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罗:我为什么放弃《古文观止》改用自编教材《国学阶梯》
去年十月底,我在俊德堂书院开始给孩子们讲古文,选用《古文观止》作教材。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即使在抛弃传统文化的最近一百余年,它也依然是中国社会广为流传的典籍之一。我在社会交往中,经常遇到年轻时下功夫背诵过《古文观止》的人。我对它的权威性一直非常认可。
在接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渐渐意识到《古文观止》对我们的教学来说尚有一些不适合之处。兹列四项简述之。
第一项,《古文观止》选文集中于儒家一脉,对百家争鸣中其他各家各派的文章,基本不拣选。比如,《庄子》、《列子》中的美文,《管子》、《商君书》、《韩非子》、《墨子》中的说理文章,都在视野之外。这样就不足以比较全面地代表中国古代散文的成就,和中国文化的博大宽广。
第二项,《古文观止》对儒家一脉的作品,也只偏爱温良恭俭让风格的作品,对于一些奔腾豪放、气势磅礴、电闪雷鸣、刀刀见血的作品,较少关注。孟子浩气凌君王、雄辩掊暴政,荀子推行王道、有重整河山之势,嵇康愤世嫉俗、不入污流,皮日休忧国忧民、痛砭时弊,文天祥拒绝蒙元相位、独以鲜血撑起华夏尊严,他们的作品,都是一代雄文,却跨不进《古文观止》的门槛。
第三项,《古文观止》具有过于强烈的文人趣味,也就是今天所谓小资情调。全书所选《某某亭记》太多,沉溺于游山玩水、吟风赏月。还有较多《送某某序》、《致某某书》,周旋于唱和应酬,求怜求荐。这些文章当然不失才气和精致,但是终非洪钟大吕。用这些东西引导今天的青少年,容易把人塑造为自恋自怜、有趣无志还自以为是的温室花朵。
第四项,《古文观止》作为一个偏重文学性的选本,文体准入较为狭窄。那些集中体现华夏先民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思想性、哲学性作品,均在视野之外。比如,《论语》、《孔子家语》、《大学》、《中庸》、《礼运》、《儒行》、《老子》、《孙子兵法》等都无入选之幸。至于王充、董仲舒、周敦颐、陆九渊、程颐、程颢、朱熹,以及上文提到的孟子、荀子、韩非子等,虽然各有妙文,均难入选家法眼。
如果学生有机会较全面地学习传统文化的系统课程,《古文观止》作为文学教材之一种,不失为优秀选本。可是,俊德堂书院的学生,平时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他们在俊德堂书院学习,是集中接触传统文化的最重要机会。如果能通过这里的课程,较为全面地领略到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精神文化,既了解先民的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又了解先民的审美倾向,还了解先民的人格、操守与气概,以及这一切所铸就的华夏精神与道统,才是比较理想的。要实现这种理想,就得开掘更广阔的教学资源,就得有合适教材。
我的教学目标,本不是培养舞文弄墨、对酒悲歌的文人,而是培养民族脊梁、国家栋梁。这就必须具备立意高远、视野辽阔、兼收并蓄的合适教材。
中国古代文献,被分作经史子集四部,部部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辉煌。圣贤之学是经史子集的骨架和灵魂。这些文献在古代中国是系统的教育资源,孩子们七岁之后,可以从蒙学开始一部一部从容学习,没有谁会把经史子集脍于一炉端上讲堂。对于俊德堂书院的学生来说,在这里每周一次接触古代文献,是他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机会,遗弃经史子集中任何一部分,都会导致他们认知和修养的残缺。兹事体大,应该尽力以合适教材补救之。
于是我决定,按照孩子们的需求,编选一套打通经史子集的传统文化教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阶梯式结构,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深入古老中国精神文化的堂奥。这套教材全名为《经史子集分级教材》,简称为《国学阶梯》。
《国学阶梯》分20级,每一级20篇课文,按照集部、经部、史部、子部的顺序排列。作为课外教材,孩子们每周上课一次,每学期修习一级。经、子、集部课文必须背诵,跟学习《古文观止》一样学到哪背到哪。史部课文篇幅较长,是有意让学生增加文言文阅读量。大量阅读文言文材料,是尽快掌握文言文的制胜法宝。
在编选《国学阶梯》教材时,还适当参考了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取用了其中部分优秀作品,而且在编排和教学时充分考虑提前量,让孩子早于学校课堂就把该文背下来,等到课堂上学习该文时,他就可以集中消化其字词句知识了。
《国学阶梯》教材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国学阶梯》教材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圣贤之学。
圣贤之学是克己之学,教人谦卑、孝悌、仁爱。《礼记》开篇就告诫王公贵族:傲不可长,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欲不可纵。《孔子家语》和《孟子》,更是直接发出严正警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就看你是不是谦卑、仁爱,是不是能够广施仁政。
