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火神派三字经》

今从网络上撷录此博文,由衷感谢原作者。

《中医火神派三字经》之一

宇宙始,本混沌。昔盘古①,辟洪荒。 足为地,首为天。女娲出②,始有生。 人繁殖,靠自然。华夏国,三皇扩③。 神农氏,农耕作。尝百草,知医药。

注释:①中国古代有盘古开天地的传说。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之前,天和地连在一起,一片混沌。有一天,盘古突然醒来,用板斧辟开天地,站起来,头变作天,足变作地。 ②古时候,有女娲氏造人的传说,女娲是一位天神,她用黄土做成泥人,一吹气,变成了人,有男人和女人,能生儿育女,都靠自然界的物质生存。 ③在还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先民们口耳相传,神农、女娲、伏羲三位神人,人们尊为“三皇”。女娲造人。神农教人耕作,人类有了农业;神农尝百草,用草药治病救人,教人知道医药知识。伏羲发明八卦,教人用草棍记事的原始方法。神农就是以后的炎帝,和轩辕黄帝一起,被中华民族尊为共同的祖先,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

数千年,中医畅。炎黄孙,繁衍昌。 中医理,深而博。火神派①,富开拓。 百余年②,苦求索。重姜附,驱病魔。 效果显,跃医林。广发扬,重继承。

注释:①火神派是指以清未名医郑钦安为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擅用附子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和用药特色十分鲜明,学派传人常被世人称为“某火神”或“某附子”。 ②火神派诞生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至今百余年,在祖国医学的学术派别中是最年轻的一个流派。

郑钦安①,生蜀川。师名儒,刘止唐。 习《经易》②,谙《伤寒》③。悟经典,采众长。 起沉疴,桂附姜。声名冠,云贵川。 《医理传》,《医法圆》,《恒论》出,三书全。 位宗师,火神创。

注释:①郑钦安(1824-1911),四川邛崃人,自幼读书,拜名儒刘止唐学医。熟读《内经》、《周易》、《伤寒论》等经典和多种医书。弱冠行医,善用姜附大辛大热之药,屡起沉疴,救人无数而享誉西南,被称为“郑火神”,“姜附先生”。 ②指《内经》、《周易》 ③指《伤寒论》 ④指郑钦安所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三书为火神派理论和学术思想奠基之作。

传弟子,卢铸之①。钦安理,广发扬。 人立命,火立极。治立法,火消阴②。 中医根,是扶阳。

注释:①卢铸之(1876-1963)是郑钦安著名的亲传弟子,对火神派理论和实践的继承、发扬、发展深有贡献。卢跟随郑钦安11年,深得真传。因其医术精湛,世人尊称为“卢火神”。上世纪30年代,中医界就有“南卢北萧”之称,其中南卢就是卢铸之。郑氏年逾九旬后,其《伤寒恒论》的刊行,主要由卢铸之参与整理而成。 ②卢铸之提出“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其中“以火立极”,就是以阳为根本;“以火消阴”,就是用温热消阴,不离崇阳扶阳理论。

阳为主①,阴为从。是扶阳,核心观。 设医馆②,薪火传。书《讲记》③,彰扶阳。 卢火神,代代传④。

注释:①医者多识阴阳互根之理,但多不知阴阳有主次之分。郑钦安说“阳统乎阴,阳者阴之主也”,“阳主阴从”是火神派重要观点之一,也是扶阳的核心观点。张景岳说:“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又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都说明阳的主导作用。 ②1911年,卢铸之在成都开设“扶阳讲堂”,为众弟子讲授中医经典,讲郑氏三书,讲临床医案,传播火神派思想。其子卢永定接其衣钵,继承讲堂,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田八味、唐步祺等火神派著名传人,都曾听课于此讲堂。 ③卢铸之嫡孙卢崇汉教授(1947—)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祖父卢铸之,伯父卢永定学医,理论根基深厚。17岁行医,继承火神派真传,深得扶阳三味,善用姜桂附医人。在他读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期间,即应接疑难重症,成为当时一位非常特殊的学生。2006年出版《扶阳讲记》,卢教授引经据典,深入论述以扶阳为核心的学术思想,突出阳主阴从观点,反复强调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④卢氏中医世家,七代相传,自卢铸之至卢崇汉,为火神派三代相传。

