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不幸福的老人:多事又不省心,是对儿女爱心与孝心的最大挑战

村上春树说:我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很多时候,儿女还没有做好准备,突然间发现父母就老了:步履开始蹒跚、脊梁开始弯曲,乌黑的头发也变成了花白。他们老的那么彻底、那么猝不及防,让儿女毫无准备。

然而,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却不是越来越深。很多时候,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儿女对他们的感情会越来越淡,甚至还会心生怨恨。

按理,父母疼爱孩子一辈子,子女应该在父母晚年时,心怀感激之情、对父母的感情也会越来越深,以报答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可现实中,老人与子女间的矛盾却越来越多,有的还很揪心。

01.好父母是儿女的福,更是家里的镇宅之宝

现实中,聪明而智慧的老人在生活中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能处理好与儿女晚辈间的关系。他们不倚老卖老,也不到处插手,更不会处处摆出长辈威严,让儿女们心生敬畏,只想避而远之。

这样的老人,即使活到100岁也都是儿女们的福。可谓家有一老,就是一宝。只要有老人在,儿女心里就有底气,遇到难题他们像智者一样会为自己指点迷津。

刘阿婆已经68岁了,一生养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刘阿婆依然住在自己的宅院里,一个人安静度日。

老人名下有一套房子和十几万存款,这是老伴临走前给阿婆留下的养老钱。

后来,小儿子想让母亲到他那里住,随便帮他们带孩子。阿婆说:带孩子可以,只能带三年,等孩子上幼儿园了,她就要回自己家。

当年,阿婆给老大、老二都带过孩子,也都是三年。如今,轮到小儿子这里,她也不例外,只带三年。

刘阿婆还有一个约定:无论给谁带孩子,她都是只出力不出钱。她的存款是留着将来养老用的,谁也别惦记那个钱。

曾经大儿子买房缺钱,想让母亲把老房子卖了帮他,将来老人晚年就住在他那里。可被母亲拒绝了,她有三个儿子,不想因为帮其中的一个,而让另外两个心里不舒服。

老人的明智之举,使得三个儿子对母亲充满敬意,也都不想让自己成为老人眼里那个自私、不懂孝道、不明事理之人。

每到逢年过节,三个儿子总是买好礼物,带着家人一起回去陪母亲。大家总是七手八脚,帮母亲解决生活难题、给母亲添置生活用品。几个儿媳妇也经常给婆婆添置新衣服,婆媳关系处得也挺融洽。

阿婆对于孙子、孙女总是一视同仁,不管谁过生日,阿婆都会给孩子发红包。即使没有赶回家,老人也会事后补上。

过春节的时候,阿婆更是提前准备好新钱,给每个孩子包一个大红包,让即使爱挑剔的儿媳妇也无话可说。

每到那时,阿婆的院子里,总是欢声笑语不断。让邻居们颇为不解,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和父母争财产,而阿婆家里居然没有兄弟不和、婆媳闹矛盾的情况。

后来,阿婆不小心把腿摔坏了,好心邻居把阿婆送进医院。三个儿子很快都赶了回来,大家分工合作,轮流照顾母亲。

住院费阿婆用存款支付,没有花儿女的钱。出院后,阿婆不听儿子们的劝阻,执意要回自己家。最后大家商量,由三个儿子每人每月出1000元,给母亲请个保姆。

就这样,阿婆在保姆的陪伴下,又平静地生活了10几年。如今,快80岁的阿婆,依然是儿女们的主心骨。

阿婆活得明白、活得通透,她没有像其他老人那样,把自己的财产提前分给儿女。而是用智慧化解老人晚年常遇到的困境,守着自己不多的财产,即让自己晚年生活得有尊严,又不让儿女心生嫌弃。

02.自私、偏激的老人,往往让儿女无奈又无助

然而,也有这样的老人,年轻时活得稀里糊涂,对儿女也是疏于管理和培养,用粗暴的方式养大了孩子。直到孩子们成家立业,也很少关心和过问孩子们的生活情况。

直到有一天,老人觉得自己需要有人照顾时,才想起自己的儿女,觉得他们就是来给自己养老的。

只是,不是所有儿女都具备替父母养老的条件和能力。这时候,在父母冷漠中长大的孩子,面对日渐老去的父母,他们心里除了责任和义务,剩下的就是怨恨了。

秦大爷以前是货车司机,一生养有二儿一女。他不出车的时候就爱打牌,脾气也不好。回到家不高兴时就喜欢拿孩子们出气,经常不是打就是打骂,几个孩子都很怕他。

孩子母亲没有正式工作,挣钱少,也经常被秦大爷呼来唤去。母亲常常攒点钱,想给孩子添置衣物、购买学习用品,最后都被孩子爹拿去打牌了。

孩子母亲觉得丈夫出车辛苦,不想惹他生气,更担心影响他的安全。而丈夫以为大家都怕他,反而更加有恃无恐。

孩子们就在这种压抑、敢怒不敢言的环境中慢慢长大。二个儿子都没有把书念出来,早早地出去寻找出路。唯一的女儿也只读完了高中,也出去打工了。

郁郁寡欢的母亲,积劳成疾,不到60岁就撒手人寰了,剩下秦大爷一个人生活。退休后,老人更是成天坐在牌桌上,对儿女们的事情也很少过问。

十年间,几个儿女都相继成家立业生子,几个孩子都在社会底层刨生活,日子过得也很艰辛。

后来,秦大爷不仅爱打牌,还喜欢上了喝酒。一次,老人买酒回家,不幸摔倒了,出现了脑梗。送到医院,老人捡回来一条命,却留下了后遗症:一条腿出现了状况,独自出行有困难。

秦大爷以前一个人生活惯了,他以为可以不靠别人一直生活下去。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如今的老人,已经失去了一个人生活的能力。

秦大爷没有积蓄,退休工资也不高。一个人生活尚没有问题,但要请保姆钱就不够了。

多年来,秦大爷对自己儿女的事情既不想知道,也不愿帮忙,彼此间也没有多少感情。如今,老人病倒了,儿女们若不管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可是要管,大家能力有限,一时还真拿不出好办法。

儿女们跟父亲商量:一个是送他去养老院、另一个就是给父亲请个保姆陪着他。秦大爷对这两个方案都不同意。

老人说:我有你们这些儿女,还用上养老院?还用请保姆?

