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152):亭亭玉立——释“立”

本文约8000字,阅读约需要16分钟


汉字探微

(152)

亭亭玉立——释“立”

朱英贵

一、“立”字小引

“亭亭玉立”这个成语据说是来源于明代张岱的《公祭祁夫人文》:“一女英迈出群,亭亭玉立。”至此以后便用来形容女子身材细长、身高挺拔,有时也用来形容可比拟女性美的花木,唯独不用来形容男子高俊。

其实,“亭”字的造字本义就是“高”的意思,从“高”省,“丁”声。而“丁”字又是个男性符号,所以“亭”之高本是具有男性特征的,雄起于地面的中华古建筑“亭子”即为其证,至于“玉”嘛,也本来就是个含有美意的词,自古以来男女都可以用,所以拙笔认为“亭亭玉立”也就是高高挺立的意思。

这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立”,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不妨可以说,能以直立姿态立于世的动物就是人。可见这个“立”字乃是描摹人类形体特征的最佳初文,本文就来谈谈这个“立”字。

二、“立”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立”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立”字的甲骨文字形,由“大”和“—”构形。“大”,象人正面张开双臂双腿站立之形,独体象形;“—”,表示地面,表示站立的意思,造字本义应该是表示人站立在地上。

《说文解字》卷十立部:“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凡立之屬皆从立。”其中“住也”也就是停止在那里的意思。徐铉注:“大,人也。—,地也。”许慎与徐铉所解均符合甲骨文的造字理据。

金文形体承继甲骨文字形,小篆字形为了适应篆文的婉转线条而略有变异,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的现代汉字的形体已经失去了正面人形立于地面的形象,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则解为:从“亣”在“一”之上,这样解说“立”字,其构字理据已经遭到破坏。

    三、“立”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立”字的造字本义就是站立。例如:“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书·顾命》)再如:“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又如:“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史记·项羽本纪》)

“立”字由此“站立”的造字本义可以朝着如下三个方向引申,每个方向的引申义又可以产生一些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建立,设置。例如:“立太师、太傅、太保。”(《书·周官》)再如:“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诗·大雅·绵》)又如:“大夫无得缮冢墓,理宫室,立台榭,筑墙垣。”(《管子·轻重甲》)

由此引申义又可以产生如下一些间接引申义:

一是表示制定,订立。例如:“禁立而莫之司,不可。”(《商君书·开塞》)再如:“谢了大人,怎生得个立文书的人来,可也好那。”(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二摺)又如:“哥哥,则今日请我友人李社长为明证,见立两纸合同文字,哥哥收一纸,兄弟收一纸。”(《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

二是表示确定,决定。例如:“恭陵火灾,主名未立。”(《后汉书·郎顗传》)李贤注:“立犹定也。时考问延火者姓名未定也。”再如:“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如:“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清·澎端叔《为学一首示子侄》)

三是表示建树,成就。例如:“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再如:“所试才一郡,而所立如此。”(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

四是表示成立,成功。例如:“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礼记·冠义》)郑玄注:“立,犹成也。”再如:“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孙子·军争》)

五是表示长成,成熟。例如:“时岁灾旱,祈雨不应,乃上表曰:‘比年不登,人用饥匮,今复久旱,秋稼未立,阳气垂尽,岁月迫促。’”(《后汉书·张奋传》)李贤注:“立,成也。”

其二,表示立身,立足。例如:“君子以立易方。”(《易·恒》)孔颖达疏:“君子立身得其恒久之道,故不改易其方。方犹道也。”再如:“群臣以力为政,彊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晏子春秋·谏上二》)又如:“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由此引申义又可以产生如下一些间接引申义:

一是表示存在,生存。例如:“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战国策·燕策三》)再如:“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汉·刘向《说苑·立节》)又如:“一尘不立浑输我,即境心安是故庐。”(宋·范成大《次韵宗伟温伯》)

二是表示扶定,确定(某种地位)。例如:“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左传·隐公三年》)再如:“废长立少,不可以教天下。”(《晏子春秋·谏上十一》)又如:“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史记·高祖本纪》)

三是表示登位,即位。例如:“桓公立,乃老。”(《左传·隐公三年》)再如:“数年,威王薨,宣王立。”(《战国策·齐策一》)又如:“齐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史记·孟尝君列传》)

四是表示到达,面临。例如:“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老子》)再如:“乃为坛场大水之上,而与王立之焉。”(《韩非子·内储说上》)又如:“臣闻明主立政,有功者不得不赏。”(《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司马贞索隐:“《战国策》‘立’作‘莅’。”

五是表示出仕,晋升。例如:“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孟子·梁惠王上》)再如:“贤者立于本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汉·刘向《说苑·尊贤》)

其三,表示竖起,挺起。例如:“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书·牧誓》)再如:“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史记·商君列传》)又如:“望见单于城上立五采幡织。”(《汉书·陈汤传》)

