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可为而不为
明知可为而不为
作者:李广生
前天去首师大附小调研,听了两节低年级语文课。
低年级教学,一直是我不敢触碰的“禁区”,因为我不能确定,他们能否听懂我的话,我能否听懂他们的话。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何谈教育?面对一大群那么小的孩子,怎样才能保证教学既有序又有效,确实是个难题。
低年级教师,很累,很辛苦,特别是低年级班主任,吃喝拉撒、行动坐卧,都要管,琐事缠身,既操心又费力。开学这几周,每个低年级班主任下班后,都是口干舌燥、腰酸背痛、精疲力尽。即便如此,还要电话、微信,解答家长的各种问题。但人们(包括教师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工作的真正的伟大之处。我用了伟大这个词,并觉得恰如其分。
把孩子管住,如果采取严厉的、强制的、恐吓的手段,如果辅之以对身体的惩罚和对人格的羞辱,其实不是什么难事,不过是辛苦一些,但我们都清楚这样做的后果。因此,低年级教师的伟大,并不全在于或并不主要在于他们很辛苦。
培养习惯是低年级教师的重要任务。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运动等习惯,极有可能导致孩子整个在校学习生涯的失败。习惯的形成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时候,至少有两种选择摆在教师面前,一是训练,二是养成。二者的区别在于:训练侧重从外部限制,养成侧重从内部引导;训练主要指向行为,养成主要指向目的;训练的结果是高度统一,养成的结果是形成差异。
培养孩子良好的课堂习惯。教师可以规定出非常明确具体的标准,如:腰板挺直、身体端正、目视前方、双手平放,等等,并以此要求孩子。很明显,这就属于训练。走进教室,看到孩子整齐划一的上课,极有可能是训练的结果。
但如果教师提出专心、认真两项要求,并引导孩子思考怎样做才能体现或保持专心、认真,并告诉他们、不断提醒他们以此要求自己,便是养成。走进教室,看到孩子形态各异的听讲,极有可能是养成的结果。
同样是到达认真听课的目的,训练从规范个人行为入手,养成从引导自我约束入手,训练强调统一,养成允许差异。
在我很小的时候,上课时不仅坐得端正,而且要把两只小手背到身后。举手发言时,另一只手还要背在后面,腰板挺得直直的。这种姿势确实很累,乃至于绝大多数孩子不能坚持始终,教师转过头写字时,我们就会自动松弛下来,等他转过来时,我们再紧张起来。有时候,教师突然转过身,搞得我们手忙脚乱,桌子凳子响成一片。
这样的经历,和我一样上点岁数的人,恐怕都记得。
还有一点,不能不引起重视:训练见效快且效果明显,养成见效慢且效果不明显。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出于为自己考虑,为了方便自己的工作,最好的选择是训练。
在教育中存在着“越快越坏”的悖论,越是在短期内见效快的教育方法,越容易在将来产生不好的影响。主要依靠训练确实可以很快规范孩子的行为,但就长远发展而言,其弊端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孩子的自律意识越来越差,自主意识越来越差,习惯于被动服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等。
我的意思并不是训练一无是处,也不是养成样样都好。事实上,训练必不可少,养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是选择训练或养成,而是融合训练和养成,而它们的度非常难以把握。于是,又一个问题摆在教师面前:是用训练融合养成,还是用养成融合训练,确切的讲,以谁为主体和主导?
低年级教师常常面临这种困境:一方面家长和学校要求他们尽快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家长和学校要求他们为孩子长远发展着想;迫于工作压力他们要严格管理,出于教育良知他们要创造宽松环境。这种辛苦绝不仅仅是体力上的付出。
教育工作者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潇潇洒洒、轻轻松松做教师,越来越是个梦想。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教师怎么办——把压力传导给孩子,还是自己承担起来?
在与这些教师聊天的时候,我发现了他们的伟大。一方面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勇敢的把压力自己承担起来。正因为如此,我们探讨了与规则有关的话题。也就是说,他们不是想简单的用纪律约束孩子,而是希望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以实现自我约束。这是一项持久且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智慧的工作,需要教师像妈妈一样温柔,但比爸爸还要坚定,需要他们放弃表扬和惩罚这些非常好用的办法,自始至终用温柔和坚定的力量助力孩子成长。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勇气;明知可为而不为,是一种精神。明知道用训练的方式、用强制的办法、用纪律的约束、用奖励或惩罚的手段,能够很快并很轻松解决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缓解自己的压力,但出于为孩子未来着想,出于对他们幼小心灵的保护,出于对高贵的生命的尊重,而拒绝使用这些方法和手段。这不就是伟大吗?
教学改革,需要我们探索、开拓,需要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更需要我们坚守、等待,需要一种明知可为而不为的精神。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