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院派的产生和热寂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展览正在展出。全国美展每五年举办一次,这是文化部、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权威性展览,是各省市选拔的作品。今年的展览有一些议论,这里列出几个链接: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被调侃“照片画”展,众多临摹照片画入选,引网友热议!
本文并不是要参加争论。我们没有看到展览,因此没有足够的资料进行逐个的比较和分析。我们也没有需要去关注这个问题。
我们是根据自己的宏观艺术学理论,就是绘画艺术的第二热力学定律比喻,逻辑上推理学院派的走势是热寂。就是学院派艺术将包括大多数的画家参与,作品会始终非常多,展览也非常多非常高级,但是作品的趋同性始终无法克服。这个请参看我们的文章:
我们在本文中叙述一下学院派的产生。
世界上绘画的第一批美术学院之一是 1580 年由意大利的美术世家卡拉齐家族在波伦亚建立的卡拉齐学院,又称波伦亚学院。当时油画的中心在意大利,据说法国后来最为著名的画家有好几个是这个学院培养的,比如大卫和安格尔。
16世纪美术学院在意大利和法国、俄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纷纷建立。这个就是我们根据纳什均衡所推论的画家博弈策略趋同,欧洲油画在意大利达到顶峰之后,迅速走向程式化的学院教育,这个就是博弈趋同。参见我们的文章:
换句话说,美术学院就是画家博弈策略趋同的结果,这个必然是一种程式化的教育和展览机制。
我们对于这样的趋势一点都不感到惊讶。我们主要是研究这种热寂局面的突变机制。比如意大利的绘画中心地位是怎么转到巴黎的?类似的,巴黎的绘画中心地位是怎么输给纽约的?还有印象主义是怎么在巴黎脱颖而出的?
我们的宏观艺术学研究已经完成了热寂现象的解释。我们还可能在突变上发现一些规律。
我们必须申明:热寂和纳什均衡的宏观艺术学理论,都是假说性质的。社会学的研究无法在实验室里验证,因此我们不可能用实证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学说,也请读者注意社会学的这种特性,不必过于把我们假说性的论点当做真理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