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魏晋南北朝369年,为什么北朝一统?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369年的纷乱争斗中,自229年三国鼎立开始,到280年西晋一统,开始长达37年的统一时代,后经历八王之乱,基本摧毁晋之一统,五胡乱华,后续的“永嘉之乱”,晋朝宗室的“衣冠南渡”,以王导为首的士族门阀建立东晋,占据南方,紧接着就是宋齐梁陈的新旧更替。而北方基本被五胡割据,形成南北胡汉分治的局面,大致历经五次一统,四次分裂:汉末分裂三国鼎立,西晋篡魏得之一统;西晋乱,五胡十六国由后赵一统;冉闵之乱,前秦一统;淝水之战乱,北魏一统;六镇起义崩盘,北周一统。

侯景之乱开始以后南北力量出现悬殊,北方基本占据优势,奠定了一统全国的基础,梁武帝的贪心基本让北方势力摧毁了南方的士族门阀宗族势力,政治经济文化能力,丧失对等的能力,北强南弱已成定局。后期的寒门陈霸先建立的陈朝与全盘汉化的北周对峙,无论力量和文化方面都占据不了优势,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也淹没在了杨坚篡夺北周建立隋朝的兵戈之下,南北朝结束,进入一统的时代。在这个369年里是一个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也是在民族融合的潮流,在不断的战争推动下的一统,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的横纵两方面的缓和。

魏晋带来的危机——阶级矛盾

西汉元帝开始的,官僚机构的腐化,地方豪族的出现,王莽阻止土地兼并的战略昙花一现,皇权弱化;东汉中期士族萌芽利用经学的传输巩固家族势力,同时宦官和外戚的斗争,让中央权力对于各州的管辖权的丧失基本,开始了汉末之乱。

士族的崛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三国时期在对抗季汉和东吴之际,曹操还先后发动十一次对外平定周夷战争一人一军扫灭乌桓,压制匈奴,平定西羌,降伏鲜卑,基本平定北方各族势力,将胡人内迁耕种,统一北方。先后压制豪族的崛起,一纸求贤令无论好坏出身有学问皆可,在不断打断世家大族对于经学的垄断。然而不久的曹丕即位确立的九品中正制度由各郡现任朝官的高门大姓品评人才,中正官一般由豪门大族担任,门第决定品第,成为士族门阀稳定自己地位的工具,庶族哪怕才智过人,难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士族和庶族的差距扩大,界限明显。

西晋继承魏制,更是因为士族门阀的支持才政变成功,所以占田令给予九品中正制度下士族和庶族更加明显得差距。士族门阀更是利用宗法的传承关系,以及土地特权,所形成与庶族的贫富差距,日渐形成矛盾,腐败奢侈的上层阶级掌控思想和权力,让整个社会陷入黑暗之中。

宗族的强盛。

司马一族认为曹魏的灭亡主要原因宗室没有权力。曹操借鉴于东汉皇室权力的衰败,对于宗室虽封诸侯但是没有权力,封地上有官监察,不得随意离开封地,打猎不能超过三十里,军事上数以老兵维护封地,不得调动部队。所谓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既违宗国藩屏之义,又亏亲戚骨肉之恩 。司马氏一族认为吸取教训,建国就先封27个同姓王之后根据宗室体系,分封旁系宗室王侯;司马炎又吸取周汉的教训,为了平衡分封皇子为王,达到数量的均衡,保持统一,同时扩大王侯在封地的权力 ,允许诸王驻军选拔,掌管封地的军权。这本是一件好事,巩固西晋的权力;然而同样是因为这样,贾南风的专权,损害士族利益导致的士族为幕僚宗王出镇,诱发的八王之乱。

因为士族代言的宗族战争的八王之乱,彻底掀翻了士族和庶族阶级之间的矛盾,曹魏时期内迁的胡人备受打压,加上地方诸侯的招兵买马,胡人在北方形成势力,同时对西晋充满怨恨;严重的土地兼并,土地税收,导致三十万百姓流离失所,引发大规模的李特,张昌的农民起义,如西晋末年的益州成汉集团就是流民建立。

五胡时期的纠葛——无法化解的民族矛盾。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成汉 、 前赵 、 后赵 、 前凉 、 北凉 、 西凉 、 后凉 、 南凉 、 前燕 、 后燕 、 南燕 、 北燕 、 夏 、 前秦 、 西秦 、 后秦 )占据北方首先面对的就是民族之间的矛盾,包括后续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北周宇文泰的改革在阶级矛盾和矛盾之间大作文章。

