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全唐诗》书写的邗沟街市烟火

春秋末期的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园前486),吴王夫差筑邗城,开邗沟,通江、准。据滕汉洋研究,邗沟亦名渠水、韩江、邗溟沟、中渎水、山阳渎、官河、遭渠。有唐一朝,邗沟运河之风物地情何如?当以唐诗的吟诵为佳。《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彭定求、沈三曾等十人奉康熙皇帝敕令编校而成,“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李春颖对《全唐诗》中关于运河的诗作进行过统计,有377首,另外陈尚君辑校的《全唐诗补编》中还有8首,相关诗人共143人。通过对《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中关于运河诗作的筛选,可发现关于邗沟的诗作有163首(包括《全唐诗补编》中的2首),相关诗人有88位(包括《全唐诗补编》中的1位)。《全唐诗》中关于邗沟的诗篇描述了唐朝邗沟风光名胜、驿路水利、市井烟火,还有在邗沟而生的复杂人世情愁。

唐诗呈现的邗沟风光名胜

刘希夷有《江南曲》组诗八首,其中一首写的是邗沟风光。诗人乘潮顺行,清晨于舟中见邗沟,远望河面一片烟波茫茫:“洄泝经千里,烟波接两乡。云明江屿出,日照海流长。”近看岁末之际浦树落花,芬芳如故:“此中逢岁晏,浦树落花芳。”李益行旅于邗沟之时,亦有类似吟诵:“桃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邗沟落花纷飞的美景诠释了扬州风光。这不禁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从来行旅多乡愁。“落花馥河道,垂杨拂水窗。海潮与春梦,朝夕广陵江。”万齐融道出了邗沟春景本来的样子,美好画面让行旅之人闲适又安逸。

花草流水常伴本是自然,邗沟烟柳随行却有始终,自隋炀帝时邗沟岸边便植柳。据《资治通鉴·隋纪四》:“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杜牧有诗《隋堤柳》:“夹岸垂杨三百里,只应图画最相宜”,看来邗沟与垂柳天生绝配。韦庄《河传》亦吟:“何处,烟雨。隋堤春暮,柳色葱茏。”李中《题柳》:“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毛文锡《柳含烟四首》之一:“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等等。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一语道破邗沟三月烟柳花草之景值得一游。

邗沟夜景也是绝妙。李绅曾宿扬州见夜景:“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舟依浅岸参差合,桥映晴虹上下连。轻楫过时摇水月,远灯繁处隔秋烟。”轻舟帆樯、明月灯光构筑起的画面亦令人欣喜。

邗沟风光在离别之时则显得萧瑟哀婉。姚合《送崔约下第归扬州》便有“日晚山花当马落,天阴水鸟傍船飞”。落花伴着日暮有些许凄凉,阴天飞鸟染了悲戚的氛围。顾非熊在瓜洲见“渡头风晚叶飞频”,日暮落叶纷飞,基调悲凉,原因是“君去还吴我入秦”的一地两别。张祜《汴上送客》:“河流西下雁南飞,楚客相逢泪湿衣。”流水西下的相思之情、大雁南飞的离别之思,都寄情于景中。

邗沟因自然原因淤塞废弃,改道重修,尚能为人接受,因人为原因毁损以致城市荒芜,便令人痛心。韦庄对隋末战乱给邗沟及其所在城市造成影响有过倾诉。“当年人未识兵戈,处处青楼夜夜歌。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战乱之后则是“淮王去后无鸡犬,炀帝归来葬绮罗。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安史之乱在邗沟历史中也留有印记。李嘉祐《送皇甫冉往安宜》:“楚地蒹葭连海迥,隋朝杨柳映堤稀。津楼故市无行者,山馆空庭闭落晖。”不但风景衰败,街市也一并萧条沉寂。

