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同学们在改变中前行
01
昨天上了六节课,但上课的内容完全打乱了我原定的计划和节奏,甚至影响了后面十几周的课程安排,不是我刻意安排成这样,而是因为情境发生了变化。
这些年来,我给学生上的第一节导论课都是谈论变化,特别是思维的变化,因为没有思维的变化,就不会有行动的改变。
心理学上讲,思想支配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的行为,要想让人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就需要让他拥有相应的思想。
没有人会反对思想力量的强大。拿破仑就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那就是刀枪和思想,从长远来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所战胜。”
为了激发学生去改变,我也总是爱和他们分享电影《铁娘子》中撒切尔夫人所说的话:“注意你的思想,它会变成话语;注意你的话语,它会变成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会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你想的是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然,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未必就成为什么样的人,但你要是不想的话,就绝对不会成为那样的人。
仅靠想想也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想法付诸行动,真正地做起来,从点滴小事做起来,通过“思想——行动——习惯——性格——命运”的变化链条,将自己塑造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02
我和同学们分享我以前和一位外教的谈话。那次谈话起源于一次偶遇。好几年前我乘地铁到学校上课,下车时见一个外国人与我一起往学校走,于是我便和他打个招呼,就聊了起来。
那位外教是美国人,在南中医做外教前还曾在合肥工业大学教过几年书,对中国的学生比较了解,我就问他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区别在哪里。
他告诉我说:“我觉得在学习上,两国学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但在人生发展问题上就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很多中国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他们在学校就稀里糊涂地混日子。”
为了说明他的观点,他还给我举了一些例子,他谈到有时让学生回答问题,有的学生懒洋洋地站起来,无所谓地说“不知道”。
“不知道难道是理由吗?不知道很光荣吗?”他摊开双手摇摇头说,“不知道可以学呀!但他们却不愿去学。为什么不愿去学呀?就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就不会用心去学习、去改变。”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喜欢建议学生多花点时间去思考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再去选择具体的行动。
然而,一个人的思想一旦形成,想改变是很难的,特别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如果想从外面来改变他们,已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要改变只有靠他们自己。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自己不去扭动钥匙,谁也无法打开。”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从来不想去改变学生,只是激励他们自己去改变。
03
激励学生去改变,我不从那些特别困难的事情开始,而是从一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做到的改变开始。
比如,我不会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读一本很厚很难懂的书,而是推荐他们读一本很薄很易读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再让他们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经典管理类书籍。我不要求他们一定要写很长的读后感,只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从网上抄袭。
再比如,我激励他们在课堂上发言,但不在意他们说了什么,只在意他们是否敢于发言。我告诉他们:“不要考虑你说得对不对,先站起来说就好了,要先敢于发言,然后再考虑善于发言。”
我激励同学们在课堂上发言,但我从来不喊某位同学起来发言,而是请同学们自己主动站起来发言。老师喊起来发言和自己主动站起来发言有很大的区别,是外在压力下的改变和内在主动的改变的区别。
每当我请大家发言的时候,有些同学憋红了脸,身子微微前倾,小腿肚的肌肉已经绷紧,动了几动,就是缺把力量站起来。他们可能会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希望我能喊他们一声,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站起来了。然而,我看在眼里,就是不放在心里,坚决不去给他们一只援手,因为改变就要从自己内心改变,那样改变才会长久。
这些年的课堂上,有不少同学克服了自己的内心恐惧,最终自己站了起来,从学期开始时红着脸结结巴巴地发言,到学期结束时从容不迫地畅言。前些日子,一位已经在读研究生的学生转发我的一篇文章,并写了一段话:“庆幸2013年跟王安老师一起学习双语的管理学,虽然口语不好,那段时间逼着自己每周课上都举手发言,经常两腿发抖,现在再也不害怕啦。”
逼着自己去改变,因为只有自己去改变,才能是持久的改变,也才能变得越来越好。
04
改变不容易,改变意味着要面临很多困难。昨天课上我和同学们分享了那个猴子砍尾巴的故事。
猴子想变成人,就准备用刀把尾巴砍掉。它找来一把菜刀,拿在手中,在动手砍之前,他想:“砍尾巴会不会疼?”然后想:“砍了尾巴后,身体还能保持平衡吗?”接着又想:“砍掉尾巴后会成为人吗?”最后它想:“我有必要成为人吗?”
猴子的四问,其实是每个人在改变时都可能出现的犹豫心理。人在改变的时候总是会恐惧受到痛苦,担心原有的利益会受损,害怕未来结果的不确定,留恋现在的舒适区。
我们不要纠缠于猴子为什么要变成人,其实这个故事里的猴子和人只是用来比喻现在的你和更优秀的你,你要想变得更优秀,就必须用刀砍掉那些不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不要害怕疼痛,不要担心受损,也不要恐惧未来,勇敢地从舒适区里跳出来,你就会发现改变真得不是那么难,而且一旦改变了,也许就会享受这种变化。
昨天的课上,我请同学们谈谈读了《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感想,按照往年的经验,在我的激励下能有少数同学主动站起来分享就已经很好了,但出乎我的意料,17级合作办学的同学踊跃发言,上午的二班37名同学竟然有23名同学主动发言,还有几位同学重复发言,以至于三节课结束时我还没有讲解书本上的内容。但我觉得这种状态很好,就调整了教学安排,后面的课程尽量减少我的讲授,而是让同学们先认真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这种安排也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同意。也许这种改变对同学们和我都是一种挑战,但我们很乐意接受这一挑战。
下课后,我担心两个班不能保持同样的调整,如果一班不愿意配合改变的话,就意味着我要用两套计划来上同一门课,那就增加了我的负担和麻烦。
然而,下午的课一扫我的顾虑,一班35人有18人主动参与到发言中,也同样还有几位同学重复发言了,如果算人次的话,就有二十多了,尤其令我开心的是,他们也同意课堂以他们讨论发言为主了。
我不清楚这种改变的结果会如何,也不知道在改变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情况,但我还是愿意去和同学们一道尝试与享受这种改变,我相信这种改变不会让学生越变越差,只会让他们越变越好。
我期待着每一次课的到来,因为我想看看这种变化究竟能不能持续,能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当然,如果结果不尽理想,我们也会坦然面对,毕竟我们还会继续改变。
公众号
安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