无奈,儿女们商量:回老家照顾父亲不现实,就先由两个儿子轮流照顾,一个家里待三个月。女儿每月给照顾父亲的哥哥500元钱。

作为明事理的老人,到了儿子家里,多少都要有所收敛,毕竟家里还有儿媳妇和孙子。

可秦大爷自我惯了,晚上10点钟要睡觉,早上6点就起床。平时上班也就罢了,遇到星期天休息,谁不想多睡会儿。可面对早起的老人,即使儿媳妇有意见老人也听不进去。

儿子跟父亲谈:遇到我们休息的时候,能不能不起那么早?

父亲说:我是你们的长辈,难道睡觉、起床还要听你们的不成?

无奈,在接下来的周末,媳妇只好领着孩子回娘家住。不愿面对这么自私的老人。

03.那些不省心的老人,是对儿女爱心和孝心的最大挑战

生活中,总有一些老人,没有因年龄增长,其知识、智慧也随之增加。而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上的恶习愈发显露出来:不仅自私、自我,不体谅孩子们的难处,而且还要孩子听从他指挥,以满足老人对儿女的控制欲。

这样的老人,尽管年龄越来越大,儿女对他们的感情却不会是越来越深。相反,会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对他们会心生怨恨。

秦大爷就是一位让人不省心的老人,他不关心儿女们过得怎样,也不体谅孩子们的不易。而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走到哪里都要摆出他家长的威风。

按理,面对生病的父亲,两个儿子都在尽心地照顾他,希望他的身体早日康复。

可老人没有因为自己生病,给儿女生活带来麻烦有丝毫不安。相反,觉得自己现在是病人,儿女们就应该好好伺候他。

大儿子请假在家里照顾父亲,老人不是嫌饭菜不合口,就是嫌饭菜做得太清淡。

儿子家里经济状况本来就不是很好,老人来了以后,花销增加了。可父亲不提钱的事,而是把退休工资存起来,说是要留着以后用。

当儿子把煮好的面条端给父亲时,老人满脸不高兴:顿顿吃面条,也不放点牛肉。

家里是有烧好的牛肉,那是留给儿子的,两个大人都舍不得吃。儿子正在长身体,要先顾着儿子。

面对秦大爷的要求,儿子只好给父亲面条里加了牛肉,老人这才把一碗面条吃完。

一次,儿子单位里有事,他给父亲安排好,让老人一个人在家里呆着,等办完事他就回来。

也就二个小时,等儿子紧赶慢赶回到家,父亲打翻了暖水瓶、踢翻了凳子……家里一片狼藉。

儿子问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老人说:谁让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像关禁闭一样,他受不了。

老人身体恢复了二年多时间,总算可以下地行走了。儿子试着想让父亲回老家,给他请个保姆。

可是,已习惯了被儿子伺候的秦大爷,哪里又愿意放弃这种享受呢?老人坚决不回老家。说自己年纪大了,不适合一个人生活,他现在就想和儿子生活在一起。

儿女们商量,既然父亲不愿回老家,要长期和儿子们生活在一起,那么,父亲得把自己的退休工资拿出来,住谁家就交给谁。其次,父亲的性格也得慢慢改变。

秦大爷后来也算想明白了,既然不想一个人生活,那就得顺从儿女。他同意把退休工资拿出来,补贴家用。

后来,老大家的孩子上大学走了,秦大爷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老人住在老大家里,相对就舒服很多,对家人的影响也要小一些。最后哥俩商量,父亲就暂时住在大哥家里。

尽管老人不好照顾,可两个儿子还好没有推三阻四,而是想办法给老人提供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并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

在照顾老人的问题上,只要儿女不是不管老人、或虐待老人,作为长辈就应该心平气和地接受现实。毕竟,现在儿女们生活也不容易,他们愿意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已经很尽力了,老人就不要再挑儿女的不是。大家生活在一起需要相互体谅、包容,更需要用换位思考,来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和不快。

写在最后:

生活中,但凡明智的老人,他们不仅活得通透、什么事情都看得开,而且也知道及时从儿女的世界里退出,尽量不去打扰年轻人的生活。如果有一天,真的需要和儿女生活在一起,老人也知道摆正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倚老卖老,在儿女家里还要争自己的家长地位。

而有些人尽管已为人父母,却没有弄明白身为父母责任的重大。对孩子也是粗放式管理,没有为孩子的未来做长远打算,更不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去陪伴和呵护孩子成长。以至于,这些孩子长大后,他们的人生路走得也都不是很顺畅。

这些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本来就不是很深,只是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感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在父母日渐老去的时候,儿女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

此时,如果老人活明白了,也愿意和儿女增进感情,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支持自己的儿女们。那么,后面的日子大家都过得开心。

如若老人还是那么自私,视儿女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养儿养女就是为了养老。那么,儿女对于父母来说,除了委屈、心生怨恨,还能有多深的感情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