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不好不是不学习的借口,而是更好学习的理由

这是庐山面目的真面目第552篇原创内容,2020年第61篇。
上一篇内容阅读量很低,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斗胆写出如此大逆不道的内容,不适合被更多人看到。
本篇的主题关于记忆力和学习。
作为一个比99%的人看书时间都更多的人,我清醒状态下主要的时间、精力都是用来看书的。
每年学习不低于3000小时,工作不超过1500小时,是两年前我为自己定下的生活状态。
总是会有朋友或者出于关心、或者出于疑惑,问我一个相同的问题:你看那么多书能记得住吗?
这句话背后隐藏的判断是,如果记不住,还不如不看。或者至少是,如果记不住,看了有什么用呢?
事实上,正是由于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好,很多人放弃了学习。
而我的答案却是,正是因为记忆力不好,才得以更好的学习。
忘记是一种能力
我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记忆力很差的人,学生时代从未在考试中获得过最好的成绩。过去我曾无数次为此深深自我怀疑。事实证明我的记忆力远低于平均水平。
比如我在考试的时候,从来不能准确无误的默写诸如“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这样的题目,即便考前刚刚突击背诵很多遍,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现编。即使我编的再完整,也不会与课本的标准答案完美重合。得到的分数就可想而知了。
另一个最好的例证是,作为一个初三就迷恋吉他的人,作为一个英语成绩一直还不错的人,我居然到了大学才会正确拼写“guitar”这个单词,这有多么的不合常理。
如果不是这两年更多的读书,我永远都会被笼罩在记忆力差的自卑之中。
不读书就永远不会明白,而不明白就不会去读书。这真是一个认知的死亡螺旋。
工业时代最深刻的观察者,管理学界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就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管理的实践》。
在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除了管理本身有很大收获之外,意外收获了关于学习的惊世论断:
人类学习的速度惊人,但忘掉所学的能力却比较差。
学习能力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但每个人学的越多,就越难忘掉所学。
我们之所以不容易忘掉所学,以至于无法快速学习新事物,主要因素是经验。
要克服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忘掉所学。
我最偶像的查理·芒格(此处偶像为动词,相当于英语中加了en前缀),记录他思想和言论的《穷查理宝典》中写道:
大量的人死抱着错误的观念不放。
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观念吗?
不是的,而是他们无法放弃过去的错误观念。
没有非常好的记忆力恐怕做不到吧?
而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说:
介绍新观念不是很难,难的是清除那些旧观念。
了解近代科学史会发现,新科学的观念总是被老一代科学家所批评、怀疑、排斥。新科学得以被更多的人接受,只能发生在老科学家们离开世界之后。伟大如爱因斯坦,都曾一度怀疑量子力学。
作为曾经在一家企业从事过组织变革研究和落地工作的人,我太清楚旧观念有多么深入原有管理团队的骨髓和灵魂。原有管理团队不是不理解新理念,而是根本无法忘掉旧有思想。这就是组织心智。所以本质上,除非管理层大换血,否则根本没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变革。
连幸福生活都需要遗忘。假如你曾经遭遇过失败的恋情,如果你不能忘了那个人,你永远都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如果你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好,那么请为此庆幸吧,你因为善于忘记而具备了最好的学习能力。
记忆是一种奢望
看过很多本关于记忆的书,书中讲的很多观点我早就已经忘了,否则我的记忆就太好了。
我只记得一本书中的核心观点:
记忆由存储和提取两个环节组成。
很多人所谓的记忆力不好,不是存储能力不足,只是及时提取功能不完善。
比如,很多人都出现过一个现象,想不起某个人的名字。
是你真的不记得这个人的名字吗?
