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

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温病,热,湿热。不管是哪种都来自伤寒。

冬天主收藏,气候是寒冷,这是正气,在伤寒论中会有时疫,就像今天的新冠肺炎,冬天本来是寒冷的,如果气候与节令不和,冬行春令,这个时候不男女老少得的病都是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疫病,比如像今年的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很强的。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归纳成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每一条经发生了病变就可以有依据,一个病变一症状一个处方。

太阳病都是在表,初起都在表,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太阳为寒水,正常人皮肤表面是冷的,伤寒金匮里脉有四个主脉,浮沉迟数,浮数为阳,沉迟为阴,浮脉的定义就是手轻轻碰到皮肤就能感觉到脉,这就叫浮脉,如果重按到骨边就是沉,跳得很快的是数脉,跳得很慢的是迟脉,病在初,脉浮、大、动、数、滑,这些都是阳脉,如果治之不当渐成了涩、微、弱、弦,这些是阴脉,阳脉渐变成了阴脉,表示病在进。反之由阴脉变成了阳脉为病在退。

只要是在太阳篇出现的证,例如只要有脉浮,头痛,项强痛,恶寒,我们都按太阳病来治就可以了,不要管他是什么样的病,反过来,假如病在厥阴,被你治成了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这就表示病在痊愈,本来是太阳病,被你治成了太阴病,那你就要自己检讨了。

如果说中医有系统的话,应该是伤寒论。当医生要善于用望诊,本来是六月的大热天,病人穿了很厚的衣服进来,你还问他怕不怕冷,那小孩进来不停的擦鼻涕,你还问他有不有鼻涕,是清鼻涕还是浓鼻涕,所以,做医生一些基本的概念要有。

太阳病有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还有太阳温病。

这里的中风不是西医的那个中风,这里只的是中了风邪,病人只要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些症状,就是太阳中风,这里的汗出不是运动过后的或者是大热天的那种汗出,大家都不出汗,他一个人出汗,还有一个就是发热,这个发热也可以理解成发烧,当然中风的发烧不是很高。只要病人陈述怕风吹,流汗,有一点发烧,只要有两个症状对上,就可判断他为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这个病,主要就是中了风邪,例如在大热天在外,流了很多汗,突然进入到有冷空调的房间,当时感到很舒服,过后感觉身上有点怪怪的,事后就不舒服了,这就是太阳中风,有的时候病人不知道是中风,这个时候就要靠我们的望和问,问他有不有流汗,他说有流汗,有汗就不是伤寒了,对吧,问他怕不怕风,他说怕风,这样就已经知道他是太阳中风了。这样就按太阳中风来开处方。

太阳伤寒,主要症状就是发热或者没有发热,但是必须有恶寒,身体痛,还有呕逆,脉紧

伤寒和中风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无汗,一个是有汗,这个就是桂枝汤和麻黄汤区别,中风有汗的时候,我们用桂枝,无汗的伤寒我们用麻黄,有不有发烧都没有关系,这是伤寒和中风的区别。

在太阳伤寒里有一句话叫阴阳脉俱紧,所谓阴阳脉就是寸脉和尺脉,寸为阳,尺为阴,大家都知道有三脉,寸关尺,寸为阳,尺为阴,阳脉与阴脉之间总得有一道门,这道门就是关脉,所以,有很多老中医只摸阴阳脉就可以了。

在古代伤寒,是冬伤于寒,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伤寒不一定是在冬天才有伤寒,到了夏天,再热的天气病人也会感到很冷,这是为什么,现在的伤寒大都是因为冷气造成的,有的在炎热的夏天身上有出了很多汗,突然跳到冷水里面去,当时的那个爽啊是不言而喻,当他起来以后,就感觉不舒服了,全身都感到很痛,要说哪不舒服哪就不舒服,这就是伤寒了。

当病进入少阳或者是阳明以后,才会有呕逆的现象,在太阳伤寒里有呕逆,只能是说病人的肠胃不是很好。

太阳伤寒为什么身体会很痛,大家都知道,痛是来自于压力,当你伤于寒以前,你的身体处于出汗的状态,毛孔是打开的,伤于寒以后,皮肤遇寒,毛孔马上就收缩起来,可是身体里面还是很热的,汗水立即被收缩停留在皮肤与肌肉之间,皮肤外面是冷的,里面是热的,如果身体比较差的人,当场就会感到身体不舒服,身体好的可能隔天就会感到有身体痛。为什么?因为水液停留在肌肉与皮肤之间,体能不够,不能代谢出去,新的水不能取代旧的水,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一些发表的药,把汗发出来,新的水把旧的水代替掉,这样就把痛去掉了。这些一般都是发生身体比较弱的人,身体素质好的人,可能就是当时身上痒一下就过去了。

太阳伤寒刚开始的时候都是表证,我们怎么知道病有没有入里,一般一个礼拜,如果脉还与刚开始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刚开始脉是浮紧,六天左右,脉还是浮紧,这样病就没有传里,如果六天以后脉变了,变成了数急,病就在传里,当表证入里的时候,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就是少阳,第二种可能就是阳明。

如果表证入里,入了阳明,也就是进入到肠胃里面,阳明证比如白虎汤,承气汤这些都是阳明证的方剂,病进入到阳明以后,病就不会再进了,到此为止。整个伤寒论里阳明篇不会死人的,所谓阳明无死证,所以有的人便秘了十多二十年,依然活得好好的。如果是厥阴证,那就不好说了,病人就有可能死在病床上,所以我们在学伤寒论的时候,治病有一个法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利用这个法则,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个病到底是在退还是在进,判断这个人到底是死于病还是死于因。

如果表证入里不是进入阳明,而是进入少阳,只有病进入少阳才会有阴证出现,进入太阴,少阴,最后厥阴,所以,六气运转图大家一定要记清楚。当然,如果你把厥阴证治成了少阴证,再治成了太阴证,这样顺着六气运转图,表示病在退。

(0)

相关推荐

  •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 麻黄汤.桂枝汤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太阳表证的主要两大类方.二方证虽同属于辛温解表方剂,但所代表治法大有不同,历代认为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麻黄汤为发汗解表,若麻黄汤证误服桂枝汤,则必 ...

  • 伤寒辨误之一——表证是什么?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痛等证. [理候分析]由于六淫邪气客于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卫气受遏,失去温养肌表的功能.肌表得不到正 ...

  • 临诊碎玉《伤寒论》第2条

    [中  风] 第2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提纲证.也叫太阳中风病或证. 1)发热是风阳之邪伤及卫阳,卫阳起而抗邪,正邪相争的结果.汗出则因卫阳被伤,卫外失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一)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我们从这个方剂的搭配来看,在古时候,张仲景就知道了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零)

    伤寒论第69条辨: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原文解释:经用发汗,或泻下以后,病仍然未解除,出现烦躁不安.恶寒.肢冷.腹泻.脉沉微细等症的,用茯苓四逆汤主治. 伤寒,当病人用了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