由此引申义又可以产生如下一些间接引申义:

一是表示立刻,马上。例如:“于是吕泽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史记·留侯世家》)再如:“和气立应,天下幸甚。”(《后汉书·霍谞传》)又如:“大仇已报,立死无恨。”(《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二是表示推荐,推举(某人)。例如:“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杨伯峻注:“指推荐其子。”

三是表示显现,存在。例如:“德无所立,怨无所藏。”(《淮南子·主术训》)高诱注:“立,见。”再如:“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立,形命相须,以至终死。”(汉·王充《论衡·无形》)

四是表示流传,彪炳。例如:“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杜预注:“立谓不废绝也。”再如:“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孝经·广扬名》)又如:“显名立于世,光荣着于俗。”(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

五是特指“三十而立”。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例如:“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南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再如:“及年以过立,言悟日多。”(唐·刘知几《史通·自叙》)

根据上面对“立”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立”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立”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立”字的成语比较多,其中“立”字的含义大致有如下六种情形:

其一,成语中的“立”字表示站立、挺立的意思,例如:

比肩而立——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语见《战国策·齐策三》:“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

侧足而立——形容有所畏惧,不敢正立。语见《后汉书·吴汉传》:“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

重足而立——叠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恐惧。语见西汉·贾谊《过秦论》下:“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源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顶天立地——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语见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六:“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

鹤立鸡群——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源自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鸿鷑凤立——鸿鹄高飞,凤凰挺立。比喻超卓突出。语见唐·李白《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鸿鷑凤立,不循常流。”

金鸡独立——指独腿站立的一种武术姿势,也指用一足站立。语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我是‘金鸡独立’,要一足微长。”

立地成佛——佛家语,禅宗认为人皆有佛性,弃恶从善,即可成佛。此为劝善之语。语见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昭觉勤禅师法嗣》:“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立地书厨——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语见《宋史·吴时传》:“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立马万言——倚靠在马旁,马上写成一篇文章。形容才思敏捷。语见宋·王十朋《梅溪王忠文公集·上太守李端明书》:“唐翰林应长庚之梦,世号谪仙人,立马万言,而文章为天下之法。”

立足之地——站脚的地方。也比喻容身的处所。语见清·湘灵子《轩亭冤》卷上:“你们这班狂妄之徒,还有立足之地么?”

面墙而立——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源自《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墙面而立——指面对墙壁。目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亦作面墙而立”。语见《书·周官》:“不学墙面”孔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论语·阳货》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亭亭玉立——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语见明·张岱《公祭祁夫人文》:“一女英迈出群,亭亭玉立。”

英英玉立——仪态俊美的样子。语见《儒林外史》第十回:“适才会见令表叔,才知尊大人已谢宾客,使我不胜伤感。今见世兄如此英英玉立,可称嗣续有人,又要破涕为笑。”

坐立不安——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语见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回:“自从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

立谈之间——站着说话的一会儿时间。形容时间极短。源自汉·扬雄《解嘲》:“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

其二,成语中的“立”字表示立身、立足的意思,例如:

中立不倚——倚:偏。保持中立,不偏不倚。源自《礼记·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三足鼎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茕茕孑立——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语见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孤立寡与——指没有人扶持,没有人援助。语见清·侯方域《朋党论·下》:“岂有君子蓄用世之志而孤立寡与者哉!”

孤立无援——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语见《后汉书·班超传》:“十八年,帝崩,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都护陈睦,超孤立无援。”

鼎足而立——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超然独立——指超出世事离群独居。语见《淮南子·修务训》:“君子……超然独立,卓然离世。”

绝世独立——绝世:当代独一无二。当世无双,卓然而立。多用来形容不同凡俗的美貌女子。源自《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立身处世——立身:做人;处世:在社会上活动,与人交往。指人在社会上待人接物的种种活动。语见晋·无名氏《沙弥十戒法并威仪序》:“夫乾坤覆载,以人为贵;立身处世,以礼仪为本。”

立身扬名——立身: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相当地位;扬:传播。使自己立足于社会,名声远扬。源自《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特立独行——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语见《礼记·儒行》:“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遗世独立——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语见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立锥之地——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也指极小的安身之处。语见《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史记·留侯世家》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

贫无立锥——穷得连插下锥子那样小的地方都没有。源自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富者田连阡伯,贫者亡立锥之地。”

其三,成语中的“立”字表示竖起、挺起的意思,例如:

壁立千仞——壁立:峭壁陡立。形容岩石高耸。语见晋·张载《剑阁铭》:“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日剑阁,壁立千仞。”《水经·河水注》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

海立云垂——形容文辞气魄极大。源自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

家徒壁立——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源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立竿见影——在阳光下把竿子竖起来,立刻就看到影子。比喻立刻见到功效。语见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下:“立竿见影,呼谷传响。”

