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读司马迁,读懂已是泪千行
很久以前看过《中华世纪坛序》,里面的其他文字早已忘得干净,唯独这两句记得深刻: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是啊,中华文明泱泱五千年,为什么没有断绝?
很多时候是一代又一代的史官,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祖先的艰辛创业历程和英雄事迹,用我们民族的语言,记录下我们的历史。
历史上很多朝代的史书,都是集体创造的结晶,仅仅是记录一朝一代的历史,最多两三百年。
有一部史书,记录了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就是《史记》,他的作者就是司马迁。
01:太史公
对于这个名字,好多人实在是太熟悉了,他的名字无数次出现在中小学的语文和历史课本上,包括他的文章和人生经历。
《信陵君窃符救赵》、《鸿门宴》《屈原列传》……篇篇都是精彩之作。
《报任安书》字字血泪,写尽太史公内心的酸楚与坚守。
他与李陵算不上朋友,仅仅是几面之交,竟然敢有“熊心豹子胆”,在汉武大帝的时代给他求情,最终触怒这位君主,被施以腐刑。
在当时人来看,这是巨大的耻辱,还不如死了算了,但是司马迁还念念不忘手中未完的事业,继续用笔书写中华历史。
太史公的这段经历,经常出现在教人坚持的文章之中。
然而,当我步入社会,经历社会几年的毒打,本以为不再轻易落泪,但当我再翻起《史记》,回看司马迁的时代和他的一生,还是禁不住感动流泪,为那个还有先秦遗风的浪漫时代,也为太史公本人。
02:浪漫的时代
史书上都说“汉承秦制”,意思是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官僚体系,但是在精神气质上,汉朝,尤其是西汉初年,与秦朝的精神气质,那是很不一样的,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就是“浪漫”。
为什么这样说?
司马迁出生时,距离汉朝建立才有70多年的光景,距离先秦也不到百年,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还在蔓延,儒家独尊的局面没有形成,人们的思想比较多元化。
另外也跟汉朝创立者的精神气质也有关系。
刘邦集团,大多来自沛县一代,这里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地盘,因此我们可以在记载中看到楚文化的相当多的遗存。
比如楚国的语言。有历史学家考证,汉代有不少楚国的官职名称。司马迁又被称为太史令或者太史公,而“公”是楚语。
再比如,人们都对汉朝皇帝宗室的艺术细胞很有印象,汉高祖刘邦唱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帝王诗《大风歌》,汉武帝也是创造了像《秋风辞》、《李夫人歌》这样的著作。
还有汉代的艺术。现在出土的汉代漆器上,仍然可见当时的花纹,充满了灵动之美。
所以学者李长之说:周文化是古典的,楚文化是浪漫的,就是这种浪漫的文化征服了汉代。
距离战国不远,儒学还没一统江湖,加上浪漫的楚文化,共同造就了西汉初年那个浪漫的时代。
而这,就是司马迁生活的时代。
03:吾家有子初长成
公元前135年,司马迁出生在韩城,父亲是太史令司马谈。
司马迁从小就显露出史学上的天赋,为了培养儿子,司马谈可以说是费心了心血。
司马迁小时候就在乡下长大,估计也和古代的很多孩童一样,上树下河,这让司马迁的身体变得非常强壮。
为了武装司马迁的大脑,司马谈邀请当时的很多大师给他上课。
看看司马迁的老师阵容,真的是羡煞旁人。
教授司马迁古文《尚书》的孔安国。是孔子的十世孙,当时著名的儒家学者。
司马迁的另一位老师是大儒董仲舒。正是他上书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只是读书还不成,司马迁还要行万里路,他20岁时就开始壮游山河。从江淮到邹鲁,司马迁体验当地的风土民情,采访历史的经历者和没有被记录下来的民间传说。
此时的司马迁,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体验历史的奥妙。
舞台正一步步展开。
04父亲的遗命:为华夏著史
司马迁壮游了几年,26岁时司马谈病倒了。
司马谈望着儿子,眼泪止不住地流,他拉着司马迁的手,说:咱们司马家,祖先是周王室的太史,早在尧舜的时候就扬名天下,掌管天文知识,中途家族衰落,一直到我手上。你继续当太史,千万不要忘了司马家的事业。
一代太史令,学问家司马谈带着遗憾去了,他不能亲眼看见一部史书的成立。
司马迁觉得身上的担子很重,他也不知道能不能完成父亲的遗命。
我们在《太史公自序》中看到这样的文字:
先人有言,自周公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年。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从这段文字,我们能感受到司马迁浓厚的使命感:他应该像当年孔子写《春秋》一样,写出流芳后世的史学著作。
05活跃于政坛的司马迁
父亲死后,司马迁守孝三年,继承父亲的官职:太史令。
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国家历史记录,经常蒙皇帝召见,在当时人看来,算得上一个亲贵官职。
