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间的“教辅”书

《训蒙小草》一卷《二集》一卷,清光绪十一年(1885)湖北汉阳学署刻本,卷首有廖南斌、周坤颐所作序,目录后有袁惟谷的自叙和“初学法门”八则。这是一部讲如何写八股文的辅导教材,新编的《现存湖北著述总录》没有收录它。编写这本书时,作者袁惟谷是汉阳县学教谕,写序的廖南斌是汉阳府学教授,周坤颐是通城县学训导,都是掌管教育的官员。袁惟谷的自叙署“乙酉春”,这时的湖广总督是卞宝第,湖北巡抚是彭祖贤,湖北学政是高钊中。廖南斌的序署“乙酉立夏后三日”,这时的湖广总督换成了裕禄。到下半年,裕禄又兼署湖北巡抚,学政则换成了张仁黼。光绪十一年是大比之年,各省要举行乙酉科乡试,所以与乡试有关的主要官员会进行调整,以防止营私舞弊。与三年一考的乡试定制同期,学政也是三年一任,在乡试之前由皇帝重新任命,属于“钦差”。

汉阳县学教谕请汉阳府学教授为自己的书写序,合情合理。廖南斌、袁惟谷虽然属于籍籍无名之辈,但好歹能在地方志上找到他们的名字,周坤颐却几乎是踪影全无。所以,袁惟谷绝没有借重“官阶”比自己还低的通城县学训导的“名声”之必要。那么,袁惟谷为什么还要找周坤颐写序呢?从《清代朱卷集成》所收录的乡试朱卷看,袁惟谷出身于普通的耕读之家,他的祖母姓周,他的舅爷周远范曾任通城县学训导。周坤颐可能是袁惟谷的表兄弟或者表侄,甚至可能再小一辈。袁惟谷出生于道光七年(1827),光绪二十三年(1897)从汉阳县学教谕的位置上“退休”时,已是古稀老人。周坤颐虽然在光绪十一年已出任通城县学训导,但是大约到光绪十八年(1892)才取得优贡的资格,看起来年龄好像比袁惟谷小不少。让周坤颐为《训蒙小草》写序,应该是袁惟谷对后辈的关照之举。

袁惟谷和周坤颐是黄州府黄安县(今红安县)人,廖南斌是荆州府监利县人。在编写出版《训蒙小草》时,湖北省78个府州县学的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学官有141人,其中籍贯是黄州府的有35人、武昌府的29人、汉阳府的28人、荆州府的17人、安陆府的12人、襄阳府的9人、德安府的7人、施南府的3人、郧阳府的1人。籍贯为黄州和荆州两府的学官共计52人,占了三分之一多。再细分一下,籍贯为黄州、荆州两府的学官,在武昌府任职的有12人、汉阳府7人、安陆府7人、襄阳府7人、郧阳府7人、德安府4人。因为不能在本府任职,所以黄州府的18名学官中有3人是荆州人,荆州府的16名学官中有5人是黄州人。有意思的是,宜昌、施南两府的15名学官中,没有黄州或荆州人。

光绪八年(1882)的壬午科湖北乡试中,各府考中举人数量的前三甲是黄州府(18名)、武昌府(16名)、汉阳府(12名)。这时的廖南斌是武昌县学教谕,门下取中了5名举人,仅次于黄冈县的6名。袁惟谷、廖南斌都是壬午科以后才到汉阳任职的。光绪十一年湖北乡试取中汉举人55名,其中,黄州府17名,汉阳府13名,武昌府10名,安陆府和荆州府各4名,德安府3名,襄阳、郧阳、宜昌三府和荆门直隶州各1名。黄州和汉阳两府士子考取举人的人数占本科的一半以上。袁惟谷编写售卖《训蒙小草》,真的是很有底气,也很让人服气的。他们选在乡试之前编辑《训蒙小草》,并用学署的名义刊刻出版,将它包装成官方允准的“教辅材料”,用意再明显不过了。黄州人袁惟谷请荆州人廖南斌为这本“教辅”书写序,不仅因为廖南斌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在以袁惟谷、廖南斌为代表的黄州和荆州籍学官云集的武昌、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各府,以及他们的老家黄州和荆州府,想要将《训蒙小草》推销出去,恐怕是件不太难的事吧。至于宜昌、施南两府的“市场”,他们应该也不会轻易放弃。毕竟,那里的学官们很难拒绝黄州和荆州两大府的同僚之要求。更何况,袁惟谷在出任汉阳县学教谕之前,当过宜昌府长阳县学训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