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岛札记87:你读懂瞿秋白了么?

前天下午,因为疫情反复而被推迟的《秋之白华》《多余的话》阅读分享会,终于在浙江图书馆党史书房开场了。这是文澜读书岛“建党百年·红色阅读”系列活动的第五场阅读分享会。由退休工程师金谦和我分享阅读《秋之白华》和《多余的话》的感受。

今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七一勋章”颁授仪式。29名功勋模范党员荣获七一勋章。其中唯一的浙江籍人士是瞿秋白继女、百岁老人瞿独伊。《秋之白华》是瞿独伊和女儿李晓云编撰的纪念文集。全书收录了瞿秋白妻子杨之华生前保存的瞿秋白照片、手迹和大量书信、诗歌、文稿。

《多余的话》则是瞿秋白1935年就义前夕写下的遗言。瞿秋白是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对他的评价曾经有很多争议,毁誉参半。我们试图从这两本书的交替阅读中去了解瞿秋白,读懂瞿秋白,继而读懂那一段曾经扑朔迷离的党史。

前天的分享嘉宾金谦曾经是一名电气工程师,退休以后致力于中共党史学习研究,现为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他从两段视频开始,讲述了赓续红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后代瞿独伊的故事。瞿独伊1921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杨之华与沈剑龙的女儿,原名沈独伊。1923年,杨之华到上海大学求学,认识了瞿秋白、向警予以及瞿秋白的妻子王剑虹等人。受他们的影响,杨之华积极参加妇女运动、工人运动,并在瞿秋白、向警予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7月,王剑虹因患肺病逝世。当年11月,杨之华与沈剑龙离婚,与瞿秋白结婚,并将女儿改名为瞿独伊。1928年至1941年,瞿独伊与母亲在苏联生活。1941年回国时,瞿独伊与母亲都被新疆军阀盛世才囚禁,1946年才被营救获释。回国后的瞿独伊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开国大典上,她曾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毛主席的讲话。之后她作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赴莫斯科工作,期间多次担任周恩来总理和中国访苏代表团的翻译。

《秋之白华》是瞿独伊和女儿李晓云编撰的纪念文集,201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杨之华生前保存的瞿秋白照片、手迹和大量书信、诗歌、文稿。其中,瞿秋白致杨之华的书信20封、瞿秋白与王剑虹往来的书信37封、杨之华怀念瞿秋白的诗歌、散文及部分在瞿秋白帮助下修改完成的小说创作,均系首次完整面世。瞿独伊和李晓云在梳理这部分材料的同时,还在关键处作了注解,便于读者阅读。《秋之白华》有个副标题:杨之华珍藏的瞿秋白,承载了瞿秋白和杨之华的深厚情谊和崇高理想,填补了党史、文学史和瞿秋白研究的空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了解瞿秋白,《多余的话》则是避不开的话题,而对瞿秋白的争议,皆因《多余的话》而起。《秋之白华》是杨之华、瞿独伊、李晓云眼里的瞿秋白。《多余的话》则是面对死亡之时瞿秋白的遗言,坦诚回顾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所以,将两本书交替起来读,显然能对瞿秋白有个更准确的认识。

1935年2月24日,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担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的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俘,后被叛徒指认暴露身份。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被杀害,年仅36岁。羁押期间,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多余的话》的核心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刻解剖,坦露内心的痛苦、忧虑、厌倦。

198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问题的复查报告》指出,《多余的话》“一没有出卖党和同志;二没有攻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三没有吹捧国民党;四没有向敌人求饶乞求不死的任何内容”,所以“它决不是叛变投降的自白书”。

我们从《多余的话》中看到,瞿秋白并没有背叛革命,而只是痛苦于革命领袖与文人情怀的角色错位,厌倦于革命斗争与懦弱性格的强烈冲突。瞿秋白出生和成长于一个特殊的年代,他身上既有文人的才华和情怀,又有政治家的热情和气质。因为精通俄语,他被迅速推上政治舞台,并成为中共领袖。于是,纠结和冲突便产生了。

