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分享,张仲景“痛风”的专方!更重要的是治本!请看此文

今天这篇文章,是很多人不断找我问“痛风”有没有什么好方法,给大家聊聊,中医痛风如何应对。

这里用到一张经方,叫做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医圣《金匮要略》。

先看一个案例

话说是这样一个人,患者是50岁的中年男性,什么毛病呢?医院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什么表现呢?患者自述平均1-2天发作一次,发作时左脚脚趾关节、踝关节肿不显,胀痛、刺痛、热痛非常明显,不能忍受,影响行走,伴恶寒,神疲。自述是长期洗凉水澡引起痛风,至今已10余年,长期吃秋水仙碱控制病情。

看舌苔,发现舌质红,苔白腻,有裂纹,脉沉弦。

这个时候呢,老中医沉吟良久,写了一张配伍,我们来看一下。

炮附子30g(先煎),肉桂9g;桂枝24g,白芍18g,防风15g,生麻黄9g,细辛9g,独活24g,薏苡仁60g,茯苓30g,生白术75g,生苍术30g,生姜6片;知母24g;忍冬藤15g,全蝎3条,蜈蚣10g,地龙10g;炙甘草15g。

每日一剂,水煎分服2次

结果呢,患者大约用5副药以后,患者诸症得以明显好转,关节不再胀疼,不畏寒,精神状态好。

老中医效不更方,继续吃至20余副,每日行走超过5000步时开始稍有痛感,吃完27副后,每日行走万步仍如常人,然后停药。

这个医案,我简简单单写在这里,我希望您仔细阅读看一下,患者全身症状,看完以后呢,您接下来听我解析就容易多了。

咱们中医讲:痛风是由风寒湿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闭阻经络,损伤筋骨而产生。病程长久,病情顽固多是寒湿凝滞,深入骨髓,阻滞气机,引发剧烈疼痛。

气机不通,日久可郁而化热。所以常常见痛风久病的病人兼见热痛,或者是局部皮肤发热。但这种热是热在经络,骨髓仍是寒湿。寒湿才是本病的本质。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我觉得上述医案中的配伍是值得学习的。

桂枝芍药知母汤是医圣张仲景所创治疗诸“肢节疼痛”的经典名方,现在多用来治疗痛风,与一般止痛药不同,除了止痛效果好,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治本的方,特别是痛风史上十余年甚至几十余年的顽固痛风,常有起沉疴,断根的神妙疗效。

我们一起来分析下这个方子

一、祛湿寒三焦分治:

方中麻黄、生姜发表祛上湿而宣痹,白术健脾祛中湿而除痹,知母利下水而消肿。

二、止痛温通为主:

中医学认为,不通则通,通则不痛。痹病之痛乃是由于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不通而致,那么何以为通呢?气血之通赖之以温,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故痹病止痛当以温通为主,方中桂枝温经通络,附子温阳除痹,即是此意。

三、祛因防风有功:

根据病机分析可知,风邪为痛风发病之诱因,风邪善行于周身,呈骨节游走性疼痛。方中防风祛风胜湿,《神农本草经》认为,防风主“风行周身,骨节疼痹”。

四、缓急芍甘必用:

中医学认为,诸病之规律:初病在气,久病在血。痛风多呈慢性,且反复发作,故必有血闭而不行,即血痹也。《神农本草经》认为,芍药可除血痹。心主血,肝藏血,芍药秉木风而治肝,秉火气而治心,故除血痹。

你看,这就是来龙去脉。我这样一梳理,你应该读懂了。

这个方子的煎药方式与以往有些不同,因为这个方子有制附子,而且超过了6克,所以要先煎40分钟去除附子的毒性,保留附子的药性,然后再把其他药材放进锅里,一起再煎煮半个小时。煎出来的汤药分两次服用,饭后温服。如果不小心出现了附子中毒,要大量饮用甘草水。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我想向你展示的,是中医治疗寒湿痹痛的大法。膝盖不好关节炎痛风,不妨做个参考。非专业人士,必须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借鉴、应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