就计改为浮动气象站。他们被扬马延的美军无线电监听站发现。不过,盟军并未能对其实施攻击,这支观测队又一直工作到了1944年开春,在4月被丹麦雪橇巡逻队发现,军事领队在交火中阵亡。不过,他们还是又继续工作了两个月才被德国空军的Ju-290飞机接回。

20年代时尚还安装有风帆动力的北国号

之后的1944年8月德国又派出代号雪绒花(Edelweiss)的观测队,他们搭乘克丁根号拖船,被北国号发现。在发射两枚鱼雷未中后,护航的U-703潜艇独自逃离,最终在持续7个小时的浮冰追逐后,雪绒花观测队被全部俘虏。

之后,原本计划前往弗朗茨·约瑟夫群岛的雪绒花2队也改道前往格陵兰。他们于10月3日抵达格陵兰海岸,随即便被美国巡逻机发现。12天后,他们被东风号巡逻舰(USCGC Eastwind)俘虏。雪绒花2队是德国派往格陵兰的最后一支观测队。

最后的观测队——击剑

1944年末,德国海军派出了最后一支气象观测队,代号击剑(Haudegen)。击剑队的领队是在气象学界享有盛名的气象学家德格(Wilhem Dege,好吧,学渣笔者表示不认识此人),在战前他便因多次带领极地考察而被称作“施匹茨卑尔根的德格”。


正在观测的威廉·德格博士

击剑观测队于1944年9月抵达目的地,他们每三小时进行一次常规观测,每天还会施放气球进行探空观测。当时在施皮茨卑尔根西面的海面上还有一支代号候鸟(Zugvogel)的12人气象观测队,但他们的位置距离北极点仅仅180公里。在那一年的寒冬中,他们永远地失去了联络(RIP...TAT, 搞个气象……容易么!)。

运送击剑观测队的卡尔·布什号拖网渔船


刚刚抵达的击剑观测队。背景可见护航的潜艇

而那一年的极夜,对于击剑队同样的非常不平静,从后方传来的消息表明德国正在一步步战败。而盟军也开始对他们的信号实施电子干扰和发送骚扰信息。1945年3月,来自挪威的电报尚还在询问他们能否多逗留一年,直到1946年9月,表明德国尚还没有放弃。

但一个月后,德国投降了。在德格博士的建议下,他们的气象站恢复了明码的气象电报。8月,他们与奥斯陆的挪威当局取得了联络。最终,1945年9月4日,他们登上了一艘挪威捕海豹的小船,并在船长的见证下签署了投降文书。自此,击剑队反而成为了德军最后投降的一支部队。击剑队的观测资料、仪器和记录则在几年后才在西德政府的呼吁下被归还给了德格博士。

击剑观测队的探空观测

不过,德国人建立的自动气象站和气象浮标则继续认真地工作到了1946年,每天进行两次气象观测并发送电码。在1981年,在加拿大纽芬兰东北角的拉布拉多海岸(见开篇处的地图)还发现了一个德国自动气象站(封面图片),这个名为柯特自动站的观测系统一直工作到了1946年直到电池耗尽。

保存在博物馆中的柯特自动站

以下补充一批击剑观测队的照片。

击剑观测队居住和存放仪器的小屋,可见屋顶的观测场

狩猎归来的观测队员

击剑观测队留下的小屋,摄于2004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