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的历史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从康熙皇帝肇建避暑山庄开始,这里的行政主官也有过很多任,要是认真的算起来,也得数半天。实事求是的说,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民国以后,绝大多数主官都是想把这里治理好,没有人主观上就想把这里治理坏了的。但做成一件事要讲天时、地利、人和,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哪方面差一点都不行。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也得需要干部们努力,乘势而上,才能有好的业绩。皇城根儿下,给承德百姓带来灾难的,比如汤玉麟等人,为人所不齿,而夏熙、海忠等给承德做出突出贡献的官员,则修建祠堂以纪念他们。据尹忠老人记忆,道光八年(1828年),热河都统海忠在西大街路北,建过三座祠堂:供奉历代名宦的“名宦祠”、历代明贤的“名贤祠”和供奉节孝妇女的“节孝祠”,只是到了1937年承德县公署登记时,这三座祠堂都已经不在了。海忠是承德历史上有作为的官员之一,他修建了名宦祠,供奉好的官员,而他自己,在去世后也被人们供奉在了名宦祠里了。
道光九年(1829年)年底,热河都统成格向道光皇帝跪奏:(承德)知府创修郡志告成,缮写正本,恭呈御览事。向道光皇帝汇报《承德府志》编纂完成。成格在汇报中特别提到:该府海忠捐廉创修郡志,独立承办完竣,可否量予鼓励之处?皇帝很高兴,说:“热河承德府知府海忠捐廉创修郡志,独力承办,加恩,著交部议叙。钦此。”负责向皇帝汇报的热河都统成格任乌鲁木齐都统,加三级;承德知府海忠升任热河兵备道加三级又随带加级,记录九十一次。道,是道台、道员,是省以下州、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热河兵备道,是热河军政一把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为就有位,现在我们看到的《承德府志》是光绪十三年四月承德知府廷杰、教授李世寅在海忠的版本基础上重订并印刷出版的,是研究承德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那么,海忠在承德只是编纂了一部《承德府志》就升官了吗?不是,这只是他为承德做出的贡献的一部分。
回想第一个教师节那年,我刚去宽城一中读书。那个时候,宽城出台了一个促进当地教育的政策:农村户口的学生,每个月也有30%的细粮供应。现在的农村全吃大米白面了,而在那个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只有城市户口的人每个月才有细粮供应。当时有这样的政策出台,县领导也是冒着一定的风险的。我在一份材料上看到这个记载后,由衷的对当时的宽城县领导感激。道光六年(1826年),满族正红旗出身的海忠,任承德知府。他上任伊始,就视察了承德秀峰书院。见书院处在板棚闹市区,又年久失修,就请示热河都统英和,要求移建书院。1828年,书院建成,请英和题写“振秀书院”,自己题写“紫塞同文”匾额,挂在讲堂前楹。上行下效,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劲头。修建书院时,海忠带头捐献自己的俸银,其他官员也跟着捐献,书院建成后,他为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再次提请各位官员捐献养廉津贴,每年可得银300两,用于书院的房屋修缮、教师奖金、冬季取暖费用等开支。有了好的学校,还要有好的老师,备受争议的衡水中学成绩好,除了生源掐尖外,还掐了最好的中学教师的尖儿,老师有一缸水,才能教学生一瓢水。海忠也深知这一点,他从霸州聘请来一位叫崔延沼的人,来担任振秀书院山长兼主持。这个人进士出身,熟读经史,学问渊博,他来了以后,同时担任承德府学和振秀学院,相当于教育局长兼任高中校长,使承德学风日盛,名噪一时。海忠这人还是承德农业技术学校的鼻祖,道光九年(1829年),他还租了两间房子,聘请男女各两名教师,教授乡间纺织技术,促进承德农桑发展。就在海忠发展承德文化教育事业风风火火的时候,一个风水先生来了,从而让承德又变了一个样。