诗人们除了关注邗沟风光外,对邗沟沿岸的名胜也有所留意。刘禹锡有《杨柳枝九首》,其六曰:“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枝(一作株)杨(一作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隋炀帝曾在南北运河沿岸,自长安至江都(今扬州)设置离宫四十余所。汴水,隋时汴河故道,隋炀帝往江都就经由此水道,沿河筑堤种柳,谓之隋堤。诗中炀帝行宫柳花衰残,风起飞花如雪,飞入宫墙空不见人。诗人借残柳写隋朝亡国之悲,意境凄凉,有世事无常之叹。

凭吊的古迹还有隋炀帝陵。鲍溶《隋帝陵下》:“白露沾衣隋主宫,云亭月馆楚淮东。盘龙楼舰浮冤水,雕锦帆幢使乱风。长夜应怜桀何罪,告成合笑禹无功。伤心近似骊山路,陵树无根秋草中。”隋炀帝陵位于今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炀帝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于吴公台下,唐朝平定江南后,以帝礼改葬雷塘现址。清嘉庆十二年(1807),大学士阮元发现陵墓后,为其重立墓碑,上镌扬州知府伊秉绶书“隋炀帝陵”隶书。鲍溶面对炀帝陵,颇有为炀帝抱屈之意。运河开挖之初,百姓力役怨声载道,加之炀帝本人骄奢淫逸、纵欲享乐,至于万劫不复、国破人亡。后人评论前朝之失,多以炀帝为的,罪过之中便有劳民伤财之运河工程。然而唐朝运河之利确实不可否认,于是为炀帝、运河翻案之人日增,鲍溶即是。

唐诗记录的邗沟驿路水利

邗沟河道作为隋唐南北运河的一段,对南北水运交通具有重要的意义。邗沟驿路水利设施,唐诗中有相关记录。作为唐朝沟通南北的水运要道,邗沟频现于送别、行旅题材诗作当中。

邗沟沿线津渡驿路最是繁忙,旅程起点、终点、途中总会关涉。唐诗中有些津渡水驿之类的记录只是地点符号,如王建《汴路水驿》“晚泊水边驿,柳塘初起风”,耿湋《津亭有怀》“津亭一望乡,淮海晚茫茫”。有些则兼有对周围风景的描写,旨在借景抒情,多为邗沟沿线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津渡。

李绅行旅之中夜宿瓜洲,成诗《宿瓜洲》。“烟昏水郭津亭晚(一作晓),迥望金陵若动摇。”诗人由金陵渡(即西津渡)至瓜洲渡留宿,回望江面水汽飘摇,好似金陵渡也在摇动一般。诗人立于瓜洲渡口亭中,只见江面潮水汹涌,“冲浦回风翻宿浪,照沙低月敛残潮。”寒露节气之后柳树凋零,“柳经寒露看萧索,人改衰容自寂寥。”人亦如此,随着年岁增长容颜衰老而显孤寂。如今诗人仕途不畅,唯有这渡口的旅馆能给人一丝温暖,要知道这个季节的风是一年中最寒凉的,“官冷旧谙唯旅馆,岁阴轻薄是凉飙。”

瓜洲渡是唐代京口(今镇江)、扬子之间重要津渡,又为隋唐时期刊沟运河入江口,往来客旅不绝,成为客旅文人们的情怀之地。白居易写过一首闺怨词《长相思》,至今唱诵不衰。诗人构思新颖奇巧,以缓缓流水起兴,“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三个“流”字,写出水道的蜿蜒曲折,酿造低徊缠绵的情韵。同时也道出了唐朝运河相关交通路线,即汴水与泗水汇入淮河后,经邗沟南下至瓜洲,最终流入长江。接下来而有“吴山点点愁”,娓娓述说闺阁悠悠相思之情。情感转承自然,表达细腻真挚。词的下阕直抒胸臆,写下闺阁女子对丈夫的怨恨,“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唐诗中还见扬子津。扬子津,原为江都(今扬州)至京口之间的一处重要津渡。春秋吴王开挖的邗沟由于长江流沙堆积,至晋代其南口淤塞,于是疏浚河道,修筑欧阳埭。隋朝两度重修邗沟,隋炀帝开通南北运河,在邗沟干道南口设立济渡,以通长江,名为扬子津。卢仝《扬子津》描写了当时扬子津水面的壮观气势:“风卷鱼龙暗楚关,白波沈却海门山。鹏腾鳌倒且快性,地坼天开总是闲。”祖咏羁旅途中曾泊扬子津,见到雨过初晴夜色下的扬子津,赋诗《泊扬子津》:“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景中透着点点清冷凄凉,诗人自己亦觉“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应是“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的思乡之情,令季节寒气增添了心头凉气吧!广陵人徐铉《柳枝辞十二首》之十,倾诉个人离别家乡十多年,回归故里“不知光景属何人”。“一帆归客千条柳,肠断东风扬子津”的乡愁,毫无保留肆意挥洒在扬子津岸。

