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体系缺少一个关键的要角

我们研究西方绘画的四次高潮,特别是第三次,就是法国的第二次高潮,即以印象派崛起所代表的潮流。那实际上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第二体系。文艺复兴那次绘画高潮,形成了第一体系。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都形成了美术学校。到了法国路易时代,黎塞留办了美术研究院,卢浮宫成为绘画的美术馆,沙龙展规模越办越大。第一体系在路易十五时代开始趋向顶峰,逐渐就进入了第二次高潮的热寂阶段。

1850年之后,法国绘画界的新画法逐渐脱离了第一体系的标准,但是不可能被第一体系所推助,所以这些画家力求找一条第一体系之外的道路。首当其冲就是展览问题,莫奈一群人采取众筹的办法独立办展,在第一体系的沙龙展之外另起炉灶。

之所以一群人办展,就是因为当时这些画家很多都是赤贫,没有独立办个展的财力。他们之所以坚持了12年办了八次印象派画展,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他们都没有实力单独办个展。这种众筹办展的模式,后来被新印象派,比利时二十人展览,高更等,反复使用。无疑的,这种模式是他们这些画家成功的要素。

但是研究进一步发现这些展览背后还有一股主要的力量,就是画商。其中特别是丢朗-吕厄和沃拉德。他们都一路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莫奈等人大量的画作,说“白菜价”都轻了,应该是“小葱价”。这种方式他们客观上也资助了这些饿肚皮的画家度过他们最艰难的日子。这些画商成为为这些画家营销的最积极的人,因为他们手里有大量的画作。

换句话说,第二体系必须有这些人。规律显示,越是早期卖的便宜的画家,后来越是出名。而第一体系也不乏好的画家,我们今天已经基本上不知道他们是谁了?第一体系基本上到马奈,就无人了。

我们怀疑:第一体系缺少这种关键的画商。第一体系画家们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按照比较合理的市场价在一级市场成交,也就是没有白菜价小葱价。因此第一体系的画商不会拼老命去做营销。

可是为什么会出现一级市场的小葱价?因为莫奈他们赤贫,相当长时期赤贫。比如梵高,赤贫,靠弟弟资助。

赤贫,在今天的绘画界,已经不存在了。比如美国在1910年之后,也不存在了。

相反的,目前第二体系现象,在展览层面,反而是画家自己在买单。也就是说,在第一体系的展览之外,画家们在自己办展。

但是没有小葱价抛出去的大批画作,会有奋力去营销的画商吗?

很可能美国模式更适合我们的第二体系。下回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