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唐代玉带銙述略——以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玉带銙为中心

唐代玉带銙述略

—— 以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玉带銙为中心

田卫丽
(陕西历史博物馆)

摘要: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了10副保存完整的唐代玉带銙,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唐代玉带銙数量最多、最完整、最集中的一次重大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唐代玉带銙考古的认识,为研究唐代革带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文试从其样式、形制、纹饰主题、工艺技法、使用制度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加以考略。

关键词:唐代 玉带銙 何家村窖藏

带銙是古代附于革带上的装饰品,即束腰器。革带上的带銙质地有玉、犀、金、银、铜、铁等多种,然而尤以玉带銙最受古人珍视。据考证,最早在春秋战国至汉代时期,玉带饰为带钩。魏晋南北朝之后,玉带钩的使用渐少,而在革带上穿缀玉片成为定制。及至唐代,不仅沿用其制,且非常流行。它作为皇帝和官僚贵族革带上的佩饰,是等级和地位的象征。全套玉带銙的形制由带扣、带銙、鞓和铊尾四部分组成。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玉带銙 

关于唐代的玉带銙,完整传世的极其罕见。何家村窖藏一次性出土了10副玉带,是唐代玉带銙最大的一次考古发现。在这10副玉带銙中,除九环蹀躞玉带銙外,其他9副出土时分别放置在4个银盒内,银盒盖内均有墨书题记,明确记载了玉带銙的玉色名称、形制和组成数量[1]。这批考古发现出土的已知最完整的成套唐代饰纹带銙,是研究唐代玉带銙的重要材料,因此尤为珍贵。现将其分述如下:

· 1.九环蹀躞玉带銙 / 图一

何家村10副玉带銙中,九环蹀躞玉带銙是最为特殊的。蹀躞带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胡服,便于乘骑,后传入中原,是用来佩带刀剑、算囊、刀砾等日常用品,流行于北周至唐初。此带銙中有各套接一玉环的方形带銙9枚,雕镂柿蒂纹方銙2枚,偏心孔环8枚,有孔尖拱形銙3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整副带饰共计25件套[2]。玉质泛黄,温润透明,制作精美,工艺精湛。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套唐代九环蹀躞玉带銙,为我们研究唐代舆服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  2.骨咄玉带銙 / 图二

该带銙由方形銙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共计16件套组成。玉质青绿,杂有黑色和淡黄色斑点。由盛放带銙的银盒上墨书“骨咄玉一具”记载得知,此玉名为“骨咄玉”。骨咄玉在唐代玉器中十分罕见。

· 3.狮纹白玉带銙 / 图三

该带銙由狮纹方銙13枚、狮纹圆首矩形銙1枚、狮纹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共计16件套组成。玉质洁白无瑕、细腻温润。此副玉带銙狮纹的设计别具匠心,在15块带板上分别雕琢了姿态不一的狮子15只,其中有12枚方銙的狮纹造型相同,方向相反,应为6对[3]。狮子或立或卧,或昂首或低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反映了大唐雄健豪迈进取向上的精神风貌。

· 4.白玉伎乐纹带銙 / 图四

该带銙由方銙4枚、半椭圆形銙10枚、圆首矩形銙1枚、铊尾1枚,共计16件套组成。玉质洁白细腻,上带酥光。每一块玉带板正面以浅浮雕加饰阴线纹琢刻成奏乐胡人形象。带板的背面光素,有结缀用的穿孔。就目前出土的唐代玉带銙而言,完整的传世的唐代带銙极少,尤其是伎乐人纹玉带銙,故白玉伎乐纹带銙被誉为“具有极高的实用和艺术价值”。

· 5.白玉有孔带銙 / 图五

该带銙由方銙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总计16件套组成。白玉质,微透明,光素无纹。方形和半椭圆形带銙上都有一个长2.2厘米、宽0.7厘米的长方形古眼。古眼即带銙下部的穿,与九环蹀躞带上的环功能相同,是用来系挂物品的。从考古发现看,这种带銙的流行时间是从初唐到辽代前期。