圣贤之学是修身之学,教人进德养志。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圣贤之学是仁义之学,教人包容他人,善待社会。《礼记》云:戴德而行,抱义而处。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学》云:唯仁人为能爱人。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圣贤之学是快乐之学,教人超越世俗功利,尽享生命之美。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在游历楚国时,曾经对子路这样描述自己的特点: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圣贤之学是阳刚之学,教人心灵纯净阳光,性格雄强豪放。《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圣贤之学是劝学之学,教人学好前人积累的智慧,成全自己的志业和德范。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圣贤之学是担当之学,教人在苦难中磨砺成长,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曾子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圣贤之学是利他之学,教人造福世界、服务众生。子贡云: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当子路请教什么是君子时,孔子给他提出了三条标准:好好修身做人,好好为士大夫群体效力,好好造福于所有的老百姓。这段话的原文是这样的。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圣贤之学是大道之学,教人按照天道原则建设最公平、最理想的人间社会。《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圣贤之学是赓续传承之学,教人在生生不息的种族链条中,承先启后,完成自己的职责。《中庸》云: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圣贤之学是天地之学,教人在天地大化、自然大道中正确地理解生命,正确地处理人间事务。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周易系辞上传》云: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国学阶梯》带给学生的,不只是学习知识、背诵文句,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圣贤之学的长期熏染和暗示,引导孩子自觉不自觉地修炼自己,矫正自己,规范自己,类似于宗教上的实修。人是一个空壳,注入什么文化,就形成什么精神人格。注入乌云,他就雨打花魂,注入阳光,他就照耀四方。注入圣贤之学,他就按照圣贤的理念向日葵般成长。中国古人不但学会了用圣贤之学解决治国平天下问题,而且学会了用圣贤之学解决个人心灵和行为问题,所谓正心诚意修身是也。现代社会给孩子带来的许多困惑、烦恼、恐惧、自卑、自负、自闭、意志懈怠、精神涣散、迷狂、沉溺、拖沓、懒惰、浮躁、叛逆、愤怒、敌意、恶念以及一系列不良习惯,都可以通过圣贤之学的修炼和践履来解决。
圣贤之学执人性之枢要,明人心之奥义,能解决形形色色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圣贤之学善于直取本质,从人的心灵之根解决问题,所以一通百通。解决了根的问题,百叶自绿,百花自艳,百果自甜,这就叫一通百通。
我们期望引导孩子通过圣贤之学的长期教化,学会谦卑、孝悌、隐忍、虔敬、诚实、坦荡、阳光、善良、礼貌、自信、奉献、担当,学会承受挫折、苦难、误解、诽谤,学会正确面对富贵、卑微、贫穷、平凡、荣誉、权力,进而学会从愿望到践行、从索取到自立,从卑微到自尊,从谦卑到自信,从关爱到责任,从虔敬到付出,从奉献到担当。后世圣贤都是前世圣贤之学加上自己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而造就的,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召公、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管仲商鞅、司马迁董仲舒、周敦颐陆九渊、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朱文公王阳明、岳武穆文天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刘光第、孙中山章太炎、毛泽东周恩来、钱学森邓稼先等,历代圣贤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十几岁必须储存好足够支撑一辈子的底肥和精神资粮。
咱们文言文阅读课程,目标就是融汇经史子集,凸显圣贤之学,帮助学生成为有理想、讲仁义、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成为担当大道、造福众生的社会中坚和国家栋梁。这正好体现了俊德堂书院继绝学,养俊德,担大道,利众生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