唐诗对开挖邗沟多有提及,主要关注炀帝开挖运河的功过。秦韬玉“种柳开河为胜游,堤前常使路人愁”显然是不满。罗鄴“炀帝开河鬼亦悲,生民不独力空疲”,孙光宪“太平天子,等闲游戏,疏河千里”,皆对炀帝开挖运河工程谴责。皮日休“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给炀帝洗冤,只因运河水利带动的经济繁华惠及百姓。许棠直接反问“宁独为扬州”,揣测炀帝心思,应该有“所思千里便”的考量,便忍痛“岂计万方忧”了。利弊权衡之下作出决断,似情有可原之意。运河开挖工程本身并无过错,过错只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顾百姓疾苦、炀帝本人过于奢侈,以致家国亡灭,发人深思。

唐诗也提及邗沟运河的重修。李白《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曰:“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两桥对双阁,芳树有行列。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吴关倚此固,天险自兹设。海水落斗门,湖平见沙汭。我行送季父,弭棹徒流悦。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惜此林下兴,怆为山阳别。瞻望清路尘,归来空寂灭。”李白对齐澣开挖瓜洲新河之功大为称颂,对与族叔舍人李贲(唐许王李素节的孙子)的分别叹息伤感。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扬子桥(又名扬子津)是唐代以前长江北岸渡口,“(扬州府)府南二十里,自古为滨江津要,繇此渡江抵京口,渡阔四十里。”扬子津渡口于“唐时积沙二十五里”,即扬子桥陆地向南扩展延伸了二十五里,与瓜洲相连。自此长江两岸居民渡江,皆需绕行瓜洲,拉长了润州(今镇江)至扬州的水程。《旧唐书·齐澣传》记载了这一事实,润州至一江之隔的扬州,需要迂回六十里水途,行船多受风涛所损。开元二十五年(737),润州刺史齐澣改移漕路,于京口塘下直通瓜洲,江面水程约二十里。同时齐澣还主持开挖了自瓜洲至扬子桥的伊娄河二十五里,直达扬子桥。这大大缩短了润、扬之间的水程,便利了两地人民的出行,更减少了行船风浪威胁。伊娄河,即瓜洲运河,因瓜洲有伊娄山,因以名河。《旧唐书·齐瀚传》:“自是免漂损之灾,岁减脚钱数十万。又立伊娄埭,官收其课,迄今利济焉。”李白诗中“新河”即瓜洲新河,亦称伊娄河、瓜洲运河,连接原有扬州府内运河,从扬子津南至瓜洲通长江。李白认为齐澣开挖伊娄河的功绩与天地同朽,可见此河开挖之意义非常。

唐诗书写的邗沟街市烟火

运河交通便利,让运河沿线车马船只、官商士子络绎不绝,街市随之兴起,热闹繁华。唐代扬州作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因河而兴”,富甲天下,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时人有“扬一益二”之谓。唐代益州(今成都)是盐、麻、蜀锦的重要集散地,因此繁荣。