二十九岁的司马迁,仍然脱离不了青年意气,加上他本人也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带着浪漫色彩,两者碰撞之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积极有为的青年官员。
他29岁时跟着汉武帝封禅,30岁又跟着汉武帝南巡。
但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制定《太初历》。
秦朝的立法,是以冬天十月为新的一年的开始。汉承秦制,连带着历法也一并继承。不过总有人觉得不对。
因为当时很流行五行终始说:秦朝是水德,颜色尚黑,水在季节上属于冬天,应该是从冬十月开始。
到了汉代,张苍认为汉朝也是水德,所以在历法上也就没必要纠缠了,直接把秦朝的一套拿来用。
可是到了喜欢标新立异的汉武帝那里,他觉得很奇怪:“我大汉应该属于土德呀,我还记得我爷爷(汉文帝)还在世时,在成纪(甘肃天水)发现了一条黄龙,这不是上天给我的提示吗?我得赶紧让大臣研究研究。”
一研究,果然大汉是土德,紧接着一套全变了,颜色尚黄。历法也跟着变,岁时改为一月。
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这是司马迁一生中可以与《史记》并称的成就了。
06:为李陵说话,却身遭宫刑
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当年他和司马迁是同事,因为性格谦和,人缘很好。
除此之外,他的弓马骑射功夫也很好,能带兵打仗,汉武帝就让他在酒泉张掖一代练兵,防备匈奴。
后来外戚李广利领兵攻打匈奴,汉武帝让李陵做粮草官。李陵觉得这也忒大材小用了,不想干。主动申请领精兵五千人,直捣单于巢穴。
汉武帝喜欢意气风发的少年将领,就同意了李陵的请求。
李陵率领五千人,遇到了匈奴三万多人,坚持了好几天,战斗极为惨烈悲壮,但是寡不敌众,李陵说着:“无面目见天子”,就投降了。
汉武帝感觉李陵投降就是打自己的脸,雷霆大怒。周围大臣没有一个敢替李陵说话,只有一位太史令司马迁。
司马迁认为李陵是为国家赴难,而且他是迫不得已才投降的,有情可原。
汉武帝对大臣可以说是爱恨两个极端。爱一个人可以让他上天,飞黄腾达,比如卫青、霍去病,讨厌一个人,自杀还算好的,惨一点的是灭族。
你司马迁区区一个太史令,居然敢给李陵说情,审一审,看看有没有什么阴谋?
就这样,司马迁被打入大牢。
本来情况还有转还空间,没想到第二年有谣言,说李陵在帮助匈奴练兵,准备攻打汉朝。
汉武帝好容易下来的脾气,又一次变的火大,李陵灭族,同时牵连到了司马迁。
本来司马迁可以交钱免罪的,但是他官位不高,做的官又不是什么有油水的官,按律被施以腐刑。
07:发愤著史书
受腐刑,对于司马迁那个时代的人,是一个奇耻大辱啊。
司马迁自己说受辱有好多种,也是分等级的。最次的是被捆绑在地受辱,再次的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带上脚镣手铐、遭受鞭打,再次的是被人剃光头发,脖子上戴上枷锁,再次的是被人截断肢体,最最下等的就是复兴呀!简直是被人侮辱到了极点!
有人说司马迁可以自杀吗?他不能,怎么可以!祖先的事业,父亲的遗命,自己从小到大的所学,这一切都汇聚成司马迁的使命,可以说是天职,天命!
在两千多前的西汉,一盏幽幽灯光映照着一位有些佝偻的人。他的神色倔强而坚韧,他手中的笔刷刷刷写个不停,口中喃喃自语:述往事,思来者“。
在苦痛和寂寞里,在郁郁寡欢里,在内心的英雄和浪漫梦里,在立志书写一部传世史书的昭昭天命里,司马迁文如泉涌、笔如奔马。
他怕自己有一天忍受不住别人的眼光、怕自己本意残缺的身体不知什么时候会从世上消失,想到此,他下笔的速度就更快了。
司马迁45岁时,汉朝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巫蛊之祸,戾太子谋反,最后卫子夫自杀,戾太子也死了。
司马迁46岁时,李广利攻打匈奴,兵败投降。
而《史记》中记载的武帝朝,到这里戛然而止。
有学者推断,司马迁就在这一年去世的,甚至他很有可能是自杀的。因为《史记》在司马迁看来,已经完成了,“凡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迄,百三十篇。”
天职已了,先祖和父亲应该不会怪我吧!不必苟活于世了。
从此史书上再也没有司马迁的记载。
08:永远的太史公
我在高中时,曾经读过史记原文,从中感受到的,是历史的温度。项羽的浪漫、残暴。刘邦的流氓、仁义、英雄的悲剧、小人的横行。
种种情感,充斥在太史公的笔端。
想必,他本人也是一位有温度的人吧!
最后,以王立群教授评价司马迁的话结尾:
两千多前的一个史学家,一个人,受到那样的摧残,他毕竟把中华民族将近三千年的历史,用自己的如椽之笔,把它写了下来,而且表达了自己的爱憎。
如果没有司马迁,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样子。
如果拿汉武帝和司马迁相比,作为人来说,司马迁更值得肯定,他是一个大写的人!
参考资料: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邹兴毅,90后女硕士,钻研社会学,喜欢历史文学,想以书为舟,在世界这个大海上乘风破浪,相信在海的那一边,有着我们所不知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