吴佩衡①,名“附子”。承火神,响云南。 医公会,理事长。促发展,《国医刊》。 办学院,桃李广。火神众,龙虎藏。 唐步祺②,范中林。刘民叔,补晓岚。

注释:①吴佩衡(1886-1971),四川会理人,为火神派卢铸之弟子。1921年至云南,是云南中医界四大名医之一,也是火神派重量级传人,曾任云南中医师公会理事长,1945年年创办《国医周刊》,创办云南中医药专科学校,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等职,终生传承火神派学术思想,被人称为“吴附子”。其子吴生元,孙吴荣祖,均为火神派传人。 ②唐步祺(1917-2004),范中林(1895-1989),刘民叔(1897-1960),补晓岚(1856-1950),皆为当代著名火神派传人。

有祝陈①,结师徒。祝味菊,擅乌附。 撰《质难》,传道录。六经病,创五段。 “阴有余,阳不足”。重扶阳,一脉传。

注释:①祝味菊(1884-1951),近代名医,擅用附子被称为“祝火神”。祝氏医技精湛,胆识过人,学识渊博,学贯中西。《伤寒质难》一书,是祝味菊口述,其弟子,上海名医陈苏生笔录,是火神派代表作之一。祝氏创造性地发展了仲景学说,他将六经症候概括为疾病发展的五个阶段。祝氏对《内经》“阴平阳秘”的解释是:“阴平阳秘是曰平人,盖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诚千古不灭之论也。”因而提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观点。强调阴阳两者,阳起主导作用,发展了郑钦安的重阳思想。

今之辈,益盛昌。李可老①,私淑②榜。 医术精,德高尚。闵人心,解人难。 无贵贱,视同仁。挽濒危,“救心汤”。

注释:①李可(1933-),山西灵石人,少年曾毕业于西北艺专。16岁参军,西北解放后转业。23岁蒙冤,50岁平反。所幸28年,在逆境中苦研医药,自学成才。1978年被录用为中医师,任职灵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1983年受命创办县中医院,任院长,兼职多个学术组织。临证中自创方剂28首,对危重和疑难杂症有独到诊治经验。50年间,深研《伤寒论》等经典和郑钦安医学理论,为私淑火神派传人之一。在他任职县医院中医科时,该院急求病房设于中医科,这在全国各医院是绝无仅有的。

李可著作有《李可老中医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附:“破格救心汤“此方回阳救脱,成功治愈千余例心衰重症,其中百余例为当地西医宣布垂危放弃抢救者,经李可先生用本方救治起死回生。

附子10-100-2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人参10-30克(另煎兑服),山萸肉60-120克,生龙牡、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冲服)。

用法:病势较缓者,加冷水2000ml,文火煎至1000ml,5次分服,2小时服1次,日夜连服1-2剂。病势急者,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用鼻饲,24小时不分昼夜频频喂服1-3剂。 ②私淑,指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其学术并尊之为师者。

张存悌①,出沈阳。火神理,力宣扬。 著《探讨》,广受赞。《医案解》,评拆当。 著述丰,医道彰。名医众,难书详。 扶阳学,须众襄。

注释:①张存悌(1947-)1982年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现为该校附三院主任医师。曾在美国行医。崇尚火神派学术思想。著作颇丰,出书十余部,其中《中医火神派探讨》,系统论述了火神派理论和学术思想,总结了火神派医家的独特风格和临床经验,对继承和发扬火神派具有开拓性意义。最近又出版《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一书,整理了火神派名家270个病案,作者还为部分医案作了评拆,画龙点睛,点评精确恰当,对学习,传承和发展火神派理论有重要价值。

火神派,根源深。古《周易》,天道明。 乾为天,坤为地。乾为阳,坤为阴。 有尊卑,乾坤定。 《内经》载:生之本,于阴阳①,本自然。 阳气者,若天日,失其所,寿不彰②。

注释:①《素问·生气通天伦》“人之本,本于阴阳。”人生存的根本,在于阴阳,即离不开阴阳的变化,是一种自然规律,顺之则生,逆之则亡。 ②《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是人体有阳气,和天有太阳一样,太阳失常,则天地不明,人的阳气失所,将折寿而夭亡。

张仲景,著《伤寒》。扶阳气,早主张。 姜桂附,多方藏①。火神根,源《伤寒》。 继先辈,要发展。崇阳气,重附姜。 振国医,救危笃。除病痛,创新途。 勇举旗,破医俗。响医林,闪明珠。 火神兴,子孙福。

