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思维

专业思维

作者:李广生

思维方式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而不是那样想,你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你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而别人的判断是错误的,你为什么觉得这是唯一的或是最好的选择除此之外别无出路?是它——你的思维方式在背后操纵着你。当然啦,情绪像个调皮的孩子,也经常出来作怪让你手忙脚乱,但即便是不听话的情绪,也会听从思维方式的调遣。称它为潜伏者似乎更合适一些,因为没有人知道它藏在什么地方,可以一旦遇到具体的情境,它就会跳出来指挥你,让你在不假思索间或是在深思熟虑后选择它为你设定的方向。久而久之你就会忽视它的存在,认为这就是你的选择,也是对你来说最好的选择。

医生遇到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和教师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态度是不一样的,虽然他们都被称为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称是他们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遇到这种情况对他们而言都是面对专业上的挑战。医生(不是所有)会觉得欣喜,因为他们可以借此精进自己的医术,治疗疑难杂症越多越有可能成为名医;教师(不是所有)却不这样想,他们会觉得自己很倒霉,至少不会觉得是件幸事,他们会为此而焦虑,在中国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名师是靠教“坏学生”成为名师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因为医生面对病人时使用的是专业思维模式,他们看的是病而不是人,病情越复杂越容易激发起他们专业激情,从而增强他们的专业价值感。医生眼里只有病没有人,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对医生的污蔑。事实上那些站在手术台上操握手术刀的人,在纤细的血管和神经间游动刀刃,必须具有高度的专注和令人难以理解的无情,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情感的因素掺入其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们要把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当成一具没有生命的尸体,才能专注而果断地一刀一刀划下去,切开皮肤、脂肪、肌肉,露出血管、神经和脏器;打开胸腔看到那颗跳动的心脏,他们不能做任何的联想,情感的闸门紧紧关闭,手术刀切开血管的声音不能让他们有丝毫的恐惧、犹疑,手指肌肉不能有丝毫的颤抖,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一名高超的医生。这就是专业思维。不要以为这是我的猜想,现代脑科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教师则不然,虽然他们也被称为专业技术人员,但他们面对学生的时候发挥作用的通常不是专业思维而是伦理思维,道德、情感、价值等因素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当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出现在教师面前的时候,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像专业人员那样冷静的观察、耐心的分析和准确的归因,急躁、愤怒、沮丧和挫败等情绪全部释放出来,导致教师用指责、批评、说教代替教育。

几乎没有医生责备病人:你怎么得这种病;却经常有教师斥责学生:你怎么犯这种错误。病人不想得病是肯定的,孩子难道就想犯错误吗?事实上得病也有自己的原因不全怪病毒,犯错误也有自己之外的原因不能全怪自己。简而言之,医生眼里看到的是病,教师眼里看到的是人,所以医生不怕病情复杂,病情越复杂越能证明自己,教师则希望学生完美,学生越完美教师越有成就感,虽然可能并不是教师的功劳。

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不难看出,思维方式决定着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当我们建立了专业思维之后,就能有效控制情绪对我们的左右,就能冷静的、理智的、专业的、有效的处理问题。

说教之所以被教师广泛应用但实际效果却微乎其微,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缺乏专业思维。还以医生为例,虽然医生和教师的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他们毕竟都是专业人员。如果你有到医院看病的经验会发现,越是大专家对病情的询问越详细,几乎不存在这种情况:没等你开口或是刚开口说几句,医生就打断你,给你做出诊断、开出药方、告诉你药到病除。但是教师呢,不是有很多教师从来不让学生开口,劈头盖脸就是一通批评、滔滔不绝的说教,并把学生的所有解释斥之为狡辩吗?但我从来不认为这是师德问题,很多这样的教师其实是一副热心肠、完全出于好意,她们真的替学生着急。但是,他们真的缺乏专业思维。教育中经常会出现感情用事的情况,因为专业思维的缺位,感情就跑出来主持工作,也因为缺少专业思维的束缚,感情就会兴风作浪。