立木南门——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源自《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毛森骨立——森:阴森;立:竖立。阴森可怖,汗毛都竖了起来。语见元·无名氏《桃花女》第二折:“是三更时分了,觉一阵风过,吹的我毛森骨立。”

形销骨立——销:消瘦。形容身体非常消瘦。源自《南史·梁本纪》:“帝形容本壮,及至都,销毁骨立。”

阳煦山立——象太阳那样暖和,象山岳那样屹立。比喻人性格温和,品行端正。语见宋·胡继宗《书言故事·颜貌类》:“王君阳煦山立,宗庙器也。”

渊停山立——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语见清·钱谦益《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公生而孝友顺祥,笃诫明允,渊停山立,不苟訾笑。”

渊渟岳立——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语见晋·葛洪《抱朴子·名实》:“执经衡门,渊渟岳立,宁洁身以守滞,耻胁肩以苟合。”

其四,成语中的“立”字表示建树、建立的意思,例如:

标新立异——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于众贤之外。”

成家立业——指男的结了婚,有职业,能独立生活。语见宋·吴自牧《梦梁录·恤贫济老》:“杭城富室多是外郡寓之人……四方百货,不趾而集,自此成家立业者众矣。”

砥行立名——磨砺德行,建树功名。语见《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建功立事——犹建功立业。建立功勋,成就大业。语见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桂阳太守李温等,皆建功立事,有补于世。”

建功立业——建:建立;功:功勋;业:事业。建立功勋,成就大业。语见宋·苏轼《上两制书》:“古之圣贤建功立业,兴利捍患,至于百工小事之事皆有可观。”

矜功不立——矜:自夸。自以为能立大功而大功必不成。语见《战国策·齐策四》:“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

立功赎罪——赎罪:抵销所犯的罪过。以立功来抵偿罪过。语见《旧唐书·王孝杰传》:“使未至幽州,而宏晖已立功赎罪,竟免诛。”

立国安邦——建立国家,安定天下。亦作立业安邦”。语见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你看我立国安邦为相宰,那其间日转千阶,喜笑迎腮,挂印悬牌。”元·宫大用《七里滩》第一折:“自开基起运,立国安邦,坐筹帷幄,竭力疆场。”

立人达人——立:建树,成就;达:发达,显贵。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拉。源自《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立业安邦——建立国家,安定天下。同“立国安邦”。语见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想五帝之世,求贤用士,立业安邦,你是不知也。”

巧立名目——变着法定出一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语见清·昭梿《啸亭杂录·卷三·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乃星使临工,以为巧立名目,不容申辩。”

树碑立传——树:树立;传:传记。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传记,使他的名声世代流传下去。现比喻树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源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桓彬传》:“蔡邕等共论序其志,佥以为彬有过人者四……乃共树碑而颂焉。”

兴家立业——建设家庭,创立事业。语见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十二回:“纵不能兴家立业,也不至弃田荡产。”

修辞立诚——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源自《易·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著书立说——立:创立、提出;说:主张,学说。从事写作,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学说。语见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将南京元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自立门户——指单独成立家庭。也指学术上不依赖前人而另立一派。现也指离开某一集体,自己另搞一套。语见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一回:“要称我的心,除非自立门户。”

其五,成语中的“立”字表示成立、成长的意思,例如:

安身立命——安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语见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当立之年——指三十岁。源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为三十岁的代称。源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废私立公——指去私为公。源自《战国策·燕策一》:“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

廉顽立懦——指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源自《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语见《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事预则立——指无论做什么事,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源自《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势不两立——两立:双方并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语见《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顽廉懦立——使贪婪的人能够廉洁,使怯弱的人能够自立。旧时形容感化力量之大。源自《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其六,成语中的“立”字表示立刻、马上的意思,例如:

当机立断——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源自汉·陈琳《答东阿王笺》:“秉青萍干将之器,拂钟无声,应机立断。”

咄嗟立办——咄嗟:一呼一诺之间,形容时间短。比喻马上就办到。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石崇为客作豆粥,咄嗟便办。”

逢机立断——犹言当机立断。语见唐·元载《故相国杜鸿渐神道碑》:“观公之辨政,消烦解结,逢机立断。”

立时三刻——立刻、马上。语见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一回:“有天听了朋友一句玩笑话,便立时三刻逼我母亲出去,一刻不能相容。”

应机立断——犹言当机立断。形容在紧要关头处事果断。语见汉·陈琳《答东阿王笺》:“秉青萍干将之器,拂钟无声,应机立断。”

援笔立成——援笔:拿笔。拿起笔立刻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亦作“援笔成章”、“援笔而就”。

 相关链接:

 汉字探微(149):妄自尊大——释“大”

 汉字探微(150):顶天立地——释“天”

汉字探微(151):村夫野老——释“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