· 6.白玛瑙铰具 / 图六

这副带銙由半圆形銙9枚、方形銙4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共计15件套组成。该带銙由白玛瑙琢制,内有一条条透明和白色的条纹交错相间。表面光洁,没有纹饰。这是考古发现中唯一一例用白玛瑙制作的带具。

· 7.白玉纯方带銙 / 图七

该带銙由方銙13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共计15件套组成。白玉质,半透明,光素无纹,抛光细腻。

· 8.更白玉带銙 / 图八

该带銙由方銙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共计15件套组成。纯白玉质,半透明,润泽洁白,如冰似雪,平素无纹。

· 9.斑玉带銙 / 图九

该带銙由方形銙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共计16件套组成。青玉质内有云雾状墨斑,光素无纹,抛光细腻。

· 10.深斑玉带銙 / 图十

该带銙由方形銙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玉带扣1件,共计16件套组成。玉质黑白相间,光素无纹。

关于唐代玉带銙的几个问题  

根据何家村出土的10副玉带銙文物及其特征,唐代玉带銙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1.玉石原料

就唐代玉带銙的玉石原料来讲,首先要看其玉质。唐代玉带銙选用的玉料绝大多数是新疆昆仑山产美玉,且多为水产的籽玉。主要为白玉和青玉,个别有用黄玉者,也有玛瑙、水晶等材质的。用这些玉料制成的玉器,无论出土或传世品,皆罕见有沁色者。如何家村窖藏出土的10副玉带銙中,绝大多数是用质量较好的和田籽料雕成,玉质洁白温润,细腻晶莹,少见绵塔,手感沉重,硬度也高,是质量较好的和田籽料,几乎全部如新[4]。

2.定   名

唐人对玉带銙定名的方法,主要有用纹样、产地、玉色等几种。何家村窖藏共出土10副玉带銙,其中9副出土时分别放置在4个银盒里,从放置玉带銙的银盒墨书题记可以看出,有纹样的称为碾文,如狮纹、伎乐纹;有用产地定名的,如骨咄玉。比较普遍的是用玉色定名,如白玉、斑玉、更白玉、深斑玉等。

3.样   式

常见的唐代玉带銙有3种样式:一为方形带銙,较厚,近似于正方形,背面四角有小孔,以缝缀于革带之上;二为拱形,整体近似椭圆形,下边平直,称之为圆首矩形銙;三为带头,或曰铊尾,近似于长方形,一端略圆。何家村出土的这批玉带銙中,以上三种样式均有。

4.形制分类

从玉带銙的形制用途上大概可以分为3种:一是玉銙下有环的,叫附环带,如九环蹀躞玉带銙;二是玉銙上有孔的,称为有孔带,如白玉有孔带銙;三是仅有带銙的,如更白玉带銙。

5.纹饰题材

根据史料记载及出土文物可知,唐代玉带銙有素面无纹和施以装饰的两种纹饰题材,其中以素面无纹的居多,而有纹饰的玉带銙因其装饰图案精美、雕琢技法高超颇受关注。唐代玉带銙的装饰纹样,常见的主要有3种:第一类是人物纹,其人物形象以胡人为主。第二类是动物纹,动物多为猛兽,有狮子、鹿、龙、麒麟、大雁、老虎、猪、熊、鸟及鹿等。第三类是植物花卉纹,如有牡丹、茶花、莲花、宝相花等[5]。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玉带銙中,其中就有两副完整且碾有纹饰的玉带銙最为精美和典型,一副饰以人物伎乐纹,另一副饰以狮纹,带板上的纹饰生动自然,具有明显的写实风格。

6.工艺技法

唐代玉带銙在雕琢技法上,以剔地阳起与阴线刻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纹饰。纹饰一般为浅浮雕图案,其雕琢方法极富特色,采用压地隐起的方法,图案边缘用细而短的密集阴刻线整齐排列雕刻,然后自边缘向内缓缓凹下,似坡面又似浅盘,人物或动物在中央凸起,与边缘同高,再运用较粗的阴刻线勾勒出轮廓[6]。