不是的,只是突然想到的时候想不起来。间隔一段时间之后,一定会想起来。
其实,对于仍处在学生阶段的人来说,记忆力真的很重要。因为需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考试。
大部分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关键,都是记忆力。哪怕是数学、物理,首先也得能正确记得公式吧?虽然公式记不清了,可以推导,但一场考试的时间恐怕不足以推导太多个公式。作为一个记不清公式的人,我显然在考试时尝试推导过。
然而,对于已经走出校门的人来说,一方面再也没有了考试,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有的记忆力一定会下降。
而认知神经学告诉我们,记忆力下降不是因为大脑变笨了,而是大脑中存储的类似记忆变多了。类似的记忆会相互干扰。
当然,有更好的记忆力是一件非常棒的事,你可以在任何场合清楚的记得你曾经记住过的任何人和事,准确无误的表述出来。这可以让你建立更多的自信。
即便做不到,也并不意味着很多需要记忆的事情你就无法做到。
比如:
你可以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备忘录,手机就能实现,上面记满所有你觉得重要的事情。
你至少可以记得相应的关键词,这就足够了,你可以依据关键词,在任何需要的时候搜索。
毕竟你已经不再需要更多考试了。你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找出你需要的,而不被称为作弊。
其实,记忆本身,是会被扭曲的,这是《思考快与慢》留给我的最重要理念。
对于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过的一切,不愉快会慢慢淡去,留下的只是美好。当然知识点的记忆,与人和事的记忆不同。
在身心灵当中,过去是虚幻的。
真正唯一真实的,只有当下。
终身学习的方法
我特别想知道,那些记忆力特别好的人,能不能准时忘记需要被替换的知识和观念。
但是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我总是在需要替换之前,就早已忘记了。(记忆力好的朋友可以帮助我回答这个问题)
终身学习,是从走出校门那一刻开始的,一直到生命的终结。
终身学习始终要面对的是,年龄不断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记忆力一定会“变差”,但理解能力会越来越强。
因为归根结底,能够理解很多理念,是因为我们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若有所悟。
就我自己而言,在看书学习过程中,从未试图记住过什么,而只是不断建立新的认识、理念、结论。
这样的认识、理念、结论,来自于每一本书的核心观点或者最受启发的几句话。
我所有看过的书,都用铅笔划满了横线。以至于我每个月要买一支新铅笔。
划下的内容,是我在看的过程中有启发和收获的。我并不能记住其中的绝大多数。但当我重新拿起看过的书,可以迅速找到上一次最受启发的内容,这就足够了。(否则我甚至有可能不记得自己是否看过这本书)
看完的每一本书,如果可以留下真正理解的一句话,就是最大的收获,哪怕书名都忘记了。
比如,在前文中提到的记忆分为存储和提取两个环节,这是在哪本书里看到的,我已经忘了,但我记住了这句话、这种理念。这句话使我不再因为很差的记忆力更多怀疑自己。
比如,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我记住了人生来自卑,而成长可以让我们不再自卑。这样的理念使我不再会执迷于自己的自卑心理。
比如,在《人类简史》这本书中,我记住了人类祖先智人来自非洲,智人之所以可以统治这个星球,是因为认知革命,也就是建立了一种虚幻想象的能力。书中举例标致汽车这家公司。
篇幅所限,仅举三例。
而有些更深奥、更有意义的书,值得一生当中,每隔几年读一遍。随着经历的增加,会常读常新。对我来说,比如《穷查理宝典》、《当下的力量》。
能够使我们更好运用的知识,不是更多的内容,而是更有序的结构。当我们能够把所有看过的内容,完整的连接成一个圆或者其他任何结构的时候,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除了看书本身,还需要思考,把看过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连在一起。
读书,和世界上很多其他完全不同的事情一样,过程重于结果。
最重要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而不是读完之后能记住多少。哪怕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也只是记忆提取功能上的不完整,不代表没有完成存储。
也许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看过的内容就会或早或晚从脑海中闪现出来,就像想不起来的人名一样。
当你永远处在学习的状态中,你就会始终不断成为状态更好的你自己。
这就足够了。
因为想要记住你看过的每一本书,不仅仅是一种奢求,更是一种妄念。就像你不可能留住身边每一个朋友、把握住人生的每一次机会一样。
最终,实现幸福和成长的人生,不需要太多的知识,不需要太多的朋友,也不需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
祝大家都能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留下最好的朋友,抓住最重要的机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