半壁山,位于承德市区南部,《承德府志》说它“山势圆穹,以其型如半壁,故名”,我们现在看到的摩崖石刻“文明福地”是当时的热河都统英和所写,而“半壁山”三个字则为海忠所书。文明福地,不是每一个城市都称得上的,承德人一定要珍惜、爱护这个城市。形家,也叫堪舆家,老百姓俗话说就是看风水的人。清代大儒顾炎武说他祖上时说:“先考葬祖墓左四十年,其左有池,形家或言兆有水。过去一段时间把风水学当成封建迷信,现在被看成是环境学和城市规划的一部分。道光八年(1828年),承德来了一个风水先生(形家),对海忠说:(半壁山)其巅宜楼,则文明盛。于是,海忠就带人修建了这座楼,并在上面修建了魁像。修完以后,树碑。海忠事实上是很会处理领导之间的关系的,他把好事都做完,然后把功劳记到自己的顶头上司的头上,请都统英和为魁星阁题辞,是为《半壁山魁星阁碑辞》:
热河半壁之山,武列水迎其麓。壁高百余仞,临流嶒峻,为此郡东南常羊之维。形家言其巅宜楼,则文明盛。太守海君忠率邑人士规而葺之,设魁像于其上,谓奎,与壁连体。人有疑以奎为魁,不知奎为文章之府,居北方元武七宿之一。而魁则北斗之第一星,或曰斗一至四为魁。《史记·天官书》曰:“斗魁戴匡六星为文昌,所主不同,而皆为文昌之宿,魁与奎一也。”楼成,太守摹其月日于石,属余辞,以泐诸壁。曰:
英和也很会为官,他在很短的碑文里夸赞了海忠一番,说这件事情做得功德无量呀!领导之间、上下级之间尊卑有序、礼貌有加、互相帮衬,最后成就事业也成就领导自己,反之,互相拆台、互相诋毁,最后谁也好不了。
在一个山上盖一个楼,就能让这个地方文明,那还要文明办做什么?还要教育局干什么?海忠海大人就那么迷信吗?他到任第二年,修建完书院,歉然于“魁像无俎豆区”,俎豆,是祭祀和崇奉的意思,于是就请当地的一些有名望的老人(紳耆),和他们商量怎么办这件事。有人拿着图纸过来说:您担忧老百姓懒惰贫困而教他们纺织,担忧士子荒废而修建书院,现在又鼓励他们考取功名,谁不夸赞您一心为公的好思想呀!估计这就是那位风水先生,他接着说半壁山的地势和风水:
附郡半壁山,拔地百余丈,高不与众山等,而群峰若拱若揖,俯仰罗列,环山细流,波光如镜。实则挟兼万壑,作势奔注,叠涨层澜,忽慑于山之灵而弗敢肆。乃山之巅,顾不削而平,非造物者预施斤斧,以待夫人之为之欤。山东西宽八九丈,自北而南任坦步者半里许,极北濒隘,俯临大河,撑空若承露之掌。于斯载公之德,因众之力,位神巽方,构以祠宇,则文脉于以延,人文于以盛。鸠工庀材,请任其役。语竟揖退。
网络图片
中国古代故事里经常出现“语竟揖退”这样的人,多是神仙指点迷津,比如传说修建六和塔时,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现身,指点在塔顶上安装设备等故事。但这位不是,这位是实实在在的人。魁星楼建成后,“杰阁飞楼,工巧臻至,以妥以固,曰神来宅”,大家都夸海忠这件事做得好。
以魁之凭扼郡之秀, 膴仕巍科,瞬且标胜海内,然士之端品励行,宜先求其无愧无怍,斯足以符地灵而傲神佑也,诸生其努力焉!是役也,郡人士柳君杲实倡首义,而董厥成,固前之挟图进说者,太守何功焉!
膴仕巍科,膴读乌, “膴仕”和“巍科”都是金榜高中的意思,211、985、双一流什么的。海忠强调,学生们首先要“端品励行”,然后才会“斯足以符地灵而傲神佑”,所以,高考前去魁星楼拜神的,首先得学做好人,最后才能有好结果。他说,这件事情的功劳不能算到我头上,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尤其是柳杲实先生最早提议,董厥成先生把图纸都做好了,我有什么功劳呀!魁星楼建成以后,香火一直很旺,一直到1943年被大风吹倒,遂荡然无存。《清史稿辞典》里有一个海忠是这样介绍的:(?——1900)清朝将领,官紫禁城内护军参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城陷,阵亡。
修魁星楼、振兴承德教育的海忠,《清史稿》里没有记载,但承德人民应该记住他。
网络图片
魁星楼,有这样一连串的故事,绝对不是高考前烧烧香、拜一拜就能考好那么简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教育需要长远规划、统筹兼顾,该花的钱要舍得花,这都不是本人所操心的事了。一进山门,就有一五十多岁的人迎了上来,对家属说,你身体恐怕要有毛病,你掏红票就可以给你消灾,结果被掏去了两三张。后来有人说,那个时候魁星楼被几个安徽农民承包了,不知真假。
用档案讲述承德党史:当年为什么要撤销热河省
历史记忆:1976年9月9日,承德人民悼念毛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看侵占热河日军的最终结局
档案揭秘:国民党逃跑后的承德城,一片狼藉,一无所有,接管工作紧张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