以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两副纹饰带銙为例,一副为伎乐纹玉带銙,所饰纹图为整体式浅浮雕(又称剔地阳文或隐起),人物的五官及服饰、器物纹等则用粗短、平行或略作放射状、较密的直条阴线纹表现。另一副为狮纹玉带銙,采用留边渐减地的雕琢方法浮雕狮子的主题纹样。这些玉带銙阴刻线条流畅,浮雕准确细致,充分展现了唐代玉带銙的工艺高超、技法精湛。

7.使用制度

玉带銙虽初见于北周时期,但对其使用加以“定制”是在唐代。唐代对玉带銙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其后(显庆元年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鍮石带銙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銙七。”[7]玉带用于官服,为唐代首创。玉带銙虽是装饰在腰带上的佩饰,但其质地、形制、纹饰的不同分别代表不同官阶等级和地位尊卑,成为古代统治者显示职务高低、身份尊卑的象征,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之一[8]。因此,唐代玉带銙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玉带銙的主人大多为身份较高的贵族或官员[9]。例如何家村出土的九环蹀躞玉带銙,隋代规定专用以王侯贵戚,有别于天子的十三环金带。此外,何家村出土的其他玉带銙多为十三銙,结合史料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些玉带銙的主人为皇室、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是无可争议的。

8.反映贵族豪华奢侈的生活

玉带銙在唐代非常珍贵。《新唐书》卷142记载,当时雕琢玉带銙的玉工在碾琢玉带时,如不小心误毁一銙,须买来一块补足。同时,玉带不仅是朝廷玉器,它还是国与国之间互相赠送的国礼以及帝王赏赐功臣和大臣贡奉之器,属价值连城之物。此外,在何家村出土的一副伎乐纹带銙中所描绘的奏乐、唱歌、饮酒等生活场景,还原了历史,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期霓裳羽衣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

9.反映中西交往频繁

唐代具有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这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在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都受到了西域各国及边疆民族文化的影响,进而在其玉石器加工工艺的风格和面貌上有所反映。首先,从玉带銙的玉质来源来看,何家村出土的10副玉带銙均为骨咄玉或于阗玉制作而成。当时的骨咄国、于阗国均是产玉之地,属于西域国家,在唐朝时和我国交往密切,美玉由此引进唐朝。其次,从玉带銙的纹饰题材来看,在这批玉带銙中,能够突出反映当时中国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典型器物便是狮纹白玉带銙。狮子古称狡貌,并非中国本土所产,而是来自西域。狮纹白玉带銙上的狮子造型写实逼真,自身包含的西域风格较为独特,充满了浓郁的中亚色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文化的多元与包容。另外,胡人奏乐题材在当时唐代玉带銙中也很流行。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胡人伎乐纹带銙,銙中碾琢的伎乐纹均系高鼻深目、披发盘坐的胡人,或奏乐,或唱歌,或饮酒,真可谓集胡人音乐之大观矣[10]。何家村出土的这批唐代玉带銙反映了唐王朝与西南亚各国的密切往来和文化交流,显示出唐朝中西文化融汇交流的巨大影响。

总之,何家村窖藏出土的10副唐代玉带銙,无论从雕刻技法、艺术创造等方面,还是从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来看,不仅充分体现了唐代玉带銙的发展水平,还因其无与伦比的典型性、完整性,既显大唐风范,又具外域风格,令人惊叹。这批玉带銙对于考古学、器物学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注  释

[1] 陕西历史博物馆等《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年,210页。
[2] 韩建武主编《神韵与辉煌·玉杂器卷》,三秦出版社,2006年,74页。
[3] 陕西历史博物馆等《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年,206页。
[4] 曲石《民间新见玉带銙》,《文博》2003年第3期。
[5] 周南泉《文物名家大讲堂·中国玉器》,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225~227页。
[6] [8]袁伟《漫谈玉带饰》,《收藏家》2003年第6期。
[7]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车服志》,中华书局,1986年,529页。
[9]卢兆荫、古方《略论唐代仿金银器的玉石器皿》,《文物》2004年第2期。
[10]杨培钧《从唐诗解读胡人玉带板》,《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2004年第8期。

文章原载于《文物世界》2015年04期

图片来自原文

编辑:张   建

审核:罗晓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