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其实就剩下继承了,关于创新的话题其实都不太靠谱

书法穿越了几千年的岁月,走到了我们面前,又将呼啸而过。面对书法,面对我们热衷的书法,面对给了我们这么多欢愉的书法,思绪不由沉重,双肩不由沉甸甸的。书法从当初的结绳记事,到现在网络时代,前辈贤人留给了我们许多的高峰等待我们去攀登。书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展示了多少文人墨客、凡夫俗子的审美理想。我们要继承古人,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汲取精华。(配图与正文无关)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环接一环,一环扣一环,丝丝入扣,不可割裂,不可扭断。书法亦然。从金文到小篆,从隶书到正楷,从行书到狂草;从晋之风流、唐之森严,到宋之潇洒、明之飞舞,从清之馆阁,到今之百花齐放。一朝一代,血脉相连,顺延而续,一代继承一代,发扬而光大,每一种新书体的出现都有其萌生的胚胎,每一位伟大书家诞生都萃取了古人的精华。

书圣王羲之十二岁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其父王旷善行隶,叔父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述:“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为最,画以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可见王羲之从小就受到了王氏家族深厚的书法熏陶。又自幼尊女书法家卫夫人为师,后度江北游,博才众长,师法张芝、钟繇。《书断》中指出,王羲之“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到研精体势,而无所不工。”“兼撮众长,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造诣。

王羲之之书法作品蜕变与继承,亦有迹可寻。早期作品《姨母贴》,用笔体式尚存旧体笔意,少提按,用笔纯朴、自然、真率,结体宽博,连带不多,古意犹存。而《寒切贴》、《远宦贴》是章草模式的淡化,有陆机《平复贴》、晋人《济白贴》之风韵。再有《初月贴》逸笔草草,既非早期《姨母贴》的古朴宁静,又不似以后的《平安贴》、《兰亭序》之精致清丽。

纵观书法历史长河,一座座丰碑扑面而来。我们不应妄自菲薄,也不能夜郎自大。中国书法底蕴之深厚,天生异秉的书圣尚且钻研不辍,何况你我之平庸之辈。欲抛传统而妄言创新,实乃缘木求鱼。当然,我们继承就是为了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书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沉下气来继承传统,放开胆子创新。笔耕不辍,打就一副铁肩,让我们的后人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