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方:控涎丹
王姓患者,年龄50多岁,病“痞满”,病已30多年,回忆说20几岁时,有一次正吃饭,因事生了气,从此便觉胃脘连两胁胀,闷,撑(月真),轻时只觉不舒,重时胀闷难耐,二三十年不断的治疗,时效时不效,一直没有治好,也去医院检查多次,竟也查不出什么原因。我到岸堤后又来找我治疗,病人个子小,黑瘦,胃脘腹部柔软,也不膨隆,有时自己能听到肠鸣音,饮食二便基本正常,因为定不出病名,我便按中医病名,诊为“痞满”。断续治疗三月余,凡与痞满有关的方药,基本都尝试过,仍是初服有效,再服效减,久服无效。在无奈的情况下,我试用了控涎丹,装胶囊,嘱服5粒,隔日一次。后来患者说,服五粒,大便没有变化,服至12粒,大便1-2次,感到效果很好。有时也有每日服药一次的时候,没有出现呕吐。只要数日不吃此药,病就又要“犯”,于是便断续的长期服了下去(患者和我要了处方,一直在自己配药),至我写此段文字时,大概服了二年多了。我曾劝他不能长期服,因方中的甘遂有一定的毒性。但患者不听,说自己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而此药又便宜,效果又“好”。(其实只是服药后能缓解症状)
一周姓男子,年近60,性嗜酒,又有慢性胃病,一次酒后生气,遂病胃脘胀、闷,痛连两胁。医生按胃病治半月余,不但无效,且腹部逐渐膨隆,来求我诊,腹大如瓮,叩之砰砰如鼓。用柴胡疏肝散加三棱,莪术,川楝子,元胡等,服六剂,不痛,但膨胀不减,患者心急,要求我想法速效。并说自己以前没有服过中药,实在难以下咽。适有我做的控涎丹胶囊,给他50粒,嘱每服5--10粒,隔日或一日一次。服了二日,第一次服了八粒,第二日服了六粒,从第二天开始腹泻,一日腹泻七八次。说这药太厉害了,不敢再服。我说:不妨,但不能服那么多了。你可自己掌握,以服后一日腹泻次数不超过3次为佳。此后一日或隔日服三粒,共服了半月,膨隆大腹竟无影无踪了,从此病竟愈。
从第一例看,服了那么长的时间,也没有明显的付作用,而且一次又须要服十几粒才行。而第二例后来一次只能服三粒,稍多即腹泻太厉害。可见每个人对此药的耐受量是不一样的。又,此例的诊断,如从中医角度来说,应属于“气蛊”(臌),但控涎丹一般方书并不用它治气臌,我也只是随手拿来试用的,不想竟收效若此神速,此中道理尚有待验证和解释。
【附方】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3)
甘遂去心 紫大戟 白芥子各等分。
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晒干。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气实,加丸数不妨,其效如神(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一3g,晨起以温开水送服。我的用法,研细,装胶囊,量病人年龄,身体强壮等酌用)。
功用:祛痰逐饮。主治:痰饮伏在胸膈上下,忽然胸背、颈项、股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手足冷痹,或令头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痰呜,多流涎唾等。现常用于治疗颈淋巴结核、淋巴腺炎、胸腔积液、腹水、精神病、关节痛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控涎丹与十枣汤皆为攻逐水饮之剂,主治水饮内停,形气俱实之证。从组方分析,前方是由十枣汤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而成,并制成丸剂。白芥子味辛性温,善治胸膈痰浊及皮里膜外之痰饮,与大戟、甘遂配伍应用,则长于祛痰逐饮。改为丸剂,则攻逐之力较缓,治疗痰诞水饮停留于胸膈,而见胸背、手足、头颈、腰胯隐痛等证,历代相延为治疗悬饮之主方。十枣汤则以逐水作用迅猛的甘遂、大戟、芫花与甘缓补中,培土制水的大枣相配,使峻下逐水而不伤正,其功专逐水饮,其力峻猛。用于悬饮咳唾胸痛及水肿腹胀,二便秘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