《全唐诗》中有关邗沟街市的吟咏,以声色娱乐业最为突出。祖咏《送刘高邮棁使入都》满是离别优愁之情,入秋时节更显伤感,沿途目及风光亦多凄凉,即便是“吴歌喧两岸”却添几分愁,“楚客醉孤舟”。邗沟沿岸歌吹已成为一种市井商业文化。王建《夜看扬州市》写夜市下的扬州,最为热闹的便是扬州风月歌吹场所:“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六典》卷二十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会;日入前七刻,击 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朝这种“日中为市”的规定,伴随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至唐中期已然不能适应市井要求,于是京都长安、江南扬州等大城市开始出现了夜市。扬州的夜市给王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灯火通明、玉人如云、酒楼高阁、宾客盈门之盛景。安史之乱以来,中原大多地区因战乱而萧条凋敝、百废待兴,国家内忧不绝、外患频仍,因此王建说“如今不似时平日”,然而扬州依旧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此诗真实地描绘出唐朝扬州的市井繁华,半是嘲讽,为民众麻木而忧心。战乱后的扬州元气未伤,方得夜夜笙歌吹。

杜牧亦有诗“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歌吹竟成扬州标配,明月夜市更添柔情。李益《扬州怀古》有“故国歌钟地”之吟,看来江南之地君王之所,歌吹自是心向往之,便是改朝易代,江南的歌吹不改其音。这在当时,怕是没有一定的经济水平则难以为继的一个产业,以此可知其时扬州经济之鼎盛。

扬州市井的烟火气深深打动张祜。张祜《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十里长街上市场相连,月明之夜桥上欣赏妖娆歌女舞女,真是赏心悦目之事。十里长街是当时扬州城内最繁华的一条大街。《太平广记》引《唐阙史》记录:“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烈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九里三十步街即十里长街,盖取其约数也。扬州确为养老好地方,张祜感叹:“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类似的醉心之作还有杜荀鹤的《送蜀客游维扬》。“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诗作开头就以西川作比,认为其比扬州稍逊一筹。西川即四川,即“扬一益二”之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青春花柳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夹岸画楼难惜醉,数桥明月不教眠。”扬州风景优美,生活富足,休闲娱乐最是舒适。杜荀鹤超凡脱俗、豪爽洒脱,对友人更是“送君懒问君回日,才子风流正少年。”市井歌吹的商业文化于扬州这座城而言,有人欢喜有人忧,忧者诗作多为劝诫之辞。李涉与友人崔膺相逢扬子渡,饮酒作诗《醉中赠崔膺》,向友人简述当地历史,“白浪南分吴塞云,绿杨深入隋宫路。隋家文物今虽改,舞馆歌台基尚在。炀帝陵边草木深,汴河流水空归海。”时移世易,虽多哀叹,笔锋一转,“古今悠悠人自别,此地繁华终未歇”,所幸动乱之后扬州重获新生。自隋以来是怎样的繁华呢?”大道青楼夹翠烟,琼墀绣帐开明月。与君一言两相许,外舍形骸中尔女。”原来是青楼风月繁华。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难免不受干扰,李涉于是殷殷告诫友人不可沉湎于纸醉金迷的温柔乡,当以功名为重,“早谋侯印佩腰间,莫遣看花鬓如霰。”

类似的劝诫,赵嘏在其《送沈单作尉江都》一诗(一作许浑诗)中也有。该诗开篇回忆了隋炀帝巡游运河时的富丽场面,“炀帝都城春水边,笙歌夜上木兰船。三千宫女自涂地,十万人家如洞天。焰焰花枝宫色晚,重重云影寺墙连。”奢靡若此,令人惊叹。赵設送友人至江都(今扬州),此地繁华,享乐人生、消费娱乐之风盛行,风月之所热闹非常,他自然不忘提醒友人:“少年作尉须矜慎,莫向楼前坠马鞭。”

唐诗吟唱的邗沟人世情愁

《全唐诗》中有关邗沟的诗作内容较多为送别、行旅类,离别之情、羁旅之愁,或借景抒发宣泄,或借运河沿岸物象表意。怀古之作则多以物起兴,凭吊历史,感叹历史兴衰或表现家国情怀。唐人邗沟诗作述说人世情愁,热烈真挚。

