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乔叔叔缓缓说

亲爱的小朋友们,各位粑粑麻麻们,上篇《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喜欢吗?乔叔叔希望你们能在古诗里感受到诗意语文的魅力,理解古诗的各种典故,同时,还能了解到每首唐诗的地理、历史、动植物、城市等丰富多彩的知识,同时也会通过精选的书法、绘画、邮票、歌曲、童谣、美图等形式让你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乔叔叔用心写,希望粑粑麻麻用心读,希望小朋友们用心听。今天要讲的是杜牧的《清明》,如果你们觉得文章精彩,请推荐公众号夜读日思给你们的同学、同事和好朋友们,分享是一种快乐!爱你们!

【诗意解读】

清明节的时候,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偏偏,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行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诗人志】

杜牧(公元803年-852),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同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乔叔叔讲唐诗典故】

晚唐诗人杜牧,

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

吟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

也吟出了一个闻名千古的杏花村。

六朝长廊、怀杜轩、郎遂故居、鱼龙桥、

古戏台、青莲馆、民俗村、鱼歌埠、

望华亭、昭明堂、醉仙湖、窥园等著名景点,

感受千年诗村特有的诗/酒文化,

体验农耕文化和古老技艺,

免费品尝手工酿制的黄公酒,

并观看了解手工酿酒工艺。

杏花村景区风格朴素、典雅,

园内广植花草、杏树成林,

仿唐建筑错落有致,

淡淡的酒香不时迎面扑来..

自古以来,

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

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唐代许多诗人的心目中,

人生的最大快乐,

就是有诗与酒的享受。

杏花村也不例外,

据史料记载古时杏花村,

杏花遍野,村里酒垆如肆,

尤以“黄公酒垆”著名。

清《杏花村志》记之:

“酒垆茅舍,坐落于红杏丛中,

竹篱柴扉,迎湖而启,乌桕梢头,

酒旗高挑,猎猎生风,

令人未饮先醉。

酒垆院里有一口‘黄公井’,

水似香泉,汲之不竭,

用此水酿出的酒,为时人所争饮 。

唐会昌四至六年(公元844-846年),

时任池州刺史的著名诗人杜牧春游杏花村,

在黄公酒垆畅饮美酒后,

触景生情,

挥毫写下了千古绝唱《清明》诗。

【清明】

小朋友们,诗中出现的“清明”,就是清明节。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时节】

小朋友们,诗里出现的“时节”,指季节;时令;时光;时候。语出《管子·君臣下》:“故能饰大义,审时节,上以礼神明,下以义辅佐者,明君之道。”古诗里有很多关于时节的,给你们科普一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魂】

小朋友们,诗中的“魂”,爸妈和老师未必能解释清楚,乔叔叔告诉你魂是人的精神的分支,其魂有三,一为天魂,二为地魂,三为命魂。 人内在的管理者。离开死者体魄回旋升空的阳气,就是“魂”。可以组词:灵魂、魂魄、国魂、神魂颠倒。

【酒家】

小朋友们,诗中的“酒家”,就是诗人想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牧童】

小朋友们,诗中的“牧童”,牧童是指放牧牛、羊的儿童,出自《吕氏春秋·疑似》。悄悄告诉你,小时候的乔帮主、乔叔叔,也曾经是牧童,以后见到乔叔叔,给你讲他当牧童的故事,非常有趣呢!

【杏花村】

【杏花村】

小朋友们,诗中的“杏花村”,指的就是池州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正是杜牧的诗名和他这首千古绝唱,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还有杜牧喝酒的酒壶,都保存在杏花村村志馆里。

《清明》书法欣赏

夜读日思

亲爱的小朋友们?读了这首杜牧的《清明》,你学到了哪些典故呢?你们背下这首诗了吗?可以让爸爸妈妈帮你录下来发到乔叔叔的电子邮箱里,下次,我把你的录音发在我的文章里,好吗?希望每首唐诗都能让你学到知识,获得乐趣,感受到唐诗的魅力,提升你的眼界,乔叔叔爱你们,像爱慧慧一样爱你们!

    值得关注

    公众号创始人:乔帮主,喜欢阅读和写作的暖男,出身寒门,热爱生活,喜欢书法、电影影评、业余麦霸,一只思考的山羊,活在温暖的精神世界。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当代青年界》,获得过全国文学奖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