注释:①仲景为善用附子第一人,《伤寒论》113方,用附子者21方,31条;《金匮要略》用附子11方,16条。

自古传,有阴阳。阳为主,阴为从①。 人立命,根在阳②。阳气旺,脏腑安。阳气损,体不强。 凡医病,多顾阳。欲身健,首扶阳。

注释:①《易·乾卦象》说“大哉乾无,万物资始乃统天。”又说:“坤元,乃顺承天。”明确指出阳为统辖,阴为顺从的意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说明阴阳的关系和变化中,阳气占着主导和决定的作用。 ②人的生命活动,完全靠阳主导,即“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卢崇汉在《扶阳讲记》中说:“心没有阳,血就不能正常运转;脾没有阳,水谷就不化;肝没有阳,就不能正常疏泄,不能正常藏血;肺没有阳,宣降就会失常;肾没有阳,就会导致浊阴凝闭。”

正气存,邪不干①,邪能扰,阳必殃。 六淫浸②,七情伤③。食无节,过劳烦。 百病生,首伤阳。

注释:①《素问·剌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处所指正气,亦即阳气,代表机体中一种抗病能力,即人体内存在足够的阳气,外邪是不能侵袭身体而致病的。 ②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亦称六气。淫,即邪,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而作,即成为致病的邪气,故为六淫。 ③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泛指各种精神活动,如这些活动过度,就会影响脏腑气血活动,成为致病原因,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均指过度而言。

火神派,治病法。重扶阳,祛阴障。 宁温补①,勿寒凉。千牢记,万勿忘。

注释:①“宁事温补,勿事寒凉。”是明代温补派代表张景岳提出的观点。张氏重视阳气,推崇阳气的主导作用。郑钦安创立新派,受张景岳观点有较大影响。

《中医火神派三字经》之二

阴阳明①,简驭繁。一纲举,众目张。 判万痛,识阴阳。重实据,有辨决②。 舌青淡,口含津。无渴饮,嗜热汤。 人倦卧,无精神,声息短,少气言。 二便利,脉微沉。十要点,阳虚显。

注释: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是说善于诊断疾病的医生,要从察色切脉中先分清病是属阴还上属阳。郑钦安的“认证只分阴阳。”与此一脉相承。 ②郑钦安从实践中总结出识别阴证(阳虚)的一些要点,称之为“阴阳实据”或“阴阳辨决”对临证有很大的指时作用。网上三七生生生说:“不读张仲景,辨证无要领,不读郑钦安,阴阳不过关,”对训别阴阳的重要性,说得既生动又风趣。

舌黄燥,苔枯槁。渴饮冷,神烦躁。 脉有神,赤黄尿。阴虚证,识决窍。 见阴证,阳光照①。见阳证,火阴消②。

注释:①阴证,即阳虚证,理当扶阳,潜阳或回阳。“阳光照”意为用姜附等阳药去治疗。即卢铸之说的“病在阴者,扶阳抑阴。” ②阳证即阴虚证,这里不提对阴虚用滋阴降火,而是用火去消阴。火者阳也,即卢氏说的“病在阳者,用阳化阴。”卢崇汉认为“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是由于阳气化生阴精的功能下降,才出现阴阳关系失衡,故对阴虚病人,只要姜桂附配伍恰当,不但不禁用,反而能促进津液回生,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这是卢氏对火神派理论的重要发展。

阳虚者,阴必盛。阳过虚,阴必旺①。 阳浮越②,阴格阳。虚火浮,假热寒。 头面火,五官疮。虽肿痛,脉浮空。 唇舌青,苔滑润。津满口,喜热饮③。 若滋阴,雪加霜。若降火,火立亡。

注释:①指阳虚进一步加深,阴气将更旺盛。 ②包括虚阳上浮和虚阳外越,都是阴盛格阳所致。 ③虚火上浮,即可出现假热真寒或上热下寒。 ④虚火上浮,主要出现头面五官方面的疾病。病外观似一片热象(火),但仔细辨认,上热下寒,仍是阳虚,千万勿滋阴降火。