赠别之诗,借景抒情,如姚合的《送陆畅侍御归扬州》:“山川南北路,风雪别离天。楚色穷冬烧,淮声独夜船。”风雪严冬,离别在即,萧索寒冷的季节不见好风光,有的只是孤舟、黑夜、哀声,离别之愁被渲染得凄清孤冷。如果说秋冬的自然风景容易引发人离别的愁思,那么春天的离别之愁是否会和缓一些?刘长卿《送马秀才落第归江南》:“殷勤斗酒城阴暮,荡漾孤舟楚水春”,离别之际天气晦暗,春天舟行水中只显孤单冷清,与姚合“淮声独夜船”的肃杀不相上下。“湘竹旧斑思帝子,江蓠初绿怨骚人”,春天本该欣欣向荣,离别近在眼前,愁思扰了春的步伐,何得不怨?加之友人正当落第失意之时,这份离愁更添一层,“怜君此去未得意,陌上愁看泪满巾。”

赠别之诗,借物抒情,多在杨柳。杨柳作为古人离别的意象,在《诗经》中便已出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沈颂《送人还吴》诗言:“赠言幽径兰,别思河堤柳”,亦充分表达杨柳之于别离在诗人心中的意义。郑谷淮上与友人分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写季节之景是实,同时利用杨柳的传统离别意象,可谓一举两得。杨柳春意盎然的景致,令离别之愁稍稍舒缓了许多。皎然《送崔判官还扬子》亦以杨柳入诗,“秋声满杨柳,暮色绕郊坰”,杨柳离别不只在春季,秋季亦然。皎然另借流水将离别思念之情倾泻而出,“烟水摇归思,山当楚驿青。”

行旅之诗,羁旅之愁或为思乡而来,或为个人身世之叹,多亦借景、借物抒怀。韦应物于大历四年(769)只身由扬州北上洛阳,行旅途中思念广陵亲朋好友,作诗《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开头便问“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眼前景色,“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悲秋、暮钟,又兼楚雨、沧海,凄风苦雨之中离别思乡之情愈浓。“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愁思令人憔悴。又见“独鸟下东南”,不禁自问“广陵何处在?”卢纶《泊扬子江岸》描绘岸边江景:“山映南徐暮,千帆入古津。鱼惊出浦火,月照渡江人。”暮色下津渡帆船林立,江面渔火通明,明月孤照渡江人。羁旅生涯“清镜催双鬓,沧波寄一身。”人生如白驹过隙,世事沧桑,不免凄怆之叹。

《全唐诗》中以邗沟(包括隋堤、堤柳、隋宫等)为题材的怀古诗篇,多表达诗人的历史兴衰之叹,以及借古讽今的家国情怀。许浑《汴河亭》首联说隋炀帝开河之私心,“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领联、颈联描写炀帝出游之壮观场面,极尽铺张奢侈之能事,“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尾联交待炀帝结局,“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迷楼为炀帝所建,景阳楼为陈后主所建,意在表达四海义师推翻无道之主,炀帝便如陈后主般终至国破身死的境地。无道之主,人人得而诛之,历史从来如此,朝代更迭自古已然。许浑唏嘘历史兴衰,借古喻今:晚唐政治腐败,统治者生活奢靡,不自警改变,必如前朝之主灭国灭家。

李商隐《隋宫》认为炀帝灭国纯属咎由自取。“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好好的长安城隋宫锁闭,将帝家搬至扬州。“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你的无道如让百姓收集萤火供你放飞玩耍,为一己之欲劳民伤财开挖大运河。“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醉卧温柔乡时大概未曾想过自己很快走上陈后主的道路,当年梦中《玉树后庭花》之事怕是无脸再向陈后主提了吧?

