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街张玉池小卖部的象棋故事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允许自由买卖了,当时叫个体户,由于我家地理位置好,就开了个小卖部,也就是卖些烟酒茶糖油盐酱醋之类的。

   那时我也就二十多岁,对于年青人来讲每天呆在屋里很是烦闷。那时候除了听听广播看看报纸也没啥其他的娱乐。怎么办呢,学下棋吧。我买了一副象棋放在柜台一角供来串门的玩儿,开始只有西后街的张飘、小响、文来、胜建等几人偶尔来下棋。逐渐来下棋的人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后街,全村各片儿的高手和爱好下棋的都来找我玩。西头的贺占、道口的老北果,园上的洒强、俊青二青哥俩、东头的朱虎林、国栋、李克勤、关城信用社的社长李法光、大街的张小双以及老教师赵度光等,都是当时村里水平挺好的棋友。端村的张铁良也是业余高手,精通江湖排局,也常来我的小卖部切磋棋艺。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张建华和和从外地返乡的张光明,他俩下棋的风格和手法完全不同,张逮华突出一个稳字,不见到大开大合的相互对攻,但结果总是能赢,尤其擅长残局。而张光明则是急攻猛打,速战速决,一般人还真是招架不住这三板斧。因为张建华是关城村的女婿,脾气性格又好,所以。跟他下棋出现失误可以悔棋,退几步都行,一直退到自己不吃亏,用他的话来讲:你退到棋盘刚摆上也行。主要是人家有功底,不怕你悔棋,他是我们公认关城村棋艺最高的。
    还记得有一年刚过完年,年初二,建华跟我说,咱县正月十五举办象棋赛,我给你报上名了。因为沦着和建华叫姐夫,经常开玩笑,我说,,你自己去吧,我可不跟着你去丢人。​过了十五以后,我见到他就问,姐夫得第一了吗?。他很认真的说。没有,第一名是个十六岁的小孩,漾堤口的,叫杨金辉,我们调侃了几句就下棋了。
    过了俩个多月,好象刚进三月,我和张洒强正在下棋,进来胖乎乎的一个少年买了盒烟,就站在屋里看我俩下棋,看我俩下完了一盘他跟我说,我跟你下一盘行吗,我看看这小孩​就答应了,心想快把你打发了得了,那知走了几步就感觉不好,根本不是人家对手,开局进入到中局我就投子认负了。当时围观的棋友十几人,我推荐他和洒强下棋,洒强也不行,我就问这小孩:你那村的?他说我凑堤口的。我又问他:你们村有个叫杨金辉的你认识吗?他说,那就是我噢。我们都哑然了,从此以后,以卖水果为主的小金辉经常来我店里下棋,经常是孤身一人,对付关城村众多棋手,一人与其对弈,“智囊团”则出谋划策还是下不住人家,他的到来对我们的棋艺有很大提高。
    转​眼到了六月,天挺热,有一天我和胜建在他电气焊那下棋,这时后街铁圈叔和他妹夫路过,他妹夫叫迎新,以前见过面,迎新说:哦下棋呢,看看下棋的。因为跟他叫姑父嘛,免不了调侃几句。我说:怎么,你想来一盘吗?
他也不示弱,
我要和你来一盘。
摆好棋子开始对局,开局我那几步棋走的挺顺。执红先行,兑掉一个大子后还有两个过河兵,占了绝对上风。一口保定口音的他开始自言自语:别闹呦,关城也是一万多口人的村尼,可不能麻痹大意……他开始认真琢磨每一步棋路,硬是把这盘非常劣势的棋板成了平局,可见人家真是有功底。铁圈叔介绍说上小学时曾得保定市少年赛的第一名。

    遇到高手不能失去学习机会,晚上我倆和张建华找到迎新大战一个通宵,结果是我们俩人输多赢少,差点一夜没开张。后来我常邀请迎新和杨金辉这样的高手在我小卖部里下棋。有机会与高手对弈,也提高了我们自身棋艺水平,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对中国象棋产生兴趣,并且棋艺提升很快。后街的张丑八、郭贺羊,西头的春强、立前,东头的朱贺新、同乐等都是后起之秀。​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应该是中国象棋在关城村最火的时间段。我的小卖部里经常是俩人下棋,一二十个人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每当走出绝妙好招还要复盘回味,反复推敲其中变化。
中国象棋养德导智,寓教于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趣味浓厚,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只是现在发达的网络太令人痴迷,才导致下棋者寥寥无几。象棋集文化、科学、艺术、竞技于一身,不但可以开发智力,锻炼人的毅力,而且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在小孩子中开展象棋活动,学习下象棋可以丰富业余生活,开发智力,增进健康,培养竞争意识,促进全面发展,真心希望我们关城村的象棋热潮再次有所回暖。

文/张玉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