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上海的第一宿营地今何在?“陈毅老总就是从这幢楼后面的苏州河木桥进校”
“71年前的昨天凌晨,陈毅老总就是从这幢楼后面的苏州河木桥进校的。”5月27日,大上海全部解放的日子。当天,站在交谊楼门口“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铭牌前,86岁的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徐建,带着师生重回战上海的风云岁月。
1949年那个解放上海的前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陈毅,与华东局秘书长、后来成为华政首任院长的魏文伯等一起,在这幢原圣约翰大学跳交谊舞的老楼里宿营扎寨,建立起解放军在沪第一个指挥中心。也是在这里,5月27日晚上,陈毅和上海地下党领导刘长胜等胜利会合。
“以史为师察己 立德树人观今”,在全国文保建筑群所在地华政园,这堂“四史”学习教育实景微党课串起了校园里一系列“一楼一事”。
【陈毅与首任老院长,驻扎室内篮球场】
如今,通向苏州河南岸的那座木桥已不复存在,但建于1919年的百年交谊楼仍然健在。作为长期从事刑事法学、犯罪学教研的老教授,徐建是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建校时的首届学子,与全校一起开创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当年我们的开学典礼,就在这幢交谊楼。”
徐建在读期间在交谊楼打篮球,得知这座位于二楼的室内篮球场,正是陈毅与老院长等一批干部的驻扎之地。5月26日,指挥淞沪战役的陈毅率部入校,部队的另一部则从木桥上游的铁路桥进校;5月27日午后,上海获得全面解放,当晚开会决定了受降事宜;5月28日,上海市正式完成历史性的交接。之后,短短一年时间里,大上海便获得了安定和平。
由于疫情关系,“我已经四个多月没来校园了,”老教授感慨万千,“为了今天的情景课堂,昨天晚上一夜没睡好。”因年事已高,徐建直言无法走得太远、上得太久,但华政园里“有故事的楼”比比皆是,他遥指远方……
红色建筑,红色基因。每一块墙砖都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见证。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有发生过进步学生集会声援反帝斗争,向“五卅”惨案死难者志哀事件的“六三楼”,“我们入学时的教室就在六三楼。”此外,还有孙中山先生曾来校演讲,在此提出“民主国家,教育为本”的“40号楼”,等等。
【不入民宅睡马路,穿军装不坐三轮】
事实上,与陈毅部队几乎同时,还有从嘉定方向进沪的另一部队。后来同样成为华政校领导之一的曹漫之,就在其中。打响解放上海战役之前,他正是在江苏丹阳制定解放军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的起草人之一。徐建表示,曹漫之在上海市区级政权建设、治安保卫、旧上海社会改造、司法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徐建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关于入城,其中有一条“不入民宅”的规定,曾接到一些指战员的不同意见,“难道拼死拼活打了仗,还要我们睡马路?”然而,陈老总坚决写入了这条,并上报毛泽东同志。“结果,毛主席一连说了3个‘很好、很好、很好’。”
“我们的野战军在城市不能‘野’。”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益忠也援引了陈毅同志的这句原话。经过研究和学习,他表示,在雨中,南下接管干部是坐火车停靠南翔,再靠公交车接入市区。在往返后来的指挥部三井花园(瑞金花园)途中,曾有干部搭乘三轮车被拦下,因为按规定“穿军装的不能坐三轮,只能自己走……”
正是这样的秋毫无犯,才能赢得全城民心。在四史课上,何益忠告诉师生,不仅是“军事上占领了上海”,而且是“人心上站稳了上海”。
【办公楼改学生宿舍,校领导帐篷里办公】
“不入民宅睡马路”,这样的情怀历经数十年风雨,在华政改革开放之初复校之时又有了新的故事。在交谊楼二楼,校党委书记郭为禄面向那片校园建筑群外的大草坪,也重提“帐篷办公室”。
原来,1980年10月9日《解放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封不到500字的读者来信。华政前身华东政法学院学生王勇在信中说,学院领导和教职员工腾出办公用房,作学生教室宿舍,“党的优良传统又回来了!”
作为新恢复的学校,1979年华政招收了300名大学生,1980年又招新生400名,当时校舍十分紧张,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都很缺乏。于是,包括曹漫之等在内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决定腾出宽敞明亮的大办公楼,行政、后勤等部门搬进在草地上搭起的5顶大帐篷内办公,将原办公室全部让出,改做学生宿舍和教室。暴雨侵袭之下,篷内阴暗、潮湿,有时还要漏雨、进水……目睹此情此景,学生自发写信。
“我们都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我们既做思想者,又做实践者。”郭为禄说,华政的历史是身边的历史,“致敬历史、面向未来,全校‘四史’教育还要进课堂、进活动、进仪式、进队伍。”
作为全国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来自法律硕士教育中心1729班的蒋芳伟,将今年就业方向锁定基层公务员。听了课他说,“我是中国人、学生党员、华政学子,因为这3个身份学‘四史’、树三观,明白了过去和现在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子、将来又是什么样子。”
【新闻链接·交谊楼前传】
1888年,圣约翰大学建起了一座交谊室,引入了西方盛行的交谊舞,这在当时也是一件十分轰动的事件,在很多中国学校还在诸子百家的时候,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已经开始了以舞会友的时尚生活。
1919年11月,学校举行四十周年校庆,校友为纪念校长卜舫济已故夫人黄素娥,决定发起捐建一座新交谊楼。建筑于1927年开工,1929年12月学校五十周年校庆的时候落成开放。建筑建于原交谊室旧址上,由校友范文照设计,为中西合璧风格。建筑费计银7.5万两,是圣约翰大学耗资最大的一项建筑工程。交谊楼上下二层,底层为水刷石墙面,设有西式的拱廊,二层和屋顶为中国传统宫殿样式,这样的中西合璧造型还并不多见。建筑上层分大、小交谊厅各一间。大厅除了用以交谊、会议、文娱活动以外,还可进行篮球比赛,厅的四周上端筑有看台,东、西、北有数排长木板座位,约能容300人,南还设有放映间。下层设有大厅,共有11个房间,供学生文体社团使用。1949年5月27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指挥淞沪战役时,进驻上海的第一宿营地。1952年11月15日,华东政法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就在大交谊厅举行。建院初期,学生会及学生文娱团体,则设在交谊室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