早期的五胡制度:胡汉分治——胡汉对立——胡汉对抗

刘渊建立的西晋衰败之后的第一个在中原建立的匈奴王朝汉赵,试图改变曹操在匈奴内部建立的五部分化的制度,恢复早期的部落制度。但是占据中原,虽然作为被汉化的匈奴贵族首领,算是对于中原文化比较了解,但是胡汉的矛盾,并没有因为刘渊的了解和个人才能而缓解,个人无计可施,于是采用胡汉分治

胡汉分治简单的说对于胡汉二族采取不同的制度,对于汉族采用一套模仿汉人官僚机构的帝国系统,对于胡族建立一套胡人专用的组织,二者互不干扰,同时实施。形成一套皇帝—官僚-州郡和大单于-酋长-部落的二部分组成的政权。

刘渊以汉室自称 (刘渊是西汉时期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汉高祖刘邦将一位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所以,冒顿单于的子孙都以刘氏为姓)伴随着不断的汉化倾向,但是胡汉分治就是搁浅了整个想法,就是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无计可施采取的观望态度,只是试图缓和而不解决

随着靳准之乱,刘曜夺取政权“以冒顿配天,光文配上帝”摒弃之前的胡汉分治,采取胡人统治的传统。后续的石勒取代前赵建立的后赵政权,延续早期的胡汉分治习俗,对于俘虏的士族采取优待,恢复士族阶级特权,恢复早期的九品中正制度,并随之带来的就是宗族之间的矛盾(这个我们在上面说过来源),胡汉体制的并存,开始出现了对抗,宗族之间的残杀,外戚宦官之间的争权夺利,为了平衡势力二者开始了一系类的内部争斗,加上石虎夺位内部已经开始不断的发酵,内乱爆发,与之首先碰撞的是士族和宗族之间,下面就是庶族和特权阶级摩擦,引起后赵的混乱。冉闵之乱,后赵陷入崩溃,北方又开始一片混乱的局面,随之接着的就是前燕和前秦。

五胡后期 :侨置郡县,拉拢士族,走向汉化。

前燕作为北方的少数民族一直延续着兄终弟及的母系社会制度,慕容廆以来想要改变部落制度走向集权国家,改变推举制度走向嫡长子继承制度,建立一个中原王朝的官僚体制,去维护政权,而这个想法的开始就是来自“衣冠南渡”。也就是五胡乱华,北方汉人的大逃亡。在九十万的迁徙之中大致分为三个方向:南奔东晋,西奔前凉,东奔前燕

侨置郡县早期是东晋吸引南下的士族阶级采取的安抚政策,前燕借助这一优势,积极推崇郡县设置,吸引安抚汉族同时建立起的汉族官僚体制,吸纳士族为之效命,并利用郡县的安定,使汉人本土化,促使文化交融,推动整个前燕的改革,在去除胡人一套的单于制度。但是由于内部的宗族斗争仍在延续,对于汉化的抵触,也在不断的战斗,在自身的内耗之中慢慢被前秦消灭。

前秦经受着关东浓厚的尚武氛围,对于士族阶级的重视很少,文化素养不高,饱经战火的前秦没有任何贵族腐化繁华的局面,到了苻生时期,胡族体制基本已经瓦解,单于制度难以见于历史乃至官方书信。苻坚接手的前秦更是加大力度打击贵族阶级,重用汉人武士,建立了强大的专制体制。但是这就会回到一个历史一样的问题自秦一统到汉的豪强林立,到魏晋士族群起,在强大的专制体制之下轮回,这是无法避免的,这个时候给予苻坚只有俩个抉择,高度一统,全官自查;第二个就是拉拢阶级,维护政权。

但是苻坚对于贵族阶级的打击,使势力分散于各部重镇,促使中央实力空虚;同样是因为对于贵族阶级的打击,无法建立起完善的赋税制度,不能编排各户各家。在中央空虚,对于地方控制不足的情况下,苻坚一心南征,恢复一统,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的野心也在淝水之战中草木皆兵,灰飞烟灭。

淝水之战——侯景之乱:南方从巅峰走向落幕。

司马氏一族南渡在江南一带由琅琊王氏主导建立了东晋政权,所以整个东晋是“王与马,共天下”,是整个士族门阀握权在手的时代,奢靡玄幻的魏晋之风,玄学的自我崛起,佛教的大肆传播,有些醉生梦死的魏晋文臣走向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大门,开始无神论,追求自由散漫。然而与之对立的北方一统霸主苻坚带领的前秦队伍浩浩荡荡的冲了进来,恒谢二族掌管的东晋局面稳定,看似浩荡的前秦军队,因为融合多民族,对于将领的信任程度,内部的矛盾,包括一直想复国的燕。八万晋军击败八十万前秦部队,乘势北上收复黄河以南疆土,后因谢安去世,陷入守式。东晋本因此保住了五胡之乱而南下的中原文化,保存了仅存的生命火种,遏制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不久苻坚被杀,北方分裂十国,再次混乱。

