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他觉得考大学也没啥意思

以下内容来自知乎:

我目前高三,学习成绩,属于一本边缘生。

回首时,感觉自己好像以前什么都没做;向前看,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我不知道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是生活的价值是什么,不知道什么可以让自己发自内心地开心或快乐。

整个高中三年,我都属于浑浑噩噩的状态,不知道应该向什么方向努力。女朋友也谈了几个,最后感觉不理解我,于是就没后续了…

我能够感觉到,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去得到世间的很多东西,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对很多东西都提不起兴趣。

我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甚至连努力的目标都没有。我尝试过很多东西,但似乎都没法让我快乐。我有信心,如果努力学习,我可以考一个985院校,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努力,最后想要得到的是什么。

我比较喜欢把事情往远了看,就是会很明确的告诉自己,我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

但是,这几年我发现,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所以,我就变得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规划时间。于是,我变得颓废,每天只会打游戏看小说麻醉自己。

哪位大神可以解答一下我应该怎么做!如有疑问我可以补充…

看完了这个学生的提问,我很有感触,我想起了“空心病”的概念。

“空心病”,这是由北京大学危机干预中心的徐凯文老师提出的。他发现北大有30%的学生有“空心病”——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空心病是比抑郁症更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无法像抑郁症那样用药物治疗。很多孩子会在这种“空心病”状态下变得意志消沉,毫无生气,有的甚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高三的学生的描述非常像空心病的特征,这样的孩子并非个例,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们的注意。

那么,那些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空心病”患者呢?

屠格涅夫曾说过:我们大体上能了解身体上的疾病是怎么产生的,可是精神上的疾病却来自糟糕的教育,来自从小就塞满人脑袋的那些胡言乱语。

相比自然规律,人的发展更为复杂,我们很难预测或把握孩子发展的方向。家长们当然不可能承认自己是胡言乱语,但是却会过高估计自己对孩子掌控带来的效果,这就会出现很多我们预料不到的问题。

有的家长会对有问题的孩子说:“大家不都这样吗?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好好的,就你有问题呢?”

但是,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别人没问题,我就不能有问题呢?

绝大部分孩子从小被灌输的是,你要努力,只有努力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好大学、好工作、好家庭;为此,你必须要超过他人,要和他人竞争,要不断让你的成绩越来越好。

于是,孩子在父母和他人的表扬声不断努力,然而,当一切似乎唾手可得时,他们却陷入了迷茫之中。

北大徐凯文老师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那些优秀的孩子,他们智商高、情商高,似乎一切都很完美。

他们成长中没有经受过明显的创伤,衣食无忧,一直受父母家人宠爱。但是,很多孩子并没有越活越明白,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因为,他们所承载的往往是众人期待的目光、父母高标准的要求,他们的自我被掌声、鲜花、羡慕所掩埋,久而久之,便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何而来,又为何而活。

难道就是为了他人赞赏而活吗?当身边的掌声渐少,当需要面对自我,需要探寻内心真正的声音时,他们竟然手足无措了。

这就像一个人被他人引导着走一条康庄大道,突然间,前面没路了,或者他不想走这条路了,那么,自己的路在哪里?

因为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所以不知道哪条路适合自己,这就像没有方向的航船,哪个方向的风都是逆风(顺风),或者随波逐流,或者处处都走不通。

有些家长为孩子考虑得太周到了,为孩子未来规划的很完美,包括读哪所小学、初中,上什么重点高中,考哪所大学的什么专业,毕业后选择什么职业,找什么样的伴侣等等。家长的设想是,让孩子在既定轨道上顺畅地幸福一辈子。

然而,孩子没有家长想象的那么幸福,他们感受到的是失去了自主。家长们经常忘记了一个重要事实——孩子不是列车,也不是机器,不可能只是沿着家长设定的轨道前行,因为他是有独立意识的人,他必须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而不是哪个人的目标,即使这个人是全身心为了他好的父母。

有的孩子心里有问题不敢和家长说,即使说了,家长也不想面对,或者不相信孩子会有问题。在他们的逻辑里,我们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在这样的条件下,怎么会出问题呢?怎么会不高兴呢?怎么会变得抑郁呢?

家长们考虑如此周到,但是,这种周到如果不是建立在孩子自主自立的基础上,一切都会在错误的轨道上越走越偏,越走距离期待的越远。

孩子的人生不是上一辈的赋予,而是自主发展,应该是他们自愿的选择。除非是致命的危险需要提醒和帮助,其他的,让孩子自己来。

让孩子自己来寻找自己的价值,让孩子自己来寻找生命的意义。林语堂说:人终其一生,无非就是不断探知自己的人生到底应当有什么样的意义而已。

如果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之下,估计不会再有空心病的产生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