真阳虚,火假象。查实据,识阴阳。 潜阳丹①,钦安创,加封髓②,效果良。 火上浮,虚外越。机理同,形有别。 火上浮,病头面③。虚外越,偏全身④。

注释:①潜阳丹:用于治疗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郑氏谓此方能纳气归肾,即引阳下潜,故名潜阳。药物:砂仁30克,附子24克,龟板6克,甘草15克。 ②封髓丹:出自元代《御药院方》,能降心火,益肾水,亦有纳气归肾功效,并上、中、下兼治。广泛用于治疗虚火上浮诸症。郑氏甚赏此方。吴佩衡等常以此方与潜阳丹合用名为潜阳封髓丹。如面肿、齿衄、牙痛、龈烂、鼻渊、目赤、候痹、咳嗽、喘促、遗尿、滑精、淋浊、带下等用之屡效。郑氏介绍,他治鼻渊、鼻浊,每以砂仁30克,黄柏15克,炙甘草12克,肉桂、吴茱萸各9克,一二剂即止。甚者,加姜附6-9克,屡屡获效。对偏头痛,常用封髓丹加吴茱萸,肉桂,屡治屡效。封髓丹药物:黄柏30克,砂仁21克,甘草9克。 ③虚火上浮,发病多在头面部; ④虚火外越,发病偏于全身。

久病体,素不足,用药误,午后殊, 汗吐泻,阳渐狐。

外热假,内寒宿。 不细察,实热误。虚火旺,实阴著①。

注释:①根据郑钦安观点,虚阳外越多见于久病体虚,素秉不足,寒药克伐太过、汗吐泻剧及午后发病或病情加重者,以上情况皆使阳气衰减,易致虚阳外越。虚阳外越病人易见外热内寒、假热真寒,往往误认为热证、阳证,必须仔细辩认。“阴阳实据”或“阴阳辨决”仍是认证关键。郑氏书中列举许多案例,诚可细读。

病至深,将脱阳,阴阳离,入膏肓。 现外热,内真寒。外假热,内真寒。 病形杂,辨决帮。观神色,舌脉象, 察体态,口气详,问二便,知热寒。 郑氏传,真机藏:舌不绛,苔不黄, 口不渴,不思凉。口气平,二便常①。 余不究,俱虚阳。为医者,急回阳。 重姜附,勿迟怅。四逆辈,回阳饮。 速速投,生可望。

注释:①指口气不粗不热,二便不黄赤秘结。郑氏判断阴证的“真机”精炼扼要,只此六项,“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赤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均按阴证看待。它突出舌象,口气和二便。   

阳虚欲脱属疾病危候,病情重,发病急,症形杂,变化多,预后差,死亡率高,临床表现难以简述,但多见阴火假象,谨摘录典型医案二则,可见火神派大家救治经验之一斑。   

例一,秦某,男,13岁。患伤寒重症发热已20余日,西医多方救治无效,认为已“无法挽救”。现症发热,晨轻夜重,面色青黯,双颧微红,唇焦燥,舌苔黑燥,神昏迷,时有烦躁谵语,双手乱抓,呼吸喘促,尿短赤,大便未解,不进食,喂水仅能下咽二三口,脉虚而空,重按无力,辨证:寒入少阴,阴盛格阳,外假热内真寒之阴极似阳证,将有脱阳之势。治宜大剂扶阳,回阳收纳,交通心肾。用白通汤加肉桂;附片250克,干姜50克,葱白4根,官桂15克(研末兑服)。   

次日热稍降,唇舌较润,烦乱止。处方:附片300克,干姜80克,茯苓30克,葱白,官桂同昨。   

第三日热再降,神淡漠,不渴饮,至晚烦躁复现。认为药不胜病,须加量;附片400克,干姜150克,茯神50克,炙远志20克,公丁香5克,生甘草20克,官桂20克(研末兑服),昼夜连服2剂。第四日,热去八、九,唇舌润,黑苔退去大半,脉浮缓,转危为安。上方出入加减,但附子量不变,1日2剂,至第七日,病情稳定,又调理七、八日,病愈。(节录自《吴佩衡医案》,患儿系昆华医院原院长之子)

