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所精致的学校
办一所精致的学校
朋友到一所农村学校任职,我去看她。沿着乡间公路,左转右转,终于在一处绿树合围的地方,找到这所学校。学校的环境很美,围墙外是大片的农田,一条幽静的林荫路直通校门;围墙内草木繁盛,还有一大片果树,真是别有洞天。和很多农村学校面临的窘况一样,优美的环境与人气的凋零形成鲜明的对比。校园里、楼道内,空荡荡的,平添一丝破败的气息,实在令人遗憾。朋友笑言:这是个适合读书的地方。我的建议则是:办一所精致的学校。
首先是钱的问题?事实上我们一旦把钱的问题排在第一位,则会离精致越来越远。一所精致的学校,不是钱结出的果,而是心开出的花。越是在发展困难的时候,发展思路就越发重要;越是在思路枯竭的时候,使命感就越发重要;越是在需要培育使命感的时候,情感就越发重要。办一所精致的学校,是需要投入情感的。
当我们对一所学校的情感深厚到一定程度,使命感会随着情感的积淀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健硕起来,它的最直接、最显著的效果是:让每个人把学校的发展视为己任——这便是使命感。使命感的建立,特别是团队使命感的建立,会产生神奇的场效应,激活在场的每一个体的思维和潜能。在相互碰撞、相互激发的过程中,发展的思路便会丰富起来,发展的路径便会清晰起来。
因为学校小,才更有可能精致。因为小,人与人的最直接的接触更加的方便,情感的交流更加的顺畅、人情味更浓。人情味也是生产力。把深厚的情感转化为强烈的使命感,并以此点燃每个人的智慧之光,后面的事情其实就变得简单了。办一所精致的学校,可否从经营情感开始?
至今我也无法为精致的学校做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我去到一所学校,凭着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会按照心中那无法言明的标准做出判断——这是否为一所精致的学校。我对一所学校的观察通常从细节着眼。比如,我会在学校的文化墙前站很久,认真阅读每段文字,其实我并不关心那上面写了什么,而是在寻找错别字;路过教师的办公室,我会驻足一会儿,甚至走进去看看,其实我不关心老师们在干什么,而只是看看工作环境、物品摆放。教师的办公桌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地方,上面藏着很多的秘密。精致与精细的关系犹如水乳不可分离。精细了之后也许不会精致,但要想精致则必须精细。
因为学校小,才更有可能精致。因为规模小,就更有时间和精力在细节上下功夫,把细节做得更加精细。也因为规模小,就没有必要想那些轰轰烈烈的事情,更没有必要追求那些热热闹闹的效果,安安静静的做一些小事情,踏踏实实的推进一些小变化。短时间内也许真的拿不出清晰的发展思路,着急是没有用的,那就从细节入手,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做起。有一天你会发现,一所精致的学校就这样成长起来的。
课程改革把人们的目光越来越聚焦于所谓的课程,课程建设掀起热潮,而农村学校和小学校再次输在起跑线上。因为课程建设拼的资源,无论是软资源还是硬资源,农村学校和小学校都没有优势。没有优质的课程就不能建设精致的学校吗?对小学校而言,还是要先从课堂开始。因为学校小,管理者更有可能关注到每一堂课;因为学校小,教师更有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把课堂做的精致一些,再精致一些,以精致的课堂,成就精致的学校。
当然,在轰轰烈烈的课程建设中农村学校和小学校也并不是无所作为。弘扬乡土文化,集中力量做一门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精致的课程,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那些处于农村地区的小学校,与当地的经济、文化、风俗存在着无法割裂的血脉联系。把他们挖掘出来,并据此发展为学校的特色,不仅于学校发展大有裨益,而对当地的文化建设亦是善举。我们既要培养能够走向世界的人,也要培养能够造福桑梓的人。对乡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发扬,是身处农村的小学校的使命,亦是身处不利地位的小学校的发展机遇。
扎根乡土文化,做一门精致的课程,办出学校的特色,成就一所精致的学校。
离开学校的时候,我特意停车向周边看看,一片生机,充满希望。
封面及文中图片均为顺义教研孔建斌老师摄影作品,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