然而本该形式大好的东晋也在士族和寒门之间的斗争中瓦解,刘裕在镇压孙恩,讨伐恒玄,攻灭南燕之中获得东晋军权,寒门刘裕废帝建立刘宋。南方开始了庶族走向舞台的时机,也是南北朝的的南朝开始。宋齐梁陈的帝王均为寒人出生,夺权上位,为了巩固机要大位,对于办事不力的士族阶级开始打压,大部分庶族阶级崛起,同时打压地方贵族,内夺其权,同时任用庶人作为典签架空各州郡的王侯权力,进一步加强皇权,削弱士族门阀,庶族登上了历史舞台。

然而过度的集权就会有一个坏处,就是国家兴衰全由帝王一人决定。而南朝的鼎盛和衰败均要从梁武帝说起。早期的梁武帝克己复礼,推广文化,军事出奇,收复汉中等重地,然而晚年过于信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诞生于此时,后期的对于侯景的处理不当,起先投降于梁的侯景,起兵造反,毁掉繁华的建康,中古繁华付之东流,三吴地区士族门阀消灭殆尽,北朝乘机南下攻占淮南江北西南地区,基本奠定北强南弱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宇文泰改革,全盘汉化,民族矛盾化解。

北魏地处偏远,距离中心地带又远,然而作为北朝的统一者,为了完成整个国家的政治和民族矛盾,早期的宗主督户制度,对于汉族豪门大族的认可,对于胡族的妥协,共同承担起国家权力。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了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改革的重心始终是离不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

这个时候诞生的就是均田制,北周的宇文泰改革如出一辙,都是在整治吏治,给予百姓土地,降低赋税,消除豪门贵族的经济特权,取消门荫制度,限制门阀兼并土地,从而缓解阶级矛盾。更是从文化上全盘汉化,禁止鲜卑服饰,鲜卑语,鲜卑名字,促进北方与整个汉族的融合。

然而改革永远不是那么一路顺风的,崔浩的分明姓族,太和改制的阻碍,接受汉文化的鲜卑贵族门阀化,于是有了三方矛盾的产生,秦汉帝制的皇权,门阀士族的特权,部落贵族荣誉。以及包括联姻形成的中层阶级,来自鲜卑内部的武人集团,再一次爆发了阶级矛盾。而北齐继承了北魏的所有特点,也消失殆尽。随之崛起的宇文泰或许不会想到隋唐这样的盛世王朝,由自己一步一步建立的地基。

北周在此崛起的过程中,开始了治心身,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去除门荫制度,看才不看人,有了科举制度的源头,更进一步废佛运动,取消寺庙,没收土地,并僧入户,增加赋税。与此同时以《周礼》制定制度和礼仪,这个时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渐渐的缓解。一道关中道路逐渐铺展开来,自古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尚武的关中地区,似乎没有像前燕那样,尚武的门阀少了奢靡,凝聚了北镇武人,关陇贵族和北魏士族的三方形成的关陇集团,建立文武合一的府兵制度,以军国社会运转王朝,历经百年的内部冲刷,融合成为一体的关陇豪族不在是一家一姓,而是政治的本土化,统一化。以关中本位制度的建立,北周乃至后面的隋唐,都处在政治的主流,这个时候王朝的矛盾不再是民族阶级矛盾而是贵族门阀之间的碰撞。

不可避免的大势所趋,北方一统。

自侯景之乱,南方的士族门阀根基已经基本拔除,阶级矛盾也缓解,寒门登上政权,这个时候是王权专制的时代,也是一个人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时代。北齐大乱之际,南朝陈国大将吴明彻趁机北伐,收复淮泗之地,后北齐灭亡之际,乘乱想再次得到果实,结果在彭城被杀,全军覆没,再次失去土地。稍稍崛起的江南士族再次覆灭,士族退出舞台。这个时候是寒门专制的社会,迎来了昏庸无道的陈后主,以及恩幸乱政的加速,国家走在边缘路上。

与之对立的是经过不断实践,无论是胡汉分治还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还是北周六镇的全盘汉化,一统的北朝基本完成民族融合,民族矛盾解除,关中本位制度促使阶级矛盾转向门阀与门阀之间,政治核心转移,不在是占据整个王朝的资源,加上杨坚建立隋朝,南朝汉族文化的特有性的消失,府兵制度的完善,人口发展多于南方,骑兵优势,占据上流顺势而下。二者对比一统就可以言明,隋之一统,369年的纷乱融合也宣告着他的主人到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