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与回潮:不中不西,又中又西|彦平·早茶夜读754

754 |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过渡与回潮:不中不西,又中又西

文/ 彦平
35岁,编辑

━━━━

所谓“建筑就是凝固的历史”,看懂建筑也就等于读懂部分历史了。反过来,如果不了解历史,满眼的建筑恐怕就像时期混乱的历史事件一般,越看越眼花。比如对清末和民国那段的历史,我总头大,投射到建筑上,看那一时期诸如上海、天津、南京的两三层小楼,好像每个都不一样,但又像有某种相似的风格。

国庆期间我去南京转了几天。旅行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看建筑在建筑间穿梭,恰好又在读《首都计划》这本书,或许通过建筑去了解南京民国时期的建城史和历史是一个方便的切入点。

1927年国民政府正式定都南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首都建设。建筑大致按功能可分为几类: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公署、商业区及商店、住宅区及住宅,还有其他公共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等。

按《首都计划》要求,大型的公共、政治性的建筑,尤其要尽量采用中国传统形式,比如宫殿大屋顶的形式等,由没能实现的《中央政治区图案》可见,“中央党部”所在的建筑很像天坛了。再比如南京博物院便是由梁思成设计,采用了仿辽代的宫殿大屋顶。

中央政治区图案

南京博物院

对于商店、住宅类,《首都计划》则提到,因性质不同,“不妨采用外国形式,惟其外部仍须具有中国之点缀”,“凡外墙之周围,皆应加以中国亭阁屋檐之装饰物”。

现在在南京,很多年轻人选择去颐和路公馆区拍民国风的婚纱照和写真,因为那里建有两百多座当时民国政府要员的宅第公馆,大多是两层的洋房,是按照《首都计划》实施最大住宅示范区。

颐和路公馆

这下清楚了,才把民国时期中国人自己建的小洋楼与上海、天津租界区的各种英式法式以及折衷主义等风格的房子区分开来。希腊式柱子、圆的穹顶、塔尖、等是不会出现在这片公馆中的。而如《首都计划》所言,新住宅建筑会用“亭阁屋檐”等元素,以及回纹云纹花草纹等。

在离开南京的前一天,我去参观了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展览中正好也提到了“首都计划”,其中称那时的一部分建筑为“新民族形式建筑”,一下豁然开朗。

这种中西错杂于一体的风格也并非突然出现。在《首都计划》颁布之前,建于1917年的南京大学的北大楼便是一处中西结合的建筑。北大楼由美国建筑师设计,是左右对称的坡屋顶,中间是一座高高的塔楼,五层正方形的楼,用了十字形脊顶,但其实是西式钟楼的变体。因为最初这是一所教会学校,据说当时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降低国人对外来宗教和传教士的抵抗心理,增加认同感,这是老外的考虑,虽然与民国建设中西结合风格的建筑初衷不同,却达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

南京大学北大楼


带有十字脊及中式元素的塔楼楼顶

民国时期建造的这类既非西方风格,也非中国传统大屋顶的新民族形式建筑,“一般采用现代的平面组合体型构图,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或采用现代屋架的两坡屋顶,造型简洁对称,在檐口、墙面、门窗、入口部分以及室内施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建筑图案。”

民国刚刚结束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制度,是清朝灭亡后政体彻底改变的新国家,期间经历了西方文明冲击,新文化运动等,封建的意识形态灭除了,但几千年来的建筑文明和墓葬形态等不可能一下子全抛弃(否则全抛弃了用什么呢?)。因此在纪念性的建筑中,比如中山陵、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等,还是建造了巍峨的牌坊、类似佛塔的灵谷塔,以示庄重和缅怀,但是如在中山陵的牌坊之后、陵墓之前,并没有再建造传统的石人石马,而代以大片的草地和雪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宝山革命公墓,雨花台烈士陵园,都没有再建类似风格的大型牌坊和传统式的塔。

中山陵牌坊

东南大学教授、建筑学家刘先觉在一篇访谈中总结道:“民国建筑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建筑,也就是说从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向现代建筑形式的过渡。”最终,“新民族形式”风格的建筑在一众此时期摸索的建筑风格中逐渐被放弃。

对于建筑,不知您是否和我一样,很容易认为它们自然就是那个样子,从来就在那里,一直是那样的风格,除非结合起历史,连缀各时代的同一类建筑,才恍然发现它们原来彼此都有联系,同一类型的建筑在不断创新、演变、消亡,间或复兴。

最后联想到,南京的东南大学建筑系如此厉害,定是与南京历史上的这次建设高潮有必然关系,前文提到的刘先觉教授便是梁思成的弟子。当时的建筑师和学者对建设首都纷纷献策,设计方案,参与竞标,为这座城市除了留下一批闪耀的建筑,还留下了相承至今的建筑人才血脉。

今晚二条

写信找信一念想,寻书编书两头忙

六十年前的书
每次翻起来都小心翼翼,所以相当慢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如何设计一个新首都?| 行业“冥”灯,老脸往哪儿“哥”| 每一次码人,都觉得是要收钱| 首都的偶像包袱| “首都计划,让南京吃够了老本”| 无力的卧谈:南京到底适不适合做首都| 谁不想有一个《首都计划》| 侵略者如何收集一座城市的情报| 莫非是个中国人?|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