刘沧经过炀帝的扬州行宫,感慨万干。“此地曾经翠禁过,浮云流水竟如何。”浮云流水皆为转瞬即逝之物,世事变化无常,当以此为戒。炀帝行宫眼前景象:“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刘沧面对满目荒凉,陷入兴废深思之中,“行人遥起广陵思”,又被“古渡月明闻棹歌”打断思结,回到现实。开放的结尾,意犹未尽。

方壶居士《隋堤词》对炀帝亡国之咏叹:“尝忆江都大业秋,曾随銮跸畔戏龙舟。伤心一觉兴亡梦,堤柳无情识世愁。”繁华如过眼云烟,一觉梦醒皆烟消云散,剩得运河堤柳无情草木,哪管世人忧愁。(刘芹)

(0)

相关推荐

  • 楼主游记——瓜州渡怀古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这个瓜洲古渡,就是唐代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的瓜州古渡.同是唐代的张祜在对岸的镇江西津渡也写了一首<题金陵渡>:"金陵 ...

  • 地图看京杭运河的前世今生(江苏段)

    京杭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自开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流域.穿越北京.天 ...

  • 城市冷知识13:扬州市历史冷知识40条,你了解多少条?

    扬州简称扬,古称江都.广陵,江苏省地级市.全市总面积6591平方公里,辖3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扬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建城史逾2500年. (1)扬州是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

  • 看图识唐诗(257)刘禹锡·别夔州官吏

        刘禹锡·别夔州官吏 三年楚国巴城守,在楚国担任了三年的巴城太守, 一去扬州扬子津.今日离开这里前往扬州扬子津. 青帐联延喧驿步,送行的青帐绵延至驿馆一片喧闹, 白头俯伛到江滨.还有老人弯腰曲背 ...

  • 运河文化 | 邗沟最早何时被称“扬州运河”水利专家解读运河名称之变

    邗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而成.吴国利用长江与淮河之间湖泊密布的自然条件,就地度量,局部开挖,把几个湖泊连接起来,从此长江与淮河贯通.该运河以古邗城为起点,因此称为"邗沟". ...

  • 传承运河文化 书写时代篇章——海委全力推进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工作

    本站讯 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我国宝贵的水文化遗产之一,其海河流域段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等五省(直辖市),全长约1158公里.为更好传承运河文化,扎实推进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 ...

  • 邗沟钓徒:辛丑雜錄

    邗沟钓徒:辛丑雜錄 立春口占 一年夢斷鳥啼輕,簾放虚光室半明. 爲有春風强自劭,裹衣肅肅踐霜行. 次韻老狼遵掌櫃命用蠶字韻迎春 梅底風迴香約略,繞城江水轉青藍. 草茵嫩發行如帛,隄幹塵稀臥似蠶. 未了 ...

  • 弘扬运河文化 传承百年技艺——“甘陵春”酒酿造技艺及发展现状

    "衡水自古多琼浆,运河岸畔酒更香",说的就是河北省故城县的"甘陵春"酒."甘陵春"酒的生产工艺源自"甘陵春"烧锅作坊,& ...

  • 运河文化:泗阳

    江苏泗阳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2200多年的建县史.夏商之际,泗阳是徐国的都城,古泗水王国都城所在地,也是周代邶犹的国都.孔子曾来泗阳地讲学.秦始皇统一天下,改邶犹国置邶犹县.汉武帝元鼎元年,取泗水 ...

  • 杭州运河文化艺术中心 / Benoy

    "大烟囱"曾经就是杭州莫干山路的地标建筑物,杭州人都对这原热电厂的大烟囱有着历史的印记,如今,通过大悦城的引入,在产业升级的同时,Benoy的设计遵循对历史的尊重,依旧保留这一历史 ...

  • 山东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二)聊城历史陈列

    博陵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2004年完成主体建设,2009年正式对外开馆.转"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网文字介绍: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座落于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 ...

  • 山东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一)运河文化陈列

    博陵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2004年完成主体建设,2009年正式对外开馆.转"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网文字介绍: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座落于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 ...

  • 邗沟十三变——京杭大运河史话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称霸天下,于公元前486年开凿邗沟,<左传>载:"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水经注>云:"自广陵北注樊良湖(又 ...