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铜镜的传承及如何挑选
铜镜研究牵涉到古器物学、金石学、考古学、文字学、美术史学、科技史学等一系列复杂的学科内容,非个人所能独立担当,故到目前为止,称得上的研究成果较少。我所寓目的最有印象的读物,一是沈从文《铜镜史话》,二是上海博物馆青铜器专家陈佩芬《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 。其他考古文物杂 志中也有一些刊载,大都是常识介绍与图册汇编。现今则有《中国青铜器全集·16铜镜》《中国铜镜图典》等等,基础性资料大致齐全,有志者若以收藏鉴定为契机,活用上述学科的专 业知识,交叉归纳,或可以得其一二。
铜镜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出现,在春秋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贵 族才能享用,到西汉末期铜镜就慢慢的走向民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中国古代铜镜主要有三个高峰期,就是战国、两汉和隋唐。这三个时期铜镜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纹饰内容丰富,文化信息含量大,其铸造也最精良,研究和收藏价值相对比较高,是梁鉴主要收藏范围。藏品又以战国铜镜数量较多。战国时期的铜镜小巧轻薄,随身携带,超过九成容易打碎,品相完整留下来的,很是稀 少。
中国古代青铜镜的形制,一般为圆板具钮镜。大量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著录表明,唐代以前,中国铜镜多为圆形,少数方形,且以钮提系;宋代之后,始有具柄镜流行。
据史料记载,自商周时代起,古人就用青铜磨光做镜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纹饰。到战国时已很流行,汉、唐时更加精美。
要看铜镜的整体气质。假镜子不必上手就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受。保藏界有句话叫“开宗明义”,其相反的感受即是“不开门难以见山”。在这种“开门”、“不开门”感受的指导下,接着还要看锈。一件铜镜入土数千几百年,其锈色坚固天然,层次分明,即便运用最领 先的作锈技能,仍有许多漏洞。所以从锈色断定是要害的一步。三要看文饰,假镜子因为锻造技能和古代的不一样,缺少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四要看形体、表象,现代的磨削加工技能和古时的磨炼技能,有着极大的不一样,有经历的一看就知道。第五要看锻造。古代的锻造技能,因不一样的期间,有着不一起期的特色,这些锻造特色,在铜镜初始锻造面上留下非常明白的锻造技能特征,而假镜子均为现代技能制作,不会超过十年前史。六要看铜质。唐汉战国都以高锡青铜锻造。质地硬脆,银光荧荧,易破碎。唐以后运用高铅铜锻造,铜质红、黄。铜质软韧,这即是汉唐多烂镜,而宋金少有烂镜的因素。
对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的人来说,镜子都是一样重要的物品,对中国人尤甚,其独特的功用,使其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