例二,闫某,男,60岁。患者昏迷,吸氧,面色死灰,唇,舌、指青紫,头汗如油,痰声漉漉,口鼻气冷,四肢冷过肘膝,二便失禁,血压测不出。询知患慢阻肺、肺心病10年,最近病重至县医院抢救6日,无效出院。家人诉昨夜子时突然痰壅暴喘,昏迷,脉散乱如雀啄,移时一动,但其下跌阳、太溪、太冲三部脉仍细弱可数。中医认为子时濒危未死,子时后阴极阳生,已有一线生机,至今凌晨4时十二经运行属太阴肺经当令。本经自旺,生机未绝。投“破格救心汤”大剂,以挽垂绝之阳而固脱,加三生饮豁痰,麝香辟秽开窍醒脑。 附子150克,干姜、炙甘草各60克,人参30克(另煎兑服),山茱萸120克,生龙牡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冲),生半夏30克,生南星,石菖蒲各10克,生鲜姜30克,姜汁1小盅(兑入),大枣10枚。上药加开水1500ml,武火急煎,随煎随灌,不分昼夜,频频喂服。一剂后肢冷退至肘膝以下,手足仍冰冷,汗喘定,面色转萎黄,发绀稍退,痰鸣大减,呼之可睁眼,六脉迟细弱代,48次/分。原方附子加至200克,余药不变,日夜连服3剂。第三日患者清醒,气息弱,四肢回温,知饥索食,痰鸣消失。家人诉昨夜尿湿大半张床褥,腿肿消失,病已脱险。续给原方3剂,去半夏、南星、石菖蒲及麝香,附子减至150克,加肾四味(枸杞子,茗丝子,补骨脂,淫羊藿各30克),附子减至150克,每日1剂,分3次服。又过4日,诸症退,已能扶杖散步。(节录自《李可医案》)

有血症①,世人称,多因火,血妄行。 郑钦安,有独见,咯吐衄,崩漏经, 阳虚致,八九成,血失统,经外行。 要血止,用温阳。据要决,勿施凉。

注释:①对于血症,世人多归因于热,火即火旺逼血妄行,故治多施寒晾。郑钦安辨治血症,仍先分阴阳,他说:“天包乎地,气统乎血,气过旺,可以逼血外越,则为阳火。气过衰,不能统血,阴血上僭外溢,则为阴火。”郑氏经验,阳火引起的血症很少见,十居一二。而阴火引起的血症多见,十居八九。郑氏判病(包括血症)只分阴阳,“阴阳实据”即可判定血症之因由,可作施治之“真机”。   

血症医案举例:   

例一:海某,女,19岁。行剖腹产失血过多,经输血抢救,突发高热40℃,经用抗生素等治疗,数日后热降,但病人昏迷,呼吸困难,白细胞2万以上。后改用中药麻杏石甘汤1剂,病情更加重。昏迷、面唇紫黯,舌青乌,鼻翼煽动,呼吸忽起忽落,如潮水往复,指青乌,脉弦硬而紧,按之无力而空。证属心肾阳衰,残阳将脱,治宜扶阳抑阴,强心固肾,方用大剂回阳饮(即四逆汤加肉桂):附片150克(开水先煎),干姜50克、甘草20克、肉桂10克(研末兑服)。药未煎好前,先用肉桂末泡水灌服。告诉家人,服上方后可能出现呕吐反应,如吐后喉间痰声不响,气不喘促,舌质转红,即有生机,否则难治。   

二诊:服药后果然呕吐痰诞,神稍清醒呼吸好转,开始咳嗽,咯出大量脓痰。舌尖淡红,苔白滑厚腻,口唇青紫渐退,脉仍同上,续扶阳温化。   

附片150克(开水先煎)干姜50克,肉桂10克(研末兑服),半夏10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   

三诊:神志清醒,语言清楚,面转红润,唇指青紫十去八九,仍咯大量脓痰,病转危为安,继上方加减。   

附片200克(开水先煎),干姜100克,茯苓30克,桔红10克,肉桂10克(研末兑服),公丁香5克,半夏10克,甘草8克,细辛5克。   

四诊:面色红润,唇舌青紫已退,呼吸渐平稳,咳嗽、咯痰量减少,能进食,大便溏,脉和缓,肺部X线检查有多个空洞,血培养,耐药性金葡菌,西医诊断:重症肺脓疡。大病初退,坎阳尚虚,继续扶阳温化。   

附片150克,干姜50克,陈皮8克,炙麻绒8克,杏仁8克。   

服上方4剂,患者症状消失,精神、饮食正常。 (摘自《吴佩衡医安》)   