多年前我的一个同事和学生发生冲突,情绪激动的他对我说:“老师不当了我也要收拾他!”我告诉他,你不当老师之后才可以收拾他,因为你现在是老师,所以不能收拾他。他说:“那我不干了,现在就辞职。”我又对他说,如果你辞职了,还有必要收拾他吗,你们是社会上的两个独立的个体,萍水相逢何必相互较劲。你真的不当老师了,他真的不当学生了,或许你们还会成为朋友。他又说:“作为学生,他目无师长。”我说,即便如此,你也不能意气用事。他说:“那怎么办,让这样的学生为所欲为,让教师尊严扫地吗?”我说,作为教师,你的职责是教育。他说:“我教育不好了。”我说,你早说啊,把他交给我不就行了吗。你是专业人员,专业是有边界的,必须要承认自己有所不能,就像去医院看病,区医院看不好那就转到市医院。临走前他对我说:“那以后我管不了的就送到你这里。”我笑了,对他说,你还是公职人员,教育不仅是你的专业还是你的责任。

做专业的事、专业的做事,树立专业思维有助于让我们妥善应对日益复杂的教育环境。一位教师对我说:“看到学生的作业我立即火冒三丈。”我问她:“然后呢?”她向我叙述怎么跟学生发火,又怎么让他们补作业,而我一直在重复的一句话是——“然后呢?”最后她只能告诉我:“没有然后了,事情结束了。”我问她:“真的结束了吗?”她说:“那可不就结束了,还能怎么样?”我问她:“通过这件事你的收获是什么?”她说:“收获?还真没仔细想过。”我说:“你是专业人员,你的专业经验就是在像这样的专业活动中不断积累出来的,怎么能够没有收获呢?”她想了想说:“这样说的话,收获就是——不要惯着学生,越惯越没样。”我说:“对于你今后的工作有什么启发呢?”她又想想说:“严格要求。”我说:“你以前要求不严格吗?”她说:“也挺严格的。”我说:“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她说:“也许还不够严格。”我说:“那就是你的问题了,不是学生的问题,为什么对他们大发雷霆?”……这次对话很有意思,让我们都意识到专业思维对于教师成长如此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每天要处理那么多的事情,如果没有专业思维,其结果是有经历而无经验,经历的事情多了,处理问题驾轻就熟了,但仅仅是熟练,有成熟而无成长。

那些专家型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那么的和蔼可亲,让我们以为他们都有一颗柔软的心。但是,学习他们的态度对其他老师来说却是个难题:态度怎么学习、刻意的模仿不就成了虚情假意了吗?事实上我们忽视了他们态度背后的思维方式。在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一节课上,两个听课老师看着一个学生的作业本,小声嘟囔:“瞧这孩子,错的离谱。”过了一会儿,吴老师也走了过来,看到学生的作业,她立即俯下身,惊讶的说:“太有意思了,你是怎么想的?”课后研讨的环节我和大家交流这个细节。我问那两位教师发现学生出现错误她们是怎么想的,她们的回答是:替孩子着急,觉得不可思议,讲得已经很清楚了,怎么还会出错,而且错的离谱。我问吴老师是怎么想的,她的回答是:错误就是教学的资源,也是深化教学的契机。很明显,这不仅仅是态度的差异,是思维方式造成的态度的差异。看到资源、发现契机是专业思维,她用专业的视角看待错误,错误就不再是错误,或不仅仅是错误,它蕴含珍贵的教育资源,是进一步深化教学的良好契机。吴老师最后还说,出现错误不可怕,怕的是不出现错误。替孩子着急,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恰恰是这种心情阻碍了专业思维的发展,或是说是专业思维的缺失导致它们泛滥。着急的结果往往是指责、批评,急于纠正、急于求成,这将使教育失去应有的意蕴。我常说的好心办坏事就是这样发生的。

专业思维的缺失在我看来是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很多教师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面对教学中的困难和失败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归因,比如能力、水平、知识、经验、责任心等等。事实上很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思维方式,做专业的人,想专业的事,这是我对教师的建议。但是,我必须要说明的是,我不支持用“专业发展”这个词汇,因为教师作为专业实在太特殊了,过于强调专业发展或是把专业理解的过于狭隘,反而会阻碍教育的发展。教师是用生命工作的人,教师的专业是关于人的专业,教师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