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为什么父母去世后,很多兄弟姐妹都不再来往了?
传统观念认为兄弟姐妹是一个人除父母以外最亲的人,他们会在像父母一样包容彼此的小毛病,在彼此有困难时出手相救。然而现实却比观念残酷,父母去世后很多兄弟姐妹都不来往了。
不愿往来的原因有很多,但大抵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兄弟姐妹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感情
中国式父母的养育往往以省心为标准,在中国多姊妹的家庭里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是老大,你让着她。”所以他们对孩子的要求通常都是听话懂事,可是孩子是人又不是物件,不可能说听话就听话。
每次孩子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父母们为了尽快平息战争,会用自己的强权压制孩子,而不理会究竟谁对谁错。久而之久,孩子之间就失去了真正介入彼此内心深处的通道,反正无论事情怎样都要遵守长幼有序的规则。
所以在很多兄弟姐妹之间只有规则,他们并感受不到彼此陪伴、共同生活的情谊,对方对自己来说只是拥有共同的父母的陌生人。一旦父母这个关系枢纽消失,通过父母强制建立起来的兄弟姐妹规则自然而然就会坍塌。
《小王子》里小王子有一朵美丽的玫瑰,他每天悉心照料精心呵护。当他来到地球上,他看到成千上万朵玫瑰,他很难伤心,但不知道为什么,他还是放不下自己的那朵玫瑰。直到有一天狐狸和他说:“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和心血,才使你的玫瑰变得美丽。”
任何人之间的关系都一样,只有真的用真诚和时间陪伴过,对方在自己心里的位置才会不一样,才不会在权衡的时候首先放弃这段感情。所以,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是彼此付出、经历、交流的总合。
很多人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血浓于水,这一理论实际上和人性本质相去甚远。即便有血缘关系,没在人性里撕扯过的感情,其实和路人甲乙丙没有什么两样,更别提有些兄弟姐妹之间还存在着严格的规矩,谁会在离职后还会和已经没有利益牵扯的领导联系。
第二,个人差距过大
纵然是一母同胞,不同的孩子之间也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会随着年纪的增长,体现在价值观、生活方式、阶级层次等方方面面。如果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彼此之间注定会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而渐行渐远。
成年人之间讲究的是价值互换,如果彼此之间没有情感基础、亦不存在交换的价值,走散几乎是必然的结果。因此如果你非常珍视自己的兄弟姐妹,且他们皆非常优秀,那为了保持这份情谊,个人也应该努力不掉队。
第三,父母偏心
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好不好,其实最根本的还在于最开始父母如何做。父母如果从小不在乎引导孩子之间感情,甚至长期偏心,那么孩子在成年以后关系良好的可能性很低,当父母离开人世,彼此的联系即会骤减。
父母偏心造成兄妹感情不合的情况,在我们这个国家非常普遍。
重男轻女的思想顽固难消,它深深地根植在很多父母的心中。近几年的热播剧《都挺好》,苏明玉的遭遇就是很多女孩的缩影。她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得不到家里最好的资源,要把最好的一切让给哥哥或者弟弟。明明同父同母,待遇却截然相反,久而久之,兄弟姐妹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有的甚至反目成仇。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切恩怨情仇皆事出有因。那些以为多生几个孩子,兄弟姐妹长大之后会彼此帮衬的父母,如果没有做好早期的培育工作,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所以,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在自己离开世界以后,依旧能够是彼此的依托。那么,首先在养育的过程中就要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确保自己给每个孩子的爱都是均匀的;
其次尊重孩子,以及孩子之间的关系,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果一有矛盾就采用息事宁人的办法,总会有一个孩子要受伤的,如此一来关系注定难以平衡。要谨记孩子们的事情先让孩子们自己去处理,处理不了再介入。
人和人之间,能成为彼此的家人是一种福分。
若拥有了这份福分,请彼此之间记得珍惜。这个世界没有多少人,能像兄弟姐妹一样,和我们同吃同住,一起长大,一起见证彼此的成长。若能好好珍惜,那便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作者 | 汤米
编辑 | 前后黑白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Field T, Vega-Lahr N, Scafidi F, Goldstein S. Effects of maternal unavailability o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986; 9:473–478.10.1016/0163-6383(86)90019-6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