例二:伊某,女,61岁。9年前患肾炎已治愈,4月前尿血,用清热凉血止血药品,迭治无效,大便溏泻。现症,肉眼血尿,腰臀部酸胀,低热,晨感烘热,头胀、汗出、口苦、不渴、舌淡稍胖润,脉滑无力。患者曾用清凉之剂,便溏口不渴,舌脉等均属阴象;因真气上浮而有烘热、头胀、口苦,为头面阴火;其低热,汗出属虚阳外越。辩证;阳虚阴盛,血尿因阳虚不能统摄所致,治以温阳固摄,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附子15克,砂仁10克,龟板15克,黄柏10克、炙甘草10克,炮姜25克,肉桂10克,苡仁30克、白术15克,川断30克、云苓25克,3剂后,血尿消失,体温正常,口苦消失,继续调理月余全愈。(录自《张存悌医案》)   

例三:夏某,银行经理,大吐血重症患者,口干舌燥,双颊泛红,六脉洪大,四肢无力,多日未食,卧床不动,床旁一痰孟鲜血,仍有血陆续吐出,补氏细心审度后,重用肉桂15克、姜炭60克,附子120克,白芍、茜草各30克、小蓟60克、吴萸、砂仁、甘草各15克。次日病见轻,照原方量加倍继服,第三日患者步行至门诊看病,并感谢救命之恩。一周后上班。 录自《补晓岚医案》

火神派,用附子,剂量大,需胆识。 量大小,病情定,药性焊,手中缰。 小五钱①,大五两,阳不复,不收场。 急救逆,缓扶阳,命门暖,火归原。 火神医,举姜附,胆要大,心不粗。 用开水,先煎附,两时后,再试毒②。 辛麻去,他药入,此常法,载于书。 若危急,草附姜,齐入汤,火宜旺。 频频喂,小口灌,认证准,放大胆。

注释:①兑合今制,小剂量每付药可用至25—30克,大剂量每付药可大至500克左右。用药中仔细观察病情转化,须用至阳气回复为准。 ②一般用开水先煎附子1—3小时,在煎药2小时左右,取药汁或附片口尝,如无辛麻味,将余药一齐放入,再继续煎煮。

四逆汤,主回阳①补火种,第一方②, 仲景定,少阴寒③火神派,用之常。

注释:①郑钦安:“四逆汤一方,乃回阳之主方也。” ②四逆汤中,附子是一团烈火,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更以干姜辛温而散,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又以甘草之甘,缓其正气,缓者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遂得重生。 ③郑钦安:“夫此方既列于寒入少阴,病见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漓,身重畏寒,脉微欲绝,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团阴气为病,此际若不四逆回阳,一线之阳光即有欲绝之势,仲景于此专主回阳以祛阴,是的确不易不法。”(《医理真传卷二》)张仲景创四逆汤的目的专用于少阴寒证,郑钦安等火神派扩大了此方的用途,广泛用于多种阳虚,是火神派对仲景思想的重大发展。

诸阳虚,皆可尝,既回逆,又扶阳。 功效多,用途广,治百病①,适加减。 “圆通”列,二十三②,知其妙,一反三③。

注释:①郑钦安认为四逆汤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 ②《医法圆通卷四》列举四逆汤主治23条。 ③郑饮安认为“建中、理中、潜阳、回阳、封髓、姜桂诸方,皆从仲景四逆一方搜出。”(《医理真传卷二》)

火神派,中医道。阴阳理,要光大①。 中医理,勿西化②。求古训,深析研。 任务重,路途远,多读书,理细玩③。 勤实践,心悬患④,人生死,于反掌。 众名医,甘作梯,多培养,后来人。

注释:①“阴阳至理”,是火神派理论的灵魂,也应该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正道,应该发扬光大。 ②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儒家文化基础之上的一套系统的理论,需要深入钻研和分析,去精取精,但千万不要把中医理论西化,或者用微观学,细胞学等现代医学观念去套它,这是发展中医很重要的一条原则。 ③郑氏提出:“世之业斯道者,书要多读,理要细玩。人命生死在于反掌之间,此理不明,切切不可先主方药。”(《医理真传卷二》) ④心中时刻装着病人。

2010年5月15日三稿:胡元罴

参考文献: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北京:中华书局·2009

方药中·医学三字经浅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张存悌·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傅文录。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卢崇汉·扶阳讲记·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