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深鞠一躬,但我倍感沉重

她深鞠一躬,但我倍感沉重

作者:李广生

参加一所学校的教师发展论坛,观摩了一节数学课的现场教学,听了几位青年教师的成长汇报。这些“小老师”站在讲台上很有范,或是娓娓道来,或是慷慨激昂,不由得使人想起李商隐的诗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校长发言。她是我非常敬重的大姐,一位学习力和执行力超群的校长。她走上讲台,没有例行公事向所有人鞠躬,而是转向教研员的席位说:教研员为促进我校青年教师发展付出了辛勤劳动,借此机会向大家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她深鞠一躬,全场响起掌声。
那一刻,我倍感沉重。
青年教师发展是我很早就关注的一个主题。我曾经工作过的一所学校任课教师80%以上都是年轻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入职的教师,而我自己当年也很年轻。我听过每一个人的课,和每一个人进行过不止一次的深入交流。听课和交流后我总要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反思随笔。我把这些发到网上的教育论坛,被一家出版社看中,结集出版。还有一部分文章被河南的一家教育报连载,编辑还把读者来信转给我,让我回复。2008年,我离开了这所学校。梳理那些年对教师发展的思考,我绘制出一幅教师成长曲线,把教师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并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但编辑把名字改为《从教师最近发展区寻找出路》,篇幅压缩了很多。
我自以为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师发展的经验,还到全国各地“兜售”,但现在再看,那些所谓的经验大多是小技巧,登不了大雅之堂。
提出“生命课堂”之后,我意识到必须要有一批热爱生命的教师,才能让“生命课堂”具有生命力。于是我又转向教师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教师的五项修炼。概括而言就是:以教学主张为暗线,以实践反思为明线,通过1.提出核心问题、2.聚焦关键事件、3.建构教学主张、4.积累教学智慧、5.修炼教学风格这五项修炼来促进教师发展。同时我借鉴了叶澜教授的主张,把教师发展定义为教师的全人成长而不仅仅是专业发展,因为在我看来,教师是“一群用生命工作的人”,他们的人生是“教育人生”。“生命课堂”因此和“教育人生”建立起联系,“一群用生命工作的人”,即热爱生命的教师,是把它们结为一体的纽带。
至此我以为自己对教师发展的认识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但实践中的种种困境让我不得不承认,距离成为最理解课堂和最理解教师的那个人,我还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
这条路并不艰难,也看不到任何风险,行走的过程好像很轻松。但是,你就是走出不来,就是一直在原地打转。那些在培训现场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教师,一旦回到教学现场立即恢复原貌。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课堂还是那样的课堂。我更为担心的是青年教师,他们成熟的太快,还没有经历青涩便已经老气横秋,甚至有点未老先衰的趋势。我曾对一位校长说:拜托,让那些年轻人多年轻几年。她好像并不很赞同我的观点,她不理解我,但我理解她。
我越来越觉得促进教师发展是天底下最难的一件事,教师培训很可能是最不靠谱的一件事。我总结出三点归因:1.教师是世界上最固执的人。因为教师以改变别人为己任,所以会下意识的拒绝自己被改变。2.学校是世界上最保守的地方。因为学校以文化传承为己任,所以会习惯性的忽视创新。3.教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作。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怎么回答都没有错。人类的学习之谜至今没有解开,经验依然是教学中最宝贵的财富。那些所谓的教育教学理论,经常在课堂上暴露出局限性而不是表现出实效性。所谓学校教育,就是一群最固执的人在一个最保守的地方从事一项最复杂的工作。改变一个教师,不仅改变他的观念,还要改变他的行为习惯,真的比登天还难。
教研员真的能够承担起这份责任吗?教研员如何承担起这份责任?搞几个讲座、组织几次活动、听几节课、评几个奖,效果究竟有多少?想到这些问题,心情确实很沉重。事物都有两面性。会不会在促进教师发展的同时也会对教师的发展产生阻碍,会不会以调动少数人发展的积极性为代价而伤害了更多人发展的积极性,会不会成就了几个人但平庸了很多人……
这些年的经历让我渐渐明白,作为一名教研员,挡在我面前的“敌人”并不是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和花样翻新的教学方式。它们看得见、摸得着,我能够把它们逐一攻克。不就是深度学习嘛、不就是大概念教学嘛、不就是整本书阅读嘛、不就是核心素养嘛、不就是合作探究嘛,没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做课、磨课等多种方式让它们出现在课堂上。事实上看不见、摸不着、好像并不存在但又无时不在的、可以称之为文化的那个东西,才是我们最强有力的敌人。学校文化、教师文化、办公室文化的强大同化作用,让许多促进教师发展的措施如泥牛入海一般。遗憾的是教研似乎并不关心文化……
教研转型的压力和呼声越来越大,探索和实践也日益丰富。但就我之所见而言,大多数的转型还是形式的转型,并未深入到文化层面。我曾写过一篇短文概述教研六十年的发展历程,教研的三驾马车:1.教材辅导、2.教学指导、3.考试评价,一路奔驰走到了今天。亦官亦师的教研文化在教育界心中根深蒂固,外部发力促进教师发展,而不是增强内力激活教师成长,依然是教研文化的主流。
赋能成了热门词汇,自然被引入到教研领域。教研何以为教育赋能、为教师赋能?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的是: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什么、教师的自主发展需要什么。在管理学中,赋能这个词是指是企业由上而下地释放权力,尤其是员工们自主工作的权力,从而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驱动企业组织扁平化,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才智和潜能。因此,教研也将面临一个组织架构的重建问题。是行政化的组织架构还是学术化的组织架构更有利于为学校和教师赋能,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校长走上讲台,畅谈她的规划。我隐约感觉到,她所传递的不仅是具体的措施,更是一种包含着期待的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