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问答:有些话,还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
家长问答:有些话,还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
2021年9月21日
周六晚上,家长课堂结束,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带着孩子来听课的家长。于是,顺便聊了几句。
“张老师,你说我家这孩子是不是多动症啊?你看,刚才在那里听课,他坐不了二分钟,就乱动,屁股上像所棘藜的一样,听不下去。”孩子妈妈问我。
“我觉得自己也有点儿多动症。”还没等我回答,坐在电动车后座上的孩子就插话了。
“老师说他上课老走神,听讲不专心,你说怎么办呢?”孩子妈妈继续说道,语气里带着隐约的焦虑。
“你最喜欢哪个学科?”我岔开话题,问孩子。
“美术!”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为什么呀?”
“在那里静静地画就行,不用说话。”
“这孩子原来还比较喜欢回答问题的,不知道现在为什么现在不爱回答问题了呢?”
“还不是你们整天批评我的事儿,我不想回答了。”孩子一点儿面子也不给妈妈留。
……
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分道扬镳”,各回各家。
这个孩子有多动症吗?显然没有。好动,不一定是多动症。何况,这又不是专门讲给他的课,这是家长课堂,他只是被生拉硬扯来陪听的。又何况,他最喜欢上美术课,喜欢静静地画画呢?
这个孩子不爱说话吗?显然也不是,他只是不想说而已。你看,在短暂的同行之中,他多次抢话,说明他有表达的欲望,只是被压制了或者自我封闭而已。
什么是多动症,我们在这里不多阐述,大家可以网上查找资料。我只说一说一个家教常识——有些话,最好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特别是负面的话。
比如像刚才那位母亲,当着孩子的面咨询别人他是否有多动症,显然是不够恰当的。
为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首先,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孩子也不例外。别人对他们的不认可,他尚且可以忍受,但如果在父母眼里,自己也成了“问题孩子”“坏孩子”,他们幼小的心灵会受到伤害的。一旦如此,他们很有可能会破罐子破摔——反正我是个坏孩子了,那我就坏给你们看。因此,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用自己出格的行为和糟糕的表现来“证明”父母的判断是“正确”的。其实,他们内心里并不真正地想这样做,只是发泄对父母的不满罢了。但长此以往,就不好说了,事情可能会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其次,家长给孩子贴的这个“标签”可能会成为他的“挡箭牌”。
毋庸置疑,凡是让家长心存焦虑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一定会表现得与众不同,不符合我们正常的认知和接受范围。家长私下里担心一下,咨询一下别人,这些是正常的。一旦公开,让孩子知道了自己在家长心里的“形象”,有一些孩子可能就会以此为“挡箭牌”,为自己的错误的言行辩护——我大喊大叫,不是我捣乱,是因为我有多动症,我控制不了自己……以后,做起出格的事儿来,可能更加有恃无恐。就如某些未成年人知道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后不但没有感恩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而是借着法律的保护,做违法的事——反正就算我做了,也不用负法律责任!我还小嘛!
细思极恐,如果孩子从小有了这样的想法,将是多么可怕啊!对孩子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是一颗定时炸弹啊!
其他,有些话也不宜当着孩子面说。
老师给家长通报了一下学生的情况,只是想让家长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里的真实表现,并不是让家长怎么惩罚孩子,而是要注意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但有的家长感觉自己丢了面子,见到孩子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就是一顿。还把老师给“出卖”了。这样,在孩子眼里和心里,老师成了背后告状的“小人”,心生嫌隙,又怎么会跟着老师好好学习呢?
蒙学经典《弟子规》中说: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就算是自己孩子的短处,也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来说。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免受来自最亲的人的伤害,是一个家长必备的常识。
附相关链接:
张学勇,男,山东泗水人,一级教师。北京睿师育人教育科技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道弘教育集团特聘讲师,泗水县首届儒学讲堂名师、泗水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泗水县小学语文教学能手、泗水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手,第二届“爱心杯”全国优秀班主任获得者。在各类杂志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著有《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一书。《中国教师报》《校长》《中华校园》等杂志报刊曾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杂志封面人物。在山东、湖北、甘肃、安徽、广东、浙江、四川、贵州、江苏、云南、河南等地与交流分享100余场次。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长按 关注我
收录于话题 #且思且行且成长
42个
下一篇成长是自己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