瞿秋白的坦率无与伦比,在《多余的话》中敢于对自己进行深入骨髓的解剖。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一个高尚、正直、无私的人。瞿秋白临终,坚决拒绝国民党政府的引诱,坚信共产主义,高唱自己翻译的《国际歌》,坦然就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又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但是,我们也并不能因此否认因为文人气质导致瞿秋白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不能因此否认《多余的话》中流露的浓重的消极失望情绪,不能因此否认他根深蒂固的懦弱和彷徨性格。

在阅读《多余的话》的同时,我想到了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几乎与瞿秋白被俘的同时,1935年1月,方志敏亦被俘。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杀害。牺牲时也是36岁。在关押期间,他也写了大量文字,其中最有名的是《可爱的中国》。同样是狱中遗言,《可爱的中国》与《多余的话》形成鲜明对比,文中展示的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人民的深厚情感,感人肺腑。

两篇狱中遗言引发了我的思考。瞿秋白和方志敏,都是我党的优秀领导者,都在革命的低潮中被俘牺牲,都是值得尊敬的革命先烈,但他们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由此我又想起了中共一大代表李达、李汉俊。他们均因与陈独秀、张国焘的矛盾脱党,但却没有放弃共产主义信仰。想起了在今年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看到的关于陈独秀、李立三、博古等人的历史资料。他们各有历史功绩,又各有历史过错,但终究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过贡献,值得我们怀念和敬重。

由此,我深深地感到,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革命领袖和先烈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也有自己的犹豫彷徨,也有自己的坎坷错失。瞿秋白如是,李达、李汉俊如是,陈独秀、李立三、博古亦如是。我们既不能因为他们犯下的错失否认了他们对革命作出的贡献,也不能因为他们是革命先烈而掩盖了他们的缺陷。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对待历史人物的态度。认识和读懂瞿秋白,意义就在于此。

金谦和我的分享后,4位书友谈了自己的看法。书友黄小裕说,她是偶然间看到《多余的话》的,看完极度震撼。于是又去搜集其他的有关资料,发现瞿秋白实在是一个天才,不仅在文学和翻译上,他的篆刻,他的语言能力,都令人佩服。更重要的是,从来没有一个人,像瞿秋白这样去剖析自己的灵魂。简直是现代版的《离骚》。与这样一个纯净透彻的灵魂对话,令人泪流满面。

书友沉言静思说,看了《多余的话》,一下子把我给震惊了。一个这么大的高官能有这么大的勇气来剖析自己,历史上从没有过。我联想到今天,联想到自己。人如果不能做自己喜欢或胜任的事情,真的会很痛苦,很焦虑,处于那种挣扎和矛盾之间。我本人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一种痛苦和挣扎的感觉,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正的强大。

书友周大彬认为,今天阅读分享的代入感特别强,我从《多余的话》里读到的是一种坦然和积极向上的豁达。在《多余的话》最后,瞿秋白写道:“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他对生活非常深的留恋,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当一个人对生命所有东西看淡看透以后,他对死就很淡定。一个人如果对死都不怕,那他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

书友何水燕认为,读了这两本书,我们看到,瞿秋白很有才华,但他对自己的个性能力也不了解,不知道他自己到底能不能胜任这个工作。所以,我以为,正确的事情是一定要了解自己,了解国情,了解民情,然后你才能走得长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一个人,真的很有道理。我自己也是教历史的,这对我很有帮助,受益很多。

文澜读书岛“建党百年·红色阅读”系列活动已经做了五场分享。从我开始,到所有的书友,都有很大的收益。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我们开始了解过去所忽略的历史,开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究竟来自何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不是从它诞生那一天就有的,而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才获得的。没有人天生就伟大、光荣、正确,没有人天生就是领袖。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历史,看历史人物,看瞿秋白,我们就能豁然开朗。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

(本文摄影:乔静仙、来斓、宗一佳)

欢迎光临读书岛好书小店!这里